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三語文教案 > 《語言與文學》(精選10篇)

《語言與文學》

發布時間:2022-12-05

《語言與文學》(精選10篇)

《語言與文學》 篇1

 。ㄔO計A)

  教學過程 

  1.測覽課文,完成練習一

  通過教師談話導入  新課后,即布置學生閱讀“分論”部分。在示范填寫練習一“詞匯”部分空格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繼續完成練習一的其余空格,以達到梳理課文、把握作者主要觀點的目的。(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2.研讀課文,分析論證藝術

  有選擇地朗讀“分論”部分,并作以下分析(僅列要點):

  “詞匯與文學”一節,從《詩經》的比興說到杜甫的《秋興》,再到朱熹的《觀書有感》。接著引用《文心雕龍》中有關形象思維的論述,從正面說明詞匯與文學的關系。這一部分最后所舉明世宗《送毛伯溫》詩一例,屬于反面論證。

  “語音與文學”一節,抓住了古韻和聲調這兩個特點,以舊體詩、古代駢體文和新詩為例,重點說明了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美。論述之中,作者還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了古韻和古代聲調的一些基本常識,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者擴大知識面。

  “語法與文學”一節,依次談了“對仗”和一些“特殊語法形式”能夠造成語言的整齊美,做到言簡意賅。

  3.默讀課文,點擊“總論”部分

  在這一個教學環節中,應引導學生分辨“總論”與“分論”的結構關系,明確“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的立論依據。

  4.組織學生完成練習三,培養遷移運用能力

  分析《天凈沙·秋思》時,要抓住三個名詞句連用、句句押韻、平仄相對相間等特點;討論《荷塘月色》時,可在疊字的使用、句式的鋪排、修辭的選擇、節奏的安排、平仄的變化等方面做文章。

 。ㄔO計B)

  教法展示

  1.明確重點 上課伊始,教師就向學生講清楚本課文的訓練重點:一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二是用學過的文學作品印證作者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要性;三是積累“抑揚、回環、絕緣、味同嚼蠟、息息相關、言簡意賅”等詞語。

  2.課文掃描 引導學生分節朗讀課文,概括大意,完成練習一。具體步驟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讀的時候,弄清“抑揚、回環”等詞語的含義。

  第二步:與朗讀同步進行,概括各節大意。大意要點:①總論“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②論述形象思維與具體形象的關系;③論述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美;④論述語言的整齊美和言簡意賅。

  第三步:在概括大意的基礎上完成練習一,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盡量找“原文”為答案,力求簡潔明了。

  3.實踐演練 對照練習一的答案,仿照課文中的舉例,布置學生分組活動,分別為“詞匯”“語音”“語法”所談的“語言手段”(如“多用具體名詞”“平仄”“對仗”等)補充一至二個已學過的文學例子,并作簡要分析。

  為加強針對性,收到好效果,教師可用練習三第一則材料(《天凈沙·秋思》)作示范。(參考答案:從詞匯方面講,詞的前三句各用了三個名詞,表現三種事物,讓讀者體會到一幅游子遠在天涯的凄涼慘淡景象如在眼前。從語音方面講,這首詞句句押韻,創造出一種回環流轉的美;平仄相對相間,前三句各有三個音步,節奏感強,瑯瑯上口。從語法方面講,詞的前三句只有名詞性詞組,不用謂詞,地道的言簡意賅。)

  4.各抒己見 任選練習二或練習三為課外作業 ,要求有觀點,有例證,以理服人。也可就“實戰演練”過程中準備的發言作一番梳理,形成一二百字的發言稿。

  教案點評

  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培養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的特點是,借助眾多例子,運用淺顯語言,詮釋兩者的復雜關系。依據這些,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換例法”,即讓學生根據王力先生的例子,舉出類似的已學過的文學作品去印證作者所說的道理,進而達到理解文章、把握觀點的目的。

 。ㄔO計C)

  教法展示

  1.七嘴八舌 在接觸課文前,教師向學生交代課堂討論的題目——“語言與文學”存在怎樣的關系。要求學生用一刻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思考,準備發言提綱。

  用30分鐘左右的時間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鼓勵發表不同的意見,不求答案統一,不期效果很好。教師可適當點評,對于有創意的發言,應充分給以肯定。

  2.九九歸一 先由教師引導學生逐節朗讀課文,完成練習一、二;后由教師作講授小結。小結要點為:①本文由“總論”和“分論”構成。②課文抓住語言的三個要素(詞匯、語音和語法)分別闡述了語言和文學的關系。③“分論”部分,圍繞“語言手段”和“表達效果”進行了全面。充分的論述。

  3.舉一反三 通過完成練習三,讓學生能夠用學過的文學作品印證作者所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要性。

  (王國彬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2)

  教案點評

  數學老師講授新課時,往往采用講解例題后布置學生閱讀課本,仔細領會新課精神的法子。這樣做,我們認為不但有利于學生思維,也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教學王力先生的,我們不妨借鑒數學老師的這種方法嘗試嘗試。

《語言與文學》 篇2

  (2003-01-02 10:51:29)

  王力

  詩歌、散文、小說、劇本——文學作品都是通過一定的語言表現的。那么,什么樣的語言才能產生好的文學作品?文學與語言到底有著怎樣的聯系?閱讀本文,可以加深我們對這方面知識的了解和認識,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學習語言,掌握語言這個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選自《王力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這是作者在中山大學和暨南大學的一次演講記錄。

  積累下列詞語:

  抑揚回環  絕緣  味同嚼蠟  息息相關  言簡意賅 

  今天我講語言與文學的關系,分為四個問題來講:一、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二、詞匯與文學;三、語音與文學;四、語法與文學。

  一、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

  高爾基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睕]有語言就沒有文學。最好的文學作品是用最優美的語言寫成的。語言修養是文學家的起碼條件。

  我們要學好現代漢語,F代文學作品都是用現代漢語寫成的。文字不通順,就寫不出好的小說、劇本、詩歌、散文來。不知道有多少青年文藝工作者,只因文字不通順,他們的作品被扔進文藝雜志編輯部的字紙簍里。

  我們要學習人民的語言。工人的語言,農民的語言,小市民的語言,我們都要學。學生腔是用不上的。我們說文學家要深入生活。我認為,學習人民的語言也是深入生活的一方面。惟有用人民的語言描寫人民的生活,才能使作品有生活氣息。趙樹理熟悉農民的語言,老舍熟悉小市民的語言,所以他們描寫的農民、小市民才那樣生動、傳神。

  我們要學好古代漢語。古代漢語有許多修辭手段,我們今天還用得上。其次,我們研究中國文學史,更不能不學好古代漢語。否則,我們連古文、古詩都看不懂,怎能研究文學史呢?

  二、詞匯與文學

  這里講的主要是形象思維的問題。形象思維是文學問題,也是語言問題。形象思維是用具體形象來構思,表現為語言則是多用具體名詞,少用抽象名詞!对娊洝返谋扰d,是形象思維的實踐。后來“興”發展為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托情于景。抒情詩如果沒有形象,就是最壞的抒情詩。詩的意境,也靠具體形象來表現。杜甫《秋興》詩:“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就是以叢菊和孤舟這兩個景物寄托他的思鄉之情。假如他簡單地說:“離家兩年多了,我很想家”一類的話,就味同嚼蠟了。甚至講哲理的詩也離不開形象思維。例如朱熹的《觀書有感》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里有池塘,有鏡子(鑒),有天光,有云影,有源頭活水,而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是,每天看書都領會到許多新的道理,好像有源頭活水的清池,照得心里亮堂。這樣說才有詩意,是一首好詩;如果用抽象的話說出,就不成其為詩了。

  《文心雕龍》用相當大的篇幅講形象思維的道理。它說:“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神思》)又說:“詩人比興,觸物圓覽。物雖胡越,合則肝膽。”(《比興》)又說:“山沓水〔(tà)〕雜亂。,樹雜云合。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物色》)這是古代文論中的形象思維論,值得我們好好地領會。 

  形象思維也并不都是好的。庸俗的比喻就表現詩格的卑下。例如明世宗《送毛伯溫》詩:“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焐削梓朐蟹N,穴中螻蟻豈能逃?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這種詩只有小學生的水平,是毫無詩意的詩了。

  三、語音與文學

  我在我的《略論語言形式美》里,指出語言形式美有三種:第一是整齊的美;第二是抑揚的美;第三是回環的美。整齊的美屬于語法問題,下面將要談到,這里先談抑揚的美和回環的美。

  詩是讓人朗誦的,古人叫“吟”,因此,詩和語言的關系非常密切。抑揚的美和回環的美是詩歌所必須具備的語言形式美。

  抑揚的美和音步有關,也和節奏有關。西洋詩以輕重音為抑揚,中國舊體詩以平仄為抑揚。平仄相間為節奏。例如:

  半畝—方塘—一鑒—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天光—云影—共—徘徊。

  平平—仄仄—仄—平平

  問渠—哪得—清—如許,

  平平—仄仄—平—平仄

  為有—源頭—活水—來。

  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句有四個節奏點(四個音步),平仄相同,構成抑揚美。古代駢體文也講究平仄。例如: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王勃《滕王閣序》)

  新詩的節奏不是和舊體詩的節奏完全絕緣的。特別是駢體文和詞曲的節奏,可以供我們借鑒的地方很多。已經有些詩人在新詩中成功地運用了平仄的節奏,F試舉出賀敬之同志《桂林山水歌》開頭的四個詩行來看:

  云中的神啊,霧中的仙!

  神姿仙態桂林的山!

  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

  如情似夢漓江的水。

  把這四句話壓縮為兩句,不就是合乎格律詩平仄的“神姿仙態桂林山,如情似夢漓江水”嗎?

