隋唐五代文學教案:第三章 思考與練習
第三章 思考與練習:
1、盛唐山水田園詩繁榮的原因。
2、山水田園文學的發展概述。
3、山水詩派的其他詩人如崔顥、祖詠、丘為、劉眘虛、裴迪、王昌齡、常建、張子容、岑參等,作一般性的了解。
4、王維、孟浩然風格比較。
第四章 盛唐邊塞詩(4學時)
教學目的:了解邊塞詩的發展軌跡以及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重點:高岑詩派。
難點:高岑詩風的異同。
第一節 盛唐邊塞詩概況:
一、邊塞詩在盛唐繁盛的原因:1、戰事頻繁。衛國、拓邊。主要在西北——東北這一線上,南昭、吐蕃也有,但較少。2、尚武之風,統治者的激勵。士人關心邊塞戰爭。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適《塞下曲》)3、入幕。如高適、岑參。4、前代邊塞詩的有益借鑒。
二、邊塞詩的主要內容:邊塞風光、軍事生活、征人思婦的情感、議論戰爭的得失等。高適《燕歌行》。
三、邊塞詩的體裁:多七言古體、絕句(山水詩多五言古、近體)。
四、盛唐邊塞詩的時代色彩:總體風貌:氣勢雄渾、豪邁遒勁、慷慨而悲壯。表現了士人昂揚向上的豪邁激情,以及對建立軍功的渴望,對現實的關注與批判。如李頎《古從軍行》。
第二節 高適及其詩歌
1、生平(702—765):字達夫,渤海人,祖父高偘,武后時人,乾陵有其陪葬墓,是有名的將領。高適雖為文士而建立功業的愿望強。高適生來不是文人,“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義。逢時多難,以安危為己任。然言過其術,為大臣所輕。累為藩牧,政存寬簡,吏民便之。”(《舊唐書》)說明高適的具體辦事能力并不出色,他的才能主要還是表現在對大勢的把握上。高適向往功名:“倚劍對風塵,慨然思衛霍。”他一生從軍二次以上:對契丹、奚的戰爭。后中有道科,作封丘尉,寫詩說:“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辭官,入哥舒翰幕任掌書記,正是唐拓邊戰爭最嚴重時。高適頗得哥舒翰的獎掖和信任,這改變了他的一生。安史亂后,哥舒翰敗,高適被捕后逃出,至靈武,后任淮南節度使、西川節度使。官至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封渤海侯。杜甫至成都時最初得力于高適。
2、創作:題材有邊塞詩、關心民瘼的政治詩、抒寫懷抱和友情的抒情詩。其邊塞詩的特點:內容廣泛,但最突出的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邊塞形勢,議論戰爭的得失,以政論筆調表達邊防政見的詩。
代表作《燕歌行》:解析:詩的思想內容很豐富、復雜、深刻:a、歌頌愛國將士英勇抗敵,艱苦征戰;b、譴責邊防失策、將帥無能,致使戰爭曠日持久;寫軍中苦樂不均,令戰士心寒,諷刺將帥驕奢,不恤士卒;c、同情將士們在艱苦的戰爭中的思鄉之情。詩中有對比,有批評,有怨憤,有諷刺,有歌頌,有同情。涉及受戰爭牽連的各方面人物:天子、將軍、士兵、思婦、敵人。表達了詩人對這場戰爭的復雜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對戰爭的普遍態度,因而被譽為盛唐邊塞詩的壓卷之作。《唐詩評選》:“詞淺意深,鋪排中即為諷刺。此道自‘三百篇’來,至唐而微,至宋而絕。”
藝術表現:a、敘述、描寫了邊塞景象、抒情、議論結合,敘述了戰爭的全過程、描寫了邊塞景象、抒寫了征任思婦的痛苦、議論了戰爭失敗的原因——主要表達邊防政見,而重在發議論。b、對比——反復對比,多重對比,突出重心。出征時的驕橫與失敗時的困苦凄涼作比;士兵的苦戰,為國死節與將軍的享樂、恃寵貪功作比;敵我對比古與今之將帥作比。c、韻腳平仄互押,或激昂、或纏綿。七言歌行中大量地運用律句、對仗句,整飭合律。d、悲壯蒼涼、樸質沉雄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