  回環的美,指的就是詩韻,詩行的韻,是同韻的字(主要元音〖〗和韻尾相同)來來回回的重復,所以叫做回環的美。抑揚的美和回環的美都是音樂美,詩歌和音樂是息息相關的。

  為了欣賞古代詩歌的語言形式美,我們需要懂得古韻和古代聲調。不但《詩經》《楚辭》的古韻和今韻不同,唐宋詩詞的韻腳讀音也和今韻不同。例如賀知章《還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币澜裉炱胀ㄔ捓收b,“回、衰”屬灰堆轍,“來”屬懷來轍,不能形成回環的美;如果照唐代讀音,“回”[uɑi][uɑi]和下文的[ts uɑi]、[lɑi]均為國際音標。,“衰”[ts uɑi],“來”[lɑi],就押韻了。又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依今天的普通話朗誦,“斜”屬乜邪轍,“家、花”屬發花轍,不能形成回環的美;如果照唐代讀音,“斜”[ziɑ],“家”[kɑ],“花”[xuɑ],就押韻了。

  唐宋的聲調也不同于現代普通話的聲調。在現代普通話里,入聲消失了,原來的入聲字轉入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轉入陰平、陽平的字就和律詩的平仄不合。例如: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陳子昂)

  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杜審言)

  野含時雨潤,山雜夏云多。(宋之問)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王維)

  兵戈不見老萊衣,嘆息人間萬事非。(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杜甫)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

  在有入聲的方言區域(如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客家話等)里,人們朗誦唐宋律詩就占了便宜,因為這些方言還保存了入聲。

  在某些散文里,作者也著意使它韻文化。有散文化的韻文,如蘇軾的《赤壁賦》,也有韻文化的散文,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蘇軾《赤壁賦》:“‘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這是散文化的韻文。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边@是韻文化的散文。

  律詩的平仄,在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中也常常用得上。例如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士以故—歸之,

  仄仄仄—平平

  而卒賴—其力,

  平仄仄—平仄

  以脫于—虎豹—之秦。

  仄仄平—仄仄—平平

  嗟乎!

  平平

  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豈足—以言—得士?

  平仄—仄平—仄仄

  不然—擅齊—之強,

  仄平—仄平—平平

  得一—士焉,

  仄仄—平平

  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

  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

  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

  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

  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仄仄平—仄仄—仄仄仄

  這基本上是平仄相間,節奏分明。古人對散文也要求朗誦的,所以要講究聲韻。古人所謂的“聲調鏗鏘”,“擲地當作金石聲”,就是這個道理。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要更好地欣賞古典文學,就必須略懂聲韻。語言與文學的密切關系,由此可見。

  四、語法與文學

  語言的整齊的美,指的是對仗。不但律詩有對仗,古體詩和詞曲也有一些對仗。不但駢體文有對仗,散文也有對仗!段男牡颀垺酚小尔愞o》篇,就是專講對仗的。

  對仗,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虛詞對虛詞。同一詞類放在前后兩句的同一位置上,所以是語法問題。例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亂”和“淺”是形容詞對形容詞,“花”和“草”、“人”和“馬”、“眼”和“蹄”是名詞對名詞,“迷”和“沒”是動詞對動詞!坝焙汀澳堋币彩莿釉~對動詞,“漸”和“才”是副詞對副詞。

  詩人們還把名詞分若干小類,如天文、地理、時令、宮室、動物、植物、形體等。同一小類相對,叫做工對。上面所引白居易詩的例子,就是工對的典型。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杜甫《詠懷古跡》“畫圖省識〔省(xǐng)識〕認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為什么不說成“……月夜魂”了。

  在律詩中,常常有一些特殊語法形式。最常見的是一種不完全句,就是只有名詞性詞組,沒有謂語。例如:

  極浦三春草,高樓萬里心。(賈至)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杜甫)

  高鳥長淮水,平蕪故郢城。(王維)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王維)

  有時候,一句中包含兩個分句,一個是不完全句,一個是完全句。例如: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維)

  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杜甫)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司空曙)

  五言律詩只有40個字,為了言簡意賅,常常要用不完全句。七言律詩雖有56個字,不完全句也不少見。例如:

  旌旃〔旃〕念zhān。。朝朔氣,笳吹夜邊聲。(杜審言)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沈佺期)

  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家人。(王維)

  落日澄江烏榜外,秋風疏柳白門前。(韓翃) 〔翃〕念hóng

  春風鸞鏡愁中影,明月羊車夢里聲。(戴叔倫)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白居易)

  繞郭煙嵐新雨后,滿山樓閣上燈初。(元稹)

  屏上樓臺李后主,鏡中金翠李夫人。(溫庭筠)

  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崔涂)

  萬里山川唐土地,千年魂魄晉英雄。(羅隱)

  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譚用之)

  古代漢語有一種使動詞。如“生死人而肉白骨”里“生”和“肉”。這種使動詞在律詩中也常見。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綠”字就是一個使動詞。使動詞是由名詞、形容詞和不及物動詞變來的,F在再舉幾個例子:

  黃云斷春色,畫角起邊愁。(王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

  回風醒別酒,細雨濕行裝。(岑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

  使動詞也能起言簡意賅的作用,所以律詩中常常用它。

  以上所講,可見語言與文學的關系非常密切。我們要學好文學,必須先學好語言。

  練 

  一  作者從詞匯、語音和語法三個方面講語言和文學的關系,說明不同的語言手段可以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試簡要填寫下表,弄清作者的主要觀點。

  二  作者認為,詞匯的使用與文學的形象思維有密切關系,并以明世宗的詩《送毛伯溫》為例,說它是“庸俗的比喻”“毫無詩意”。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聯系學過的有關文學欣賞知識,談談你的看法。

  三  試結合作者的觀點,從語音或語法的角度,對下邊兩段文字(或另選文學作品)作簡要分析。

  (一)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語言與文學》 篇3

  劉曉春  

  ------------------------------------------------------------

 。牐牎窘虒W目的】

 。牐1.理解語言與文學的重要關系,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牐2.理解詞匯、語音、語法與文學的幾個具體關系,把握文章的內容。

  3.學會從幾個具體的角度,分析古詩和現代詩的語言。

 。牐牎窘虒W重點】

 。牐1.形象思維與語言的關系。

  2.語言的抑揚美。

 。牐3.語言的整齊美。

 。牐牎窘虒W難點 】

 。牐1.文中引用的古詩文與所證觀點的關系。

 。牐2.古代聲韻如何構成詩句抑揚的美。

  3.不完全句、使動用法與文學的關系。

 。牐牎窘虒W設想】

 。牐牻虒W方法

  1.自學與串講相結合。

 。牐2.通過解析一首古詩來分析語言的抑揚美、回環美和整齊美。

 。牐3.精細研究課文的幾個片斷。

 。牐犆襟w設計電腦教學課件

 。牐牻虒W時數兩課時

 。牐牎窘虒W步驟 】方案一(針對一般學生的教案設計)

 。牐牭谝徽n時

  一、導語 設計

  南朝時期,劉勰寫了本書叫《文心雕龍》,20世紀有個叫王力的人太喜歡這本書了,他為自己的書齋起名為“龍蟲并雕齋”,這個人就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1987年香港出版的《王力先生紀念文集》的“前言”中,尊王力為“用世紀來計算時間”的文化名人。這個稱號形象地顯示了王力先生畢生從事學術研究的成就和他科學的治學精神所凝聚起來的生命之光。他從事了逾半個世紀的漢語研究,研究幾十個世紀的漢語,而由他融會中西、貫通古今開創的漢語現代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他培養的后人的研究成果,將持續和保留到以后無盡的世紀。我們今天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語言和文學》。

  二、解題

 。牐犜鯓舆\用語言來描寫事物,是文學的重大課題。高爾基說:“文學創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語言,因為語言是一切著作,特別是文學作品的基本材料。"人類社會一天也離不開語言,文學作品也是一刻也少不了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人類社會;同樣,沒有語言,也決不會有文學作品。王力先生就是抓住語言進行了一生的研究。他于1962年發表的《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略論語言形式美》兩篇論文,就是對語言研究的重要成果。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是王力先生為大學生作的一次演講,可以說是這兩篇文章的概要。

 。牐犎、研習課文

 。牐1.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從文中至少提出一個問題。

  (解說:這一教學環節,是學生吸收知識、完成知識遷移的第一步,只有深入下去,耐心閱讀,才能有熱烈的討論、深刻的理解。)

 。牐2.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由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

 。牐牐ń庹f: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小有大,有具體有抽象,都可能是學生理解課文的瓶頸,如果不解決,就會影響學生的進一步思維。這個環節能使學生相互激發,產生思維的飛躍。)

 。牐3.老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和整體構架。

  (解說:目的是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為知識遷移作準備。)

 。牐牏旁诘谝徊糠,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語言對于文學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學習語言呢?

 。牐犆鞔_:“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暗谝弧本屯怀鰪娬{了語言對于文學的重要性。作者說要從三方面學習語言:現代漢語、人民的語言、古代漢語。下文著重從古代漢語方面分析語言和文學的關系。

 。牐牏圃~匯和文學有什么關系?

  明確:文學的思維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維。形象思維要靠具體形象來構思,而構思、表現都需要語言,具體說來,就是多用名詞。不管是《詩經》的比興,還是詩歌的意境,都需要名詞來豐富其形象。

 。牐牏钦Z音和文學有什么關系?

  明確:語言先有口頭語言,后有書面語言。語言主要是為了讓人交流,特別是詩,是為了讓人朗誦的。因而就有了聲音的美,在中國詩中表現為抑揚的美和回環的美。抑揚的美靠平仄,回環的美靠詩韻。

 。牐牏日Z法和文學的關系是怎樣的?

 。牐犆鞔_:在中國文學中,語言形式的美主要表現為整齊的美和用語的簡潔。整齊的美靠漢語獨有的對仗,用語簡潔靠不完全句和使動用法的靈活運用。

 。牐犓、拓展運用

  (用多媒體展示,課上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詩的語言美。)

 。牐爮囊謸P美、回環美和整齊美的角度,分析杜甫的律詩《旅夜書懷》:

  旅夜書懷

 。牐牰鸥

 。牐牸毑菸L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牐犆M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牐犆鞔_:從抑揚美的角度說,這首詩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牐犉狡狡截曝,仄仄仄平平。

 。牐犡曝破狡截疲狡截曝破。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牐犉截瓢凑找欢ǖ囊幝上嚅g,構成抑揚,每句三個音步,形成節奏。

 。牐爮幕丨h美的角度說,這首詩首句不入韻,隔句押韻,都押幽韻,來來回回的重復,構成回環的音樂美。

  從整齊美的角度說,這首詩的頷聯頸聯各自構成對仗,而且“星、月”是天文,“平野、大江”是地理,頷聯應屬工對!凹毑菸L岸,危檣獨夜舟”是兩個不完全句,每句包括三個名詞,把作者漂泊無依的境遇,孤獨寂寞的情懷,含蓄地表達出來了。

 。牐犖、課堂小結

  知識和能力不是截然分開的。能力以知識為基礎,要將知識向能力轉化,還要進行訓練。同學們課后可以用今天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多分析幾首古代詩歌,通過了解詩歌的語言形式美,達到對中國文學的熱愛。

  六、課后作業 

 。牐1.完成課后練習一。(梳理課文內容,學會用概括的語言總結內容。)

  2.將文中的古文古詩進行摘錄。(記憶優美的古詩文。)

 。牐牭诙n時

 。牐犚、檢查作業 

 。牐牰⒀辛曊n文

 。牐牻鉀Q上節課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用多媒體展示),這些問題可以由同學們回答,老師作補充說明。

 。牐1.什么是形象思維?

 。牐犆鞔_:形象思維既是文學的思維活動,又是思維方式,文學藝術工作者從觀察生活、吸取創作材料,到塑造藝術形象的整個過程,都要用到形象思維。它要經過聯想、想像,形成完整的審美意象。這個過程不能脫離具體的形象,不能拋棄事物的現象情態。形象思維的過程,總有語言的參與。(《辭海》)

  2.作者引用《文心雕龍》中的話是什么意思?

 。牐犆鞔_:劉勰(465-520),字彥和。他的主要著作是《文心雕龍》,共50篇,分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個部分!渡袼肌肥堑26篇,屬創作論部分,“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其意思是:構思的妙處,是作家的精神與外物的形象密切結合,融會貫通。這里初步總結了形象思維的特點,作家的聯想和想像離不開事物的形象!侗扰d》是第36篇,也屬創作論部分!霸娙吮扰d,觸物圓覽。物雖胡越,合則肝膽”,其意思是:作者運用比興方法,是對事物進行了全面觀察;作者的思想和比擬的事物,雖然像胡、越兩地那樣距離極遠,但它們結合在一起就像肝膽那樣密切!段锷肥堑46篇,屬批評論部分!吧巾乘,樹雜云合。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其意思是:高山重疊,流水環繞,眾樹錯雜,云霞郁起,作者反復地觀察這些事物,內心就有所抒發。春光舒暢柔和,秋風蕭瑟愁人;像投贈一樣,作者以情接物,像回答一樣,景物又引起作者創作的靈感。

 。牐犚陨先挝淖,都說明藝術作品的創作,離不開形象思維,離不開具體的形象。

 。牐3.什么是平上去入?它大體上是怎么演變的?怎么劃分平仄?明確:這個問題不是一句話能說得清的,只能大體上說說。平上去入,是中古的漢語聲調,這一學說起源于南朝,沈約著的《四聲譜》認為:聲調問題“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而獨得胸衿,窮其妙旨"。這說明古代漢語的聲調在六朝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根據古代韻書的記載,中古漢語語音的聲調一直是四聲。每個聲調中又有不同的韻部。到了元代,北方話的聲調起了重大變化,“平分陰陽,入派三聲",平聲分成了陰陽兩聲,入聲字被分解到了其他三聲中。古人把平聲類作為一類,把上去入三聲作為一類,歸為仄聲。用普通話讀古詩有的已經不押韻了,就是因為入聲韻消失了。

 。牐4.什么叫“轍"?

  明確:中古音韻最常用的是106韻部,宋代以后,稱之為平水韻,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古代各個時期的各類韻文,取韻讀相同或相近的字,依照一定的韻例而重復出現,造成語音上的和諧美,就是押韻。上古韻文按上古音韻部來押,中古以下韻文則按詩韻、詞韻、曲韻來押。戲曲專用的韻分十三大類,叫十三轍。每一韻被稱為一轍。如文中提到的“灰堆轍”、“懷來轍”,“乜邪轍”又叫“迭雪轍”,“發花轍”又叫“麻沙轍”。詞語“合轍押韻”指的就是詩詞曲的押韻情況。

  5.整齊的美是漢語獨有的嗎?為什么?

 。牐犆鞔_:對偶和排比是語言形式整齊美的兩種形式。排比作為修辭手段是人類共有的,但對偶是漢語獨有的,就因為中國的文字是方塊字。

  6.“散文化的韻文”和“韻文化的散文”有什么區別?

  明確:用韻的文體就稱為韻文,如歌謠辭賦詩詞曲以及用韻的頌贊銘誄等都是韻文。六朝以來,把凡是不重排偶不押韻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都稱作散文。駢體文是韻文中的重要形式。它的特點是,在語句上,講究句法結構的相互對稱,一般是用平行的兩句話,兩兩配對,直至篇末,而且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這叫駢偶和“四六";在語音上講究平仄相對;在用詞上講究用典和藻飾。在高一學的《蘭亭集序》《歸去來兮辭》《滕王閣序》就是駢體文!冻啾谫x》是加入了散文句子的駢體文,被作者稱為散文化的韻文。而《岳陽樓記》是在文中加入了“韻文句子的散文”,被作者稱為“韻文化的散文”。

 。牐7.課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詩文,又與平仄相配,怎么學?

 。牐犆鞔_:先熟讀成誦,再試著理解意思,有條件的查查原書。

  (解說:解決文中的潛在問題,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解決學生思維的瓶頸。)

 。牐犎、朗讀文中引用的古詩文

  (解說:視時間而定,若無時間,則不讀或少讀。)

 。牐犓、課堂小結

  這節課主要解決了一些知識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一堂課,不可能將所有的問題都解決。同學們可以根據手中的學習資源,逐步將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引向深入。

 。牐犖、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三。(學會用“三美”分析作品的語言美。)

 。牐牱桨付(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的教學方案設計)

 。牐犚、導語 (同“方案一”)

 。牐牰、自讀課文

 。牐牽偨Y作者分析語言形式美的方法。

 。牐牐ń庹f:設計本步驟的目的有三:一是把握課文內容,二是完成課后練習題一,三是總結出分析作品語言形式美的方法。)

 。牐犎、交流學到的方法

 。牐牐ń庹f:既是對讀書結果的檢查,又是對研究方法的總結,同時是對思維混亂的同學的指導。)

  四、補充古詩的平仄規則(一)五律的平仄。

  五律的平仄,共有四種格式,其實只有兩種基本格式,其余兩種不過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兩種基本格式為:

 。牐牐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牐犡曝破狡截疲狡截曝破。

 。牐犉狡狡截曝,仄仄仄平平。

 。牐牐2)平起式

 。牐犉狡狡截曝,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牐犉狡狡截曝,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二)七律的平仄。

 。牐犉呗墒俏迓傻臄U展,擴展的方法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一個兩字的頭。仄上加平,平上加仄。(1)仄起式

 。牐犡曝破狡狡截曝疲

 。牐犉狡截曝曝破狡。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牐犡曝破狡狡截曝疲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牐犉狡截曝曝破狡健

  平平仄仄平平仄,

 。牐犡曝破狡截曝破。

 。牐犡曝破狡狡截曝疲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布置作業 

 。牐爮南铝袃墒自娭腥芜x一首,用從本文中學到的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寫成小論文,下節課交流。(用研究法學習。)

 。牐牬和

 。牐牰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牐爼鴳

  陸游

 。牐犜鐨q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牐牁谴寡┕现荻,

 。牐犺F馬秋風大散關。

 。牐犎祥L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牐牫鰩熞槐碚婷

 。牐犌лd誰堪伯仲間? 

《語言與文學》 篇4

  戴小瑾  

  ------------------------------------------------------------

 。牐牎窘虒W目的】

 。牐1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理解課文——古今漢語在語音、語匯、語法方面的差異。

  2理論聯系實踐,積極運用本文所學知識解釋相關的語言現象,促進文言文的學習。

 。牐3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正確規范地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教學重難點】

  1理清全文的論證思路。

 。牐2古今漢語在語匯方面的變化。

  3古今漢語在語音方面的變化。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問答法、討論法、閱讀法等。

  媒體設計

 。牐牻處熆蓪⒄Z言演變各種具體情況的實例、素材提前準備在powerpoint幻燈片中,以便學生參與討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牐牻虒W時數兩課時

 。牐牎窘虒W步驟 】方案一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設計

 。牐犕瑢W們學文言文時經常會遇到哪些困難?特殊讀音多,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情況復雜,句子成分的排列順序與現代漢語不同等等。這是為什么呢?語言從古至今經歷了哪些變化呢?我們來聽聽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是如何破解這些問題的。

 。牐牐ń庹f:從學生的親身體會入手,更容易使學生關注這些問題。再者,呂叔湘先生的這篇文章也是用學生學過的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開篇的。)

 。牐牰、解題

  呂叔湘,1904年生,江蘇丹陽人,中國當代著名語言學家。主要著作有《中國文法要略》《文言虛字》《漢語語法論文集》等。

 。牐牨疚倪x自《語文常談》,原題為《古今言殊》。

 。牐犎、研習課文

 。牐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牐(1)查閱工具書,消除閱讀障礙,熟讀課文。

 。牐(2)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與形式。

 。牐牐ń庹f:這一步驟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鑒于課文是一篇學術論文,且篇幅較長,學習時,學生在頭腦中先搭一個架子,是很有必要的,架子搭好了才能往里面填充具體的東西。)

 。牐2具體研習。

 。牐牐1)全文由三部分組成,能不能給每部分加個小標題?(學生回答,師生討論,共同確認。)

 。牐犆鞔_:

 。牐牏僬Z言是變化的。

 。牐牏谡Z匯的變化。

 。牐牏壅Z音、語法的變化。

 。牐牐2)本文是一篇語言學論文,依然是議論文的范疇,對議論文而言,論證思路是很重要的。請大家結合課文題目、三個小標題和具體內容,分析這篇課文的論證思路。(學生思考作答,師生探討,得出結論。)

  明確:本文題目是《語言的演變》,作者先用一個大家很熟悉也相對淺顯的素材證實了語言和世界上萬事萬物一樣,是不斷變化的。這是一個前提,即我們先得確定“語言是演變的”,然后才能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探討“語言是如何演變的”,作者正是依照這個思路來謀篇布局的。

 。牐牐ń庹f:理清思路是當務之急,況且這篇課文的思路是很規范、很符合人們思維習慣的。老師要引導得法并適量給予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經過以上這兩問兩答,思路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牐3著重研習課文第二部分。

 。牐牐1)列出結構提綱。

 。牐牏倌x課文,找出每一段承載作者觀點的語句。

 。牐牐ń庹f:第二部分的寫作思路基本上是先指出語言變化的情況,然后列舉大量的實例。因此,找出承載作者觀點的語句,對于列出第二部分的結構提綱是很有幫助的。)

 。牐牏谝罁@些承載作者觀點的語句,相互討論,完善課后練習第二題的答案。

 。牐牐ń庹f:這一課時并沒有直接告知課后練習答案,有三個原因:一是借這個機會讓學生再次熟悉課文,二是養成學生嚴謹的作風,不斷完善思維,三是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

 。牐牏蹖W生發表意見。

 。牐牏芙處煔w納總結并板書。

 。牐(2)質疑答疑。

  呂叔湘先生對語言演變的每一種情況都列舉了大量實例,學生對不理解的例子提出質疑,可以由已理解的學生解答,也可以由教師解答。

  (解說:呂叔湘先生舉了很多例子,其含義學生未必都能準確理解。這個例子為什么能驗證這種語言演變,有的學生會想不通,師生在課堂上相互探討,是必要的,是一種互動,也是一種民主。)

 。牐犓摹⒄n堂小結

  學生合上課本,教師結合板書中第二部分的結構提綱,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回憶、大膽發言,逐個為語言演變的每一種情況舉出實例。

 。牐牐ń庹f:學習一篇學術論文只搭架子、列提綱是不夠的,特別是這篇學術論文對中學生的學習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此對作為例子的語言現象也要予以一定的關注。)

  第二課時

 。牐犚弧дZ 設計

 。牐牻陙,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很多詞語,有的是與新事物相伴而生,如“隨身聽”;有的是從國外引進的,如“作秀”,想必同學們都有體會。可是,語音的變化好像很難察覺,語音到底有沒有變化呢?

 。牐牰⒀辛曊n文

 。牐1閱讀課文第三部分。

 。牐2師生問答,共同探討,解決問題。

  (1)語音的變化似乎是不易察覺的,但呂叔湘先生提示我們,在三種情況下可以發現語音的變化,是哪三種情況?

 。牐犆鞔_:

 。牐牏俟旁姴谎喉嵙恕

  ②古詩“平仄不調”。

 。牐牏坌温曌值淖x音跟它的聲旁并不相同。

 。牐牐ń庹f:結合這個問題,教師可以把押韻、平仄、形聲字的有關知識復習一下,以便下面的內容順利進行。)

 。牐牐2)語音是由哪三個部分組成的?

  明確:聲母、韻母、聲調。

 。牐牐3)呂叔湘先生提示我們的三種情況,分別體現了語音哪一部分的變化?

 。牐犆鞔_:用普通話讀古詩,有些已經不押韻了,說明從古至今韻母有了變化;有些“平仄不調”說明從古至今聲調有了變化;有些形聲字的讀音和聲旁不相同說明從古至今聲母有了變化。

  (解說:為了把問題說得更清楚,教師在和同學們一起歸納時,可以結合具體例子講解。)

 。牐犎⒄n堂小結

  通過以上學習,大家可以發現,呂叔湘先生提示我們的三種情況,不是沒有目的的。語音是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組成的,只要證明這三部分都是變化的,也就證明了語音是變化的。而呂叔湘先生提示我們的三種情況恰好證明了聲母、韻母、聲調的變化,有的放矢,在看似不經意間說明了問題。

 。牐犓摹⒉贾米鳂I 

 。牐犕瓿烧n后練習第三題。

  方案二(適用于基礎較好的學生)

 。牐牭谝徽n時

 。牐犚、導語 設計(同“方案一”)

 。牐牰、解題(同“方案一”)

  三、研習課文

 。牐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

 。牐2具體研習。(同“方案一”)

 。牐3課堂訓練。

 。牐犨x擇一段淺易文言文,讓學生嘗試使用呂叔湘先生在第一部分中的三種分類方法,親自分析、體會語言的演變。

 。牐牐ń庹f:這一練習的難度稍大,耗時也會較多,教師也要作細致、認真的準備工作,以免歸類有誤。)

 。牐4著重研習課文第二部分。(同“方案一”)

  四、課堂小結(同“方案一”)

 。牐犖、布置作業 

 。牐犨@些年,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我們的語言中又出現了哪些新詞語,可以嘗試寫一篇小論文。

  第二課時

 。牐牐ㄍ胺桨敢弧保

《語言與文學》 篇5

  《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示例

 。ㄔO計A)

  教學過程

  1.測覽課文,完成練習一

  通過教師談話導入新課后,即布置學生閱讀“分論”部分。在示范填寫練習一“詞匯”部分空格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繼續完成練習一的其余空格,以達到梳理課文、把握作者主要觀點的目的。(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2.研讀課文,分析論證藝術

  有選擇地朗讀“分論”部分,并作以下分析(僅列要點):

  “詞匯與文學”一節,從《詩經》的比興說到杜甫的《秋興》,再到朱熹的《觀書有感》。接著引用《文心雕龍》中有關形象思維的論述,從正面說明詞匯與文學的關系。這一部分最后所舉明世宗《送毛伯溫》詩一例,屬于反面論證。

  “語音與文學”一節,抓住了古韻和聲調這兩個特點,以舊體詩、古代駢體文和新詩為例,重點說明了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美。論述之中,作者還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了古韻和古代聲調的一些基本常識,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者擴大知識面。

  “語法與文學”一節,依次談了“對仗”和一些“特殊語法形式”能夠造成語言的整齊美,做到言簡意賅。

  3.默讀課文,點擊“總論”部分 

  在這一個教學環節中,應引導學生分辨“總論”與“分論”的結構關系,明確“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的立論依據。

  4.組織學生完成練習三,培養遷移運用能力 

  分析《天凈沙·秋思》時,要抓住三個名詞句連用、句句押韻、平仄相對相間等特點;討論《荷塘月色》時,可在疊字的使用、句式的鋪排、修辭的選擇、節奏的安排、平仄的變化等方面做文章。

 。ㄔO計B)

  教法展示

  1.明確重點 上課伊始,教師就向學生講清楚本課文的訓練重點:一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二是用學過的文學作品印證作者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要性;三是積累“抑揚、回環、絕緣、味同嚼蠟、息息相關、言簡意賅”等詞語。

  2.課文掃描 引導學生分節朗讀課文,概括大意,完成練習一。具體步驟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讀的時候,弄清“抑揚、回環”等詞語的含義。

  第二步:與朗讀同步進行,概括各節大意。大意要點:①總論“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②論述形象思維與具體形象的關系;③論述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美;④論述語言的整齊美和言簡意賅。

  第三步:在概括大意的基礎上完成練習一,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盡量找“原文”為答案,力求簡潔明了。

  3.實踐演練 對照練習一的答案,仿照課文中的舉例,布置學生分組活動,分別為“詞匯”“語音”“語法”所談的“語言手段”(如“多用具體名詞”“平仄”“對仗”等)補充一至二個已學過的文學例子,并作簡要分析。

  為加強針對性,收到好效果,教師可用練習三第一則材料(《天凈沙·秋思》)作示范。(參考答案:從詞匯方面講,詞的前三句各用了三個名詞,表現三種事物,讓讀者體會到一幅游子遠在天涯的凄涼慘淡景象如在眼前。從語音方面講,這首詞句句押韻,創造出一種回環流轉的美;平仄相對相間,前三句各有三個音步,節奏感強,瑯瑯上口。從語法方面講,詞的前三句只有名詞性詞組,不用謂詞,地道的言簡意賅。)

  4.各抒己見 任選練習二或練習三為課外作業,要求有觀點,有例證,以理服人。也可就“實戰演練”過程中準備的發言作一番梳理,形成一二百字的發言稿。

  教案點評

  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培養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墩Z言與文學》的特點是,借助眾多例子,運用淺顯語言,詮釋兩者的復雜關系。依據這些,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換例法”,即讓學生根據王力先生的例子,舉出類似的已學過的文學作品去印證作者所說的道理,進而達到理解文章、把握觀點的目的。

  (設計C)

  教法展示

  1.七嘴八舌 在接觸課文前,教師向學生交代課堂討論的題目——“語言與文學”存在怎樣的關系。要求學生用一刻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思考,準備發言提綱。

  用30分鐘左右的時間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鼓勵發表不同的意見,不求答案統一,不期效果很好。教師可適當點評,對于有創意的發言,應充分給以肯定。

  2.九九歸一 先由教師引導學生逐節朗讀課文,完成練習一、二;后由教師作講授小結。小結要點為:①本文由“總論”和“分論”構成。②課文抓住語言的三個要素(詞匯、語音和語法)分別闡述了語言和文學的關系。③“分論”部分,圍繞“語言手段”和“表達效果”進行了全面。充分的論述。

  3.舉一反三 通過完成練習三,讓學生能夠用學過的文學作品印證作者所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要性。

  (王國彬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2)

  教案點評

  數學老師講授新課時,往往采用講解例題后布置學生閱讀課本,仔細領會新課精神的法子。這樣做,我們認為不但有利于學生思維,也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教學王力先生的《語言與文學》,我們不妨借鑒數學老師的這種方法嘗試嘗試。

《語言與文學》 篇6

  一、教學目的: 

  1、理解語言一面是穩定的,另一面又在演變的道理。 

  2、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區別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一般異同點,注意語體風格,糾正書面用語中“半文不白”的現象。 

  3、學習本文在說明中運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簡練的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舉例說明的方法和綜合運用各種說明方法的寫法。 

  2、難點: 古今語言的差別和漢語的演變。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課文與作者簡介: 

  本文為《語文常談》一書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關于語言文字的普及性讀物,共收文章八篇,課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為四個部分,四個部分的小標題為“語言也在變”,“語匯的變化”,“語法、語音的變化”,“從文言到白話”。選入課本時,作者刪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標題換成了序數詞一、二、三。 

  呂叔湘,江蘇省丹陽縣人,我國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數十年來一直從事語文研究和語文教學工作。寫了不少專著,代表作是《中國文法要略》、《漢語語法論文集》、《語法修辭講話》(與朱德熙合著)

  課文分析: 

  第一部分: 語言也在變。 

  寫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個字表達? 

  “書”例: 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寧信度,無自信也。”《鄭人買履》 

  (2)使者“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薄犊兹笘|南飛》 

  (3)確實“?驼勫蓿瑹煗⒚P烹y求。”《夢游天姥吟留別》 

  第一節告訴我們: 語言具有穩定性,它的變化短時期不能察覺。但是語言同世界上萬事萬物一樣,是不斷地運動和變化著的。 

  語言又具有繼承性,現代漢語就是繼承了古代漢語并加以發展而成的。它們之間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筆”、“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長”、“短”、“弱”等的詞義,古今大體是一致的。但就語言文字的整體來說,由于時代相隔久遠,舊事物、舊概念不斷地衰亡或改變,新事物、新概念不斷地產生發展,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之間便出現了很多差異。 

  閱讀2--7節,劃出《鄒忌諷齊王納諫》這段文言里與現代漢語“意義有所不同”,“用法有些兩樣”的字。如: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 “吾孰與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根據劃出的詞看,哪些詞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但不能單用? 

  意義相同,不能單用的有: 

  古:    形    貌    衣    鏡    妻    自    信    外 

  ↓     ↓    ↓    ↓    ↓    ↓    ↓    ↓    ↓     

  今:   體形  容貌  衣服  鏡子  妻子  自己  相信  外面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 

  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古代漢語中許多單音節詞在現代漢語中成了復音詞里的一個詞素,有的只是成語的一個成分。如“形影不離”、“糖衣炮彈”、“破鏡重圓”、“自以為是”、“信以為真”等,這是古今漢語的一大差別。 

  2、以“之”字為例子,結合課文說明“意義沒有改變,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之”在古代漢語里使用極其頻繁,其它用法暫且不說,單就表示從屬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用法,就有附在名詞后邊的。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有時附在形容詞后邊的,如“高爽之地”?墒恰爸北硎緩膶訇P系時,今天就不能說“李明之學問很好”,“美麗之校園,令人陶醉”等,因為這種說法半文半白,不規范,要把這兩句話中的“之”改為“的”,才符合現代漢語的要求。( 

  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語里,“之”仍舊保留著。如“之上、之下、之中、之內、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一、條件之一、一技之長、光榮之家、少年之家”) 

  3、所用的意義現代已經不用,盡管別的意義還在使用。 

  如“修”: 古時可作“修建”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岳陽樓記》 

  “學習”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薄对瓪А 

  “修訂”  “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庭!薄洞鹚抉R諫議書》 

  上述“修”的三種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現代漢語里,而且使用廣泛。如: 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現代漢語表示“長”卻不能單用“修 ”。 

  以上說的是字義的變化,其實有些是詞義的變化,有些是復合詞里詞素的變化。 

  請把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劃出來,并譯成現代漢語。 

  原句:                     譯文: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個漂亮? 

  (2)、我與徐公孰美?        (2)、我跟徐公比哪個漂亮? 

  (3)、君美甚。             (3)、你漂亮得很。 

  (4)、忌不自信。           (4)、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5)、客從外來。           (5)、客人從外邊來。 

  (6)、與坐談。             (6)、(鄒忌)跟(他)一起坐下來交談。 

  (7)、不若君之美。         (7)、不及你漂亮。 

  古今漢語語法比較大致也有三種情況: 

  (1)、文言句式在現代漢語里已經消失的。 

  如: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 

  (2)、文言句式跟現代漢語句式大體相似,但現代漢語句式有了改進的。 

  如: “賢者使(之)使賢王!(《晏子使楚》) 

  兼語“之”文言可省去,現代漢語除了“他請吃飯”之外,一般不省兼語,這是現代漢語比文言明確的地方。 

  (3)、文言句式仍舊保留著,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如:“之所以”、“給……”、“為……而”、“唯……是”、“有……所”等只是作為固定短語形式沿用在書面語言里。 

  第 二 課 時 

  第二部分: 語匯變化的幾個方面。 

  1、有些字的消失。 

  為什么古時一些常用的字,現在不用了?  

  “有些字眼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代以馬車,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馬在人們生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馬的名稱便特別繁多。今天在人們生活里占的地位已沒有過去那么重要,除了養馬主人對他的馬起的特殊名稱外,一般只照毛色區別。所以原來稱謂馬的一些字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失了。我們學過的《勸學》(節選)里有“輿”、“蛟”、“跬”、“騏”、“驥”等詞,這些詞今天也不用了。 

  2、“新字的出現”。 

  “有些字眼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而出現! 

  如: 屬于“金”部首新出現的字: 釷、釩、鈣、鈦、鋇、銥、鐳…… 

  屬于“氣”部首新出現的字: 氘、氚、氖、氫、氧、氬、氮…… 

  屬于“石”部首新出現的字: 碼、泵、硅、砝碼…… 

  又如: “四化”、“語言美”等,也是新出現的,但這些字不是單字,而是詞組。 

  這些字都是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而產生的?梢钥隙ǎ瑢磉會有大量的新字眼充實到現代漢語詞匯里來。自然,出現新事物、新概念不一定就要造新的字,也可以通過其它形式造出新詞來表達新的概念。 

  3、外來事物帶來了外來語。 

  漢語中的外來詞有意譯、音譯、部分音譯法三種。 

  意譯: 民主、科學、專政。 

  音譯: 葡萄、苜蓿、咖啡、可可、檸檬、雪茄、巧克力、白蘭地、沙發、撲克、嗶嘰、尼龍、馬達、引擎、雷達、休克、奎寧、嗎啡、尼古丁、凡士林、邏輯、米、克、噸。 

  部分音譯: 啤酒、卡片、法蘭絨、道林紙、芭雷舞、摩托車、水泵。 

  4、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的改變,許多字眼的意義也起了變化。 

  比較下面句子里加點的字的古今意義的不同: 

  (1)、可燒而走也  《赤壁之戰》  古: 逃跑  今: 步行 

  (2)、以頭搶地耳  《唐雎不辱使命》  古: 撞  今: 非法奪取 

  (3)、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赤壁之戰》 古: 不敬之詞  今: 偷東西的人 

  (4)、欲亡趙而走燕  《廉藺列傳》  古: 逃  今: 滅亡、死亡 

  (5)、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 勸告  今: 諷刺 

  (6)、勸學  《勸學》  古: 勉勵  今: 說服 

  (7)、使人給其食用  《馮諼客孟嘗君》  古: 供應  今: 給予 

  學習文言文或現代書面語某些復合詞和成語時,要注意古今詞義的演變。 

  (1)、詞義變化的一種形式是詞義擴大或者縮小。 

  例: 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赤壁之戰》 

  “中國”在這里指“中原”一帶,即黃河流域,不包括長江以南,現包括臺灣省在內的三十個省市自治區,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疆域。 

  從這一例可以看出,雖然字眼不變,但意義擴大了。 

  又如: 古代的“天下”指“中國”,現卻指“世界”。 

  詞義除了擴大外,還有縮小的。 

  如: “臭”古時指一切氣味,現指跟“香氣”相對的一種難聞的氣味。這是詞義縮小的緣故。 

  又如: “金”古時指金、銀、銅、鐵。今天成了黃金的專用詞,不包括銀、銅、鐵,只有在少數情況下,還保留著古義,如“五金公司”。 

  (2)、詞義的轉移也是一種變化形式。 

  如: ①婉貞于是率諸少年結束而出  《馮婉貞》  古: 整裝  今: 完畢 

 、跔奚癫,弗敢加也  《曹劌論戰》  古: 供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今: 為國為民獻身 

  許多詞盡管字形一樣,古今的意義卻完全不同。它們之間不是共同存在,而是新的意義代替了舊的意義。 

  (3)、詞義變化的又一種形式是詞義的弱化與強化。 

  如: ①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藺列傳》古: 獲得罪過  今: “得罪你了”“得罪”約相當于“抱歉”,意思輕。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藺列傳》  古: 對立今: 極深的怨恨。(重) 

  (4)、從變換形式上看,古代的單音詞很多成了復音詞或多音詞。(略,見前) 

  (5)、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同一概念時,古今用字也不同。 

  如: ①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對》  古: 看重,看得起  今: 器皿 

 、诰硬⿲W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勸學》  古: 廣泛  今: 淵博。 

  這些都是語言演變的明顯標志。 

  總之,語言的變化涉及語音、語法、語匯三個方面。由于語匯聯系人們的生活最為緊密,因而變化也最快、最顯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復雜。但是不管變化的形式怎么復雜,卻總是沿著語言的“簡”和“明”兩方面發展的。如: 

  過去講“病愈”用“瘳”chōu ( 病數月乃愈《獄中雜記》) ;講“兒童”用“垂髫”tiáo (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這些字既難讀又難寫,現在分別被“病愈”、“小孩”等詞代替了。 

  補充作業  

  1、寫出與下列文言詞相當的現代漢語單音詞。 

  走(  )  行(  )  往(  )  去(  )  返(  )  食(  )  履(  )  飲(  ) 

  2、解釋下面句子里加點的字,并說明這些字古今用法的不同。 

  (1)、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2)、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4)、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第 三 課 時 

  第三部分: 語法和語音的變化。 

  1、語法的變化。 

  原句              譯文 

  (1)、吾誰欺?        我欺騙了誰?  

  (2)、不我知         不了解我 

  在古代漢語里,疑問句里的代詞作賓語時,放在動詞前面如例 (1);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也放在動詞前面如例 (2),這兩例都是古代漢語特有的語序。今天如果要表達上述意思,模仿過去的語序,把它分別說成“我誰欺騙了”“不我了解”,就不難了。從這兩例中可以看出古今語序的變化。此外,現代漢語常用“把字式”,如: 

  “把信寫完”,“把收音機打開”“寫完信”,“打開收音機”;“得字式”如: 

  “打得好”,“寫得快”,這些格式古代漢語是沒有的。語法是語言中最穩定的要素,許多語法現象古今基本相同,所以作者在這一節簡略地談了古今語法的一些不同現象,接著就指出: 

  “可是總起來看,如果把虛詞除外,古今語法的變化不如語匯的變化那么大! 

  2、語音的變化。 

  語音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韻部、聲調、形聲字三個方面。 

  (1)、從“第一”到“差別就更大”是寫韻部的變化。 

  《離離原上草》為什么今天讀起來不順口? 

  ①榮róng②生shēng③城chéng④情qíng,這四個字按現代漢語語法,只有②③兩字韻母相同,①④則分別屬于其它韻部,讀起來就覺得不順口。這是按照現代漢語語音讀的,如果用古代漢語語音去讀它,就會押韻。為什么有這種現象呢? 

  這是由于古人的發音器官不及今人發達,除了有些不必要的音以外,總的發音數是少的,而且常常是游移不定的。這四個字在上古都屬于“耕”部,的確是押韻的。我們今天讀古詩不能誤認為現代不押韻的,古代也一定不押韻。 

  讀《春望》,標出它的韻腳(押韻的韻母)。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押韻的韻母: 深shēn心xīn金jīn簪zān ,這四個字的韻母,照今天的讀法,只有金、心同韻,都在侵部。 

  (2)、從“其次”起,到“平平仄仄平了”,是寫聲調的變化。 

  就詩的平仄來說,陰平、陽平(一、二聲)是平聲,上聲、去聲(三、四聲)還有入聲是仄聲,F在普通話里已經沒有入聲字了。入聲的特點是讀的時候短促而不能延長。吳語里還保留著全部的入聲系統!端陀讶恕愤@首詩讀音的古今不同正反映了語音的古今變化。 

  (3)、從“又其次”,到全文結束,是寫形聲字的變化。 

  漢字中絕大部分是形聲字,都是由形旁和聲旁兩個部分組成。所以碰到生疏的字,可試著從聲旁來推測它的讀音和從形旁來分辨它的意義。 

  但是由于漢字使用的年代久遠,古今的讀音變化很大,靠聲旁來推測讀音,往往不準確,甚至推測不出。如: 涼、諒、晾都有聲旁,可是一個也不讀jīng 

  吮吸的吮不讀yǔn而讀shǔn,槐樹的槐不讀guǐ而讀huái。讀音沒把握時,必須勤查字典,以免誤讀。 

  小結寫作特點: 

  一、分塊說明:           

  第一部分概說語言也在變;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別從語音、語法、語匯三個方面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由于語匯變化最快、最顯著,所以說明最詳盡,其次是語音,再次是語法。盡管文章內容較多,涉及面廣,給人的印象都是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二、舉例說明(方法):           

  不少說明文都是從概念出發,先下個定義,然后再解釋一番。這樣說明事物難免抽象,讀者即使通過解釋把概念弄清楚了,一旦接觸它實際上又似懂非懂。本文十分重視舉例說明。無論是概述,還是詳述,根據說明內容的變化,都逐個舉例,而且有些地方不厭其煩地舉了大量的例子。比如: 

  為了說明“有些字眼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這一觀點時,就例舉了舊時表示馬的名稱的十六種概念,還加了注釋。說明“外來的事物帶來了外來語”、“很多古代的單音詞現代都多音化了”、形聲字讀音的變化等,都舉了大量的例子,選的例子又比較典型。這樣給人的印象就深刻,而且通俗易懂,所說的道理也容易被人接受。 

  三、對比說明: 

  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究竟在哪里? 為了說清楚這一問題,本文處處運用對比顯示它們的差異。如: 

  講“江、河”的詞義變化時,先指出“江”原來專指長江,“河”原來專指黃河;然后說明它們“后來都由專名變成通名了”。講語法變化時,也是先寫出文言文,然后再寫現代漢語的說法。課文里這類例子很多。由于運用了對比方法,就更鮮明、更具體地說明了古今漢語的變化。 

  補充作業 : 

  1、指出下面這些字中的形聲字,并說明它們的造字特點。 

  休、圍、塵、潘、想、上、聞、下、指、盲、旦、舟、通。 

  2、讀下面《春日》這首詩,標出它的押韻字的韻母,并說明按照現代漢語的讀法,為什么覺得不順口?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作業 : 

  [思考和練習]: 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

 。ㄋ拇ㄊ≠Y中縣第一中學語文組  溫鈞   整理編寫) 

《語言與文學》 篇7

  (設計A)

  教學過程

  1.測覽課文,完成練習一

  通過教師談話導入  新課后,即布置學生閱讀“分論”部分。在示范填寫練習一“詞匯”部分空格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繼續完成練習一的其余空格,以達到梳理課文、把握作者主要觀點的目的。(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2.研讀課文,分析論證藝術

  有選擇地朗讀“分論”部分,并作以下分析(僅列要點):

  “詞匯與文學”一節,從《詩經》的比興說到杜甫的《秋興》,再到朱熹的《觀書有感》。接著引用《文心雕龍》中有關形象思維的論述,從正面說明詞匯與文學的關系。這一部分最后所舉明世宗《送毛伯溫》詩一例,屬于反面論證。

  “語音與文學”一節,抓住了古韻和聲調這兩個特點,以舊體詩、古代駢體文和新詩為例,重點說明了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美。論述之中,作者還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了古韻和古代聲調的一些基本常識,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者擴大知識面。

  “語法與文學”一節,依次談了“對仗”和一些“特殊語法形式”能夠造成語言的整齊美,做到言簡意賅。

  3.默讀課文,點擊“總論”部分

  在這一個教學環節中,應引導學生分辨“總論”與“分論”的結構關系,明確“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的立論依據。

  4.組織學生完成練習三,培養遷移運用能力

  分析《天凈沙·秋思》時,要抓住三個名詞句連用、句句押韻、平仄相對相間等特點;討論《荷塘月色》時,可在疊字的使用、句式的鋪排、修辭的選擇、節奏的安排、平仄的變化等方面做文章。

 。ㄔO計B)

  教法展示

  1.明確重點 上課伊始,教師就向學生講清楚本課文的訓練重點:一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二是用學過的文學作品印證作者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要性;三是積累“抑揚、回環、絕緣、味同嚼蠟、息息相關、言簡意賅”等詞語。

  2.課文掃描 引導學生分節朗讀課文,概括大意,完成練習一。具體步驟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讀的時候,弄清“抑揚、回環”等詞語的含義。

  第二步:與朗讀同步進行,概括各節大意。大意要點:①總論“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②論述形象思維與具體形象的關系;③論述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美;④論述語言的整齊美和言簡意賅。

  第三步:在概括大意的基礎上完成練習一,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盡量找“原文”為答案,力求簡潔明了。

  3.實踐演練 對照練習一的答案,仿照課文中的舉例,布置學生分組活動,分別為“詞匯”“語音”“語法”所談的“語言手段”(如“多用具體名詞”“平仄”“對仗”等)補充一至二個已學過的文學例子,并作簡要分析。

  為加強針對性,收到好效果,教師可用練習三第一則材料(《天凈沙·秋思》)作示范。(參考答案:從詞匯方面講,詞的前三句各用了三個名詞,表現三種事物,讓讀者體會到一幅游子遠在天涯的凄涼慘淡景象如在眼前。從語音方面講,這首詞句句押韻,創造出一種回環流轉的美;平仄相對相間,前三句各有三個音步,節奏感強,瑯瑯上口。從語法方面講,詞的前三句只有名詞性詞組,不用謂詞,地道的言簡意賅。)

  4.各抒己見 任選練習二或練習三為課外作業 ,要求有觀點,有例證,以理服人。也可就“實戰演練”過程中準備的發言作一番梳理,形成一二百字的發言稿。

  教案點評

  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培養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墩Z言與文學》的特點是,借助眾多例子,運用淺顯語言,詮釋兩者的復雜關系。依據這些,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換例法”,即讓學生根據王力先生的例子,舉出類似的已學過的文學作品去印證作者所說的道理,進而達到理解文章、把握觀點的目的。

 。ㄔO計C)

  教法展示

  1.七嘴八舌 在接觸課文前,教師向學生交代課堂討論的題目——“語言與文學”存在怎樣的關系。要求學生用一刻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思考,準備發言提綱。

  用30分鐘左右的時間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鼓勵發表不同的意見,不求答案統一,不期效果很好。教師可適當點評,對于有創意的發言,應充分給以肯定。

  2.九九歸一 先由教師引導學生逐節朗讀課文,完成練習一、二;后由教師作講授小結。小結要點為:①本文由“總論”和“分論”構成。②課文抓住語言的三個要素(詞匯、語音和語法)分別闡述了語言和文學的關系。③“分論”部分,圍繞“語言手段”和“表達效果”進行了全面。充分的論述。

  3.舉一反三 通過完成練習三,讓學生能夠用學過的文學作品印證作者所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要性。

  (王國彬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2)

  教案點評

  數學老師講授新課時,往往采用講解例題后布置學生閱讀課本,仔細領會新課精神的法子。這樣做,我們認為不但有利于學生思維,也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教學王力先生的《語言與文學》,我們不妨借鑒數學老師的這種方法嘗試嘗試。

《語言與文學》 篇8

  一、教學目的: 

  1、理解語言一面是穩定的,另一面又在演變的道理。 

  2、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區別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一般異同點,注意語體風格,糾正書面用語中“半文不白”的現象。 

  3、學習本文在說明中運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簡練的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舉例說明的方法和綜合運用各種說明方法的寫法。 

  2、難點: 古今語言的差別和漢語的演變。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課文與作者簡介: 

  本文為《語文常談》一書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關于語言文字的普及性讀物,共收文章八篇,課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全文分為四個部分,四個部分的小標題為“語言也在變”,“語匯的變化”,“語法、語音的變化”,“從文言到白話”。選入課本時,作者刪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標題換成了序數詞一、二、三。 

  呂叔湘,江蘇省丹陽縣人,我國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數十年來一直從事語文研究和語文教學工作。寫了不少專著,代表作是《中國文法要略》、《漢語語法論文集》、《語法修辭講話》(與朱德熙合著)

  課文分析: 

  第一部分: 語言也在變。 

  寫一封信的“信”,古人用哪一個字表達? 

  “書”例: 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 

  “信”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信”在古代的意思很多:  

  (1)相信“寧信度,無自信也!薄多嵢速I履》 

  (2)使者“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薄犊兹笘|南飛》 

  (3)確實“?驼勫蓿瑹煗⒚P烹y求!薄秹粲翁炖岩髁魟e》 

  第一節告訴我們: 語言具有穩定性,它的變化短時期不能察覺。但是語言同世界上萬事萬物一樣,是不斷地運動和變化著的。 

  語言又具有繼承性,現代漢語就是繼承了古代漢語并加以發展而成的。它們之間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 

  “人”、“手”、“心”、“筆”、“墨”、“山”、“水”、“牛”、“羊”、“田”、“收”、“放”、“大”、“小”“追”、“長”、“短”、“弱”等的詞義,古今大體是一致的。但就語言文字的整體來說,由于時代相隔久遠,舊事物、舊概念不斷地衰亡或改變,新事物、新概念不斷地產生發展,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之間便出現了很多差異。 

  閱讀2--7節,劃出《鄒忌諷齊王納諫》這段文言里與現代漢語“意義有所不同”,“用法有些兩樣”的字。如: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  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 “吾孰與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根據劃出的詞看,哪些詞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但不能單用? 

  意義相同,不能單用的有: 

  古:    形    貌    衣    鏡    妻    自    信    外 

  ↓     ↓    ↓    ↓    ↓    ↓    ↓    ↓    ↓     

  今:   體形  容貌  衣服  鏡子  妻子  自己  相信  外面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 

  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古代漢語中許多單音節詞在現代漢語中成了復音詞里的一個詞素,有的只是成語的一個成分。如“形影不離”、“糖衣炮彈”、“破鏡重圓”、“自以為是”、“信以為真”等,這是古今漢語的一大差別。 

  2、以“之”字為例子,結合課文說明“意義沒有改變,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之”在古代漢語里使用極其頻繁,其它用法暫且不說,單就表示從屬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用法,就有附在名詞后邊的。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庇袝r附在形容詞后邊的,如“高爽之地”?墒恰爸北硎緩膶訇P系時,今天就不能說“李明之學問很好”,“美麗之校園,令人陶醉”等,因為這種說法半文半白,不規范,要把這兩句話中的“之”改為“的”,才符合現代漢語的要求。( 

  在某些特殊固定短語里,“之”仍舊保留著。如“之上、之下、之中、之內、之外、之前、之后、三分之一、原因之一、條件之一、一技之長、光榮之家、少年之家”) 

  3、所用的意義現代已經不用,盡管別的意義還在使用。 

  如“修”: 古時可作“修建”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薄对狸枠怯洝 

  “學習”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薄对瓪А 

  “修訂”  “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庭!薄洞鹚抉R諫議書》 

  上述“修”的三種用法,至今仍然保留在現代漢語里,而且使用廣泛。如: 修理、修路、修改、自修等,可是,現代漢語表示“長”卻不能單用“修 ”。 

  以上說的是字義的變化,其實有些是詞義的變化,有些是復合詞里詞素的變化。 

  請把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劃出來,并譯成現代漢語。 

  原句:                     譯文: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個漂亮? 

  (2)、我與徐公孰美?        (2)、我跟徐公比哪個漂亮? 

  (3)、君美甚。             (3)、你漂亮得很。 

  (4)、忌不自信。           (4)、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5)、客從外來。           (5)、客人從外邊來。 

  (6)、與坐談。             (6)、(鄒忌)跟(他)一起坐下來交談。 

  (7)、不若君之美。         (7)、不及你漂亮。 

  古今漢語語法比較大致也有三種情況: 

  (1)、文言句式在現代漢語里已經消失的。 

  如: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 

  (2)、文言句式跟現代漢語句式大體相似,但現代漢語句式有了改進的。 

  如: “賢者使(之)使賢王!(《晏子使楚》) 

  兼語“之”文言可省去,現代漢語除了“他請吃飯”之外,一般不省兼語,這是現代漢語比文言明確的地方。 

  (3)、文言句式仍舊保留著,但用法上受了很大的限制。 

  如:“之所以”、“給……”、“為……而”、“唯……是”、“有……所”等只是作為固定短語形式沿用在書面語言里。 

  第 二 課 時 

  第二部分: 語匯變化的幾個方面。 

  1、有些字的消失。 

  為什么古時一些常用的字,現在不用了?  

  “有些字眼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代以馬車,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馬在人們生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馬的名稱便特別繁多。今天在人們生活里占的地位已沒有過去那么重要,除了養馬主人對他的馬起的特殊名稱外,一般只照毛色區別。所以原來稱謂馬的一些字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失了。我們學過的《勸學》(節選)里有“輿”、“蛟”、“跬”、“騏”、“驥”等詞,這些詞今天也不用了。 

  2、“新字的出現”。 

  “有些字眼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而出現! 

  如: 屬于“金”部首新出現的字: 釷、釩、鈣、鈦、鋇、銥、鐳…… 

  屬于“氣”部首新出現的字: 氘、氚、氖、氫、氧、氬、氮…… 

  屬于“石”部首新出現的字: 碼、泵、硅、砝碼…… 

  又如: “四化”、“語言美”等,也是新出現的,但這些字不是單字,而是詞組。 

  這些字都是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而產生的。可以肯定,將來還會有大量的新字眼充實到現代漢語詞匯里來。自然,出現新事物、新概念不一定就要造新的字,也可以通過其它形式造出新詞來表達新的概念。 

  3、外來事物帶來了外來語。 

  漢語中的外來詞有意譯、音譯、部分音譯法三種。 

  意譯: 民主、科學、專政。 

  音譯: 葡萄、苜蓿、咖啡、可可、檸檬、雪茄、巧克力、白蘭地、沙發、撲克、嗶嘰、尼龍、馬達、引擎、雷達、休克、奎寧、嗎啡、尼古丁、凡士林、邏輯、米、克、噸。 

  部分音譯: 啤酒、卡片、法蘭絨、道林紙、芭雷舞、摩托車、水泵。 

  4、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的改變,許多字眼的意義也起了變化。 

  比較下面句子里加點的字的古今意義的不同: 

  (1)、可燒而走也  《赤壁之戰》  古: 逃跑  今: 步行 

  (2)、以頭搶地耳  《唐雎不辱使命》  古: 撞  今: 非法奪取 

  (3)、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赤壁之戰》 古: 不敬之詞  今: 偷東西的人 

  (4)、欲亡趙而走燕  《廉藺列傳》  古: 逃  今: 滅亡、死亡 

  (5)、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 勸告  今: 諷刺 

  (6)、勸學  《勸學》  古: 勉勵  今: 說服 

  (7)、使人給其食用  《馮諼客孟嘗君》  古: 供應  今: 給予 

  學習文言文或現代書面語某些復合詞和成語時,要注意古今詞義的演變。 

  (1)、詞義變化的一種形式是詞義擴大或者縮小。 

  例: 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  《赤壁之戰》 

  “中國”在這里指“中原”一帶,即黃河流域,不包括長江以南,現包括臺灣省在內的三十個省市自治區,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疆域。 

  從這一例可以看出,雖然字眼不變,但意義擴大了。 

  又如: 古代的“天下”指“中國”,現卻指“世界”。 

  詞義除了擴大外,還有縮小的。 

  如: “臭”古時指一切氣味,現指跟“香氣”相對的一種難聞的氣味。這是詞義縮小的緣故。 

  又如: “金”古時指金、銀、銅、鐵。今天成了黃金的專用詞,不包括銀、銅、鐵,只有在少數情況下,還保留著古義,如“五金公司”。 

  (2)、詞義的轉移也是一種變化形式。 

  如: ①婉貞于是率諸少年結束而出  《馮婉貞》  古: 整裝  今: 完畢 

 、跔奚癫,弗敢加也  《曹劌論戰》  古: 供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今: 為國為民獻身 

  許多詞盡管字形一樣,古今的意義卻完全不同。它們之間不是共同存在,而是新的意義代替了舊的意義。 

  (3)、詞義變化的又一種形式是詞義的弱化與強化。 

  如: ①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藺列傳》古: 獲得罪過  今: “得罪你了”“得罪”約相當于“抱歉”,意思輕。 

 、谖崴詾榇苏撸韵葒抑倍笏匠鹨  《廉藺列傳》  古: 對立今: 極深的怨恨。(重) 

  (4)、從變換形式上看,古代的單音詞很多成了復音詞或多音詞。(略,見前) 

  (5)、動詞或形容詞,表示同一概念時,古今用字也不同。 

  如: ①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對》  古: 看重,看得起  今: 器皿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勸學》  古: 廣泛  今: 淵博。 

  這些都是語言演變的明顯標志。 

  總之,語言的變化涉及語音、語法、語匯三個方面。由于語匯聯系人們的生活最為緊密,因而變化也最快、最顯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復雜。但是不管變化的形式怎么復雜,卻總是沿著語言的“簡”和“明”兩方面發展的。如: 

  過去講“病愈”用“瘳”chōu ( 病數月乃愈《獄中雜記》) ;講“兒童”用“垂髫”tiáo (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這些字既難讀又難寫,現在分別被“病愈”、“小孩”等詞代替了。 

  補充作業  

  1、寫出與下列文言詞相當的現代漢語單音詞。 

  走(  )  行(  )  往(  )  去(  )  返(  )  食(  )  履(  )  飲(  ) 

  2、解釋下面句子里加點的字,并說明這些字古今用法的不同。 

  (1)、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2)、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4)、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第 三 課 時 

  第三部分: 語法和語音的變化。 

  1、語法的變化。 

  原句              譯文 

  (1)、吾誰欺?        我欺騙了誰?  

  (2)、不我知         不了解我 

  在古代漢語里,疑問句里的代詞作賓語時,放在動詞前面如例 (1);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也放在動詞前面如例 (2),這兩例都是古代漢語特有的語序。今天如果要表達上述意思,模仿過去的語序,把它分別說成“我誰欺騙了”“不我了解”,就不難了。從這兩例中可以看出古今語序的變化。此外,現代漢語常用“把字式”,如: 

  “把信寫完”,“把收音機打開”“寫完信”,“打開收音機”;“得字式”如: 

  “打得好”,“寫得快”,這些格式古代漢語是沒有的。語法是語言中最穩定的要素,許多語法現象古今基本相同,所以作者在這一節簡略地談了古今語法的一些不同現象,接著就指出: 

  “可是總起來看,如果把虛詞除外,古今語法的變化不如語匯的變化那么大。” 

  2、語音的變化。 

  語音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韻部、聲調、形聲字三個方面。 

  (1)、從“第一”到“差別就更大”是寫韻部的變化。 

  《離離原上草》為什么今天讀起來不順口? 

 、贅sróng②生shēng③城chéng④情qíng,這四個字按現代漢語語法,只有②③兩字韻母相同,①④則分別屬于其它韻部,讀起來就覺得不順口。這是按照現代漢語語音讀的,如果用古代漢語語音去讀它,就會押韻。為什么有這種現象呢? 

  這是由于古人的發音器官不及今人發達,除了有些不必要的音以外,總的發音數是少的,而且常常是游移不定的。這四個字在上古都屬于“耕”部,的確是押韻的。我們今天讀古詩不能誤認為現代不押韻的,古代也一定不押韻。 

  讀《春望》,標出它的韻腳(押韻的韻母)。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押韻的韻母: 深shēn心xīn金jīn簪zān ,這四個字的韻母,照今天的讀法,只有金、心同韻,都在侵部。 

  (2)、從“其次”起,到“平平仄仄平了”,是寫聲調的變化。 

  就詩的平仄來說,陰平、陽平(一、二聲)是平聲,上聲、去聲(三、四聲)還有入聲是仄聲,F在普通話里已經沒有入聲字了。入聲的特點是讀的時候短促而不能延長。吳語里還保留著全部的入聲系統!端陀讶恕愤@首詩讀音的古今不同正反映了語音的古今變化。 

  (3)、從“又其次”,到全文結束,是寫形聲字的變化。 

  漢字中絕大部分是形聲字,都是由形旁和聲旁兩個部分組成。所以碰到生疏的字,可試著從聲旁來推測它的讀音和從形旁來分辨它的意義。 

  但是由于漢字使用的年代久遠,古今的讀音變化很大,靠聲旁來推測讀音,往往不準確,甚至推測不出。如: 涼、諒、晾都有聲旁,可是一個也不讀jīng 

  吮吸的吮不讀yǔn而讀shǔn,槐樹的槐不讀guǐ而讀huái。讀音沒把握時,必須勤查字典,以免誤讀。 

  小結寫作特點: 

  一、分塊說明:           

  第一部分概說語言也在變;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別從語音、語法、語匯三個方面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由于語匯變化最快、最顯著,所以說明最詳盡,其次是語音,再次是語法。盡管文章內容較多,涉及面廣,給人的印象都是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二、舉例說明(方法):           

  不少說明文都是從概念出發,先下個定義,然后再解釋一番。這樣說明事物難免抽象,讀者即使通過解釋把概念弄清楚了,一旦接觸它實際上又似懂非懂。本文十分重視舉例說明。無論是概述,還是詳述,根據說明內容的變化,都逐個舉例,而且有些地方不厭其煩地舉了大量的例子。比如: 

  為了說明“有些字眼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這一觀點時,就例舉了舊時表示馬的名稱的十六種概念,還加了注釋。說明“外來的事物帶來了外來語”、“很多古代的單音詞現代都多音化了”、形聲字讀音的變化等,都舉了大量的例子,選的例子又比較典型。這樣給人的印象就深刻,而且通俗易懂,所說的道理也容易被人接受。 

  三、對比說明: 

  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究竟在哪里? 為了說清楚這一問題,本文處處運用對比顯示它們的差異。如: 

  講“江、河”的詞義變化時,先指出“江”原來專指長江,“河”原來專指黃河;然后說明它們“后來都由專名變成通名了”。講語法變化時,也是先寫出文言文,然后再寫現代漢語的說法。課文里這類例子很多。由于運用了對比方法,就更鮮明、更具體地說明了古今漢語的變化。 

  補充作業 : 

  1、指出下面這些字中的形聲字,并說明它們的造字特點。 

  休、圍、塵、潘、想、上、聞、下、指、盲、旦、舟、通。 

  2、讀下面《春日》這首詩,標出它的押韻字的韻母,并說明按照現代漢語的讀法,為什么覺得不順口?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作業 : 

  [思考和練習]: 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

 。ㄋ拇ㄊ≠Y中縣第一中學語文組  溫鈞   整理編寫) 

《語言與文學》 篇9

 。ㄔO計A)

  教學過程

  1.測覽課文,完成練習一

  通過教師談話導入  新課后,即布置學生閱讀“分論”部分。在示范填寫練習一“詞匯”部分空格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繼續完成練習一的其余空格,以達到梳理課文、把握作者主要觀點的目的。(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2.研讀課文,分析論證藝術

  有選擇地朗讀“分論”部分,并作以下分析(僅列要點):

  “詞匯與文學”一節,從《詩經》的比興說到杜甫的《秋興》,再到朱熹的《觀書有感》。接著引用《文心雕龍》中有關形象思維的論述,從正面說明詞匯與文學的關系。這一部分最后所舉明世宗《送毛伯溫》詩一例,屬于反面論證。

  “語音與文學”一節,抓住了古韻和聲調這兩個特點,以舊體詩、古代駢體文和新詩為例,重點說明了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美。論述之中,作者還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了古韻和古代聲調的一些基本常識,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者擴大知識面。

  “語法與文學”一節,依次談了“對仗”和一些“特殊語法形式”能夠造成語言的整齊美,做到言簡意賅。

  3.默讀課文,點擊“總論”部分

  在這一個教學環節中,應引導學生分辨“總論”與“分論”的結構關系,明確“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的立論依據。

  4.組織學生完成練習三,培養遷移運用能力

  分析《天凈沙·秋思》時,要抓住三個名詞句連用、句句押韻、平仄相對相間等特點;討論《荷塘月色》時,可在疊字的使用、句式的鋪排、修辭的選擇、節奏的安排、平仄的變化等方面做文章。

 。ㄔO計B)

  教法展示

  1.明確重點 上課伊始,教師就向學生講清楚本課文的訓練重點:一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二是用學過的文學作品印證作者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要性;三是積累“抑揚、回環、絕緣、味同嚼蠟、息息相關、言簡意賅”等詞語。

  2.課文掃描 引導學生分節朗讀課文,概括大意,完成練習一。具體步驟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讀的時候,弄清“抑揚、回環”等詞語的含義。

  第二步:與朗讀同步進行,概括各節大意。大意要點:①總論“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②論述形象思維與具體形象的關系;③論述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美;④論述語言的整齊美和言簡意賅。

  第三步:在概括大意的基礎上完成練習一,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盡量找“原文”為答案,力求簡潔明了。

  3.實踐演練 對照練習一的答案,仿照課文中的舉例,布置學生分組活動,分別為“詞匯”“語音”“語法”所談的“語言手段”(如“多用具體名詞”“平仄”“對仗”等)補充一至二個已學過的文學例子,并作簡要分析。

  為加強針對性,收到好效果,教師可用練習三第一則材料(《天凈沙·秋思》)作示范。(參考答案:從詞匯方面講,詞的前三句各用了三個名詞,表現三種事物,讓讀者體會到一幅游子遠在天涯的凄涼慘淡景象如在眼前。從語音方面講,這首詞句句押韻,創造出一種回環流轉的美;平仄相對相間,前三句各有三個音步,節奏感強,瑯瑯上口。從語法方面講,詞的前三句只有名詞性詞組,不用謂詞,地道的言簡意賅。)

  4.各抒己見 任選練習二或練習三為課外作業 ,要求有觀點,有例證,以理服人。也可就“實戰演練”過程中準備的發言作一番梳理,形成一二百字的發言稿。

  教案點評

  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培養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墩Z言與文學》的特點是,借助眾多例子,運用淺顯語言,詮釋兩者的復雜關系。依據這些,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換例法”,即讓學生根據王力先生的例子,舉出類似的已學過的文學作品去印證作者所說的道理,進而達到理解文章、把握觀點的目的。

 。ㄔO計C)

  教法展示

  1.七嘴八舌 在接觸課文前,教師向學生交代課堂討論的題目——“語言與文學”存在怎樣的關系。要求學生用一刻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思考,準備發言提綱。

  用30分鐘左右的時間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鼓勵發表不同的意見,不求答案統一,不期效果很好。教師可適當點評,對于有創意的發言,應充分給以肯定。

  2.九九歸一 先由教師引導學生逐節朗讀課文,完成練習一、二;后由教師作講授小結。小結要點為:①本文由“總論”和“分論”構成。②課文抓住語言的三個要素(詞匯、語音和語法)分別闡述了語言和文學的關系。③“分論”部分,圍繞“語言手段”和“表達效果”進行了全面。充分的論述。

  3.舉一反三 通過完成練習三,讓學生能夠用學過的文學作品印證作者所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要性。

  (王國彬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2)

  教案點評

  數學老師講授新課時,往往采用講解例題后布置學生閱讀課本,仔細領會新課精神的法子。這樣做,我們認為不但有利于學生思維,也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教學王力先生的《語言與文學》,我們不妨借鑒數學老師的這種方法嘗試嘗試。

《語言與文學》 篇10

 。ㄔO計A)

  教學過程 

  1.測覽課文,完成練習一

  通過教師談話導入  新課后,即布置學生閱讀“分論”部分。在示范填寫練習一“詞匯”部分空格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繼續完成練習一的其余空格,以達到梳理課文、把握作者主要觀點的目的。(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

  2.研讀課文,分析論證藝術

  有選擇地朗讀“分論”部分,并作以下分析(僅列要點):

  “詞匯與文學”一節,從《詩經》的比興說到杜甫的《秋興》,再到朱熹的《觀書有感》。接著引用《文心雕龍》中有關形象思維的論述,從正面說明詞匯與文學的關系。這一部分最后所舉明世宗《送毛伯溫》詩一例,屬于反面論證。

  “語音與文學”一節,抓住了古韻和聲調這兩個特點,以舊體詩、古代駢體文和新詩為例,重點說明了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美。論述之中,作者還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了古韻和古代聲調的一些基本常識,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者擴大知識面。

  “語法與文學”一節,依次談了“對仗”和一些“特殊語法形式”能夠造成語言的整齊美,做到言簡意賅。

  3.默讀課文,點擊“總論”部分

  在這一個教學環節中,應引導學生分辨“總論”與“分論”的結構關系,明確“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的立論依據。

  4.組織學生完成練習三,培養遷移運用能力

  分析《天凈沙·秋思》時,要抓住三個名詞句連用、句句押韻、平仄相對相間等特點;討論《荷塘月色》時,可在疊字的使用、句式的鋪排、修辭的選擇、節奏的安排、平仄的變化等方面做文章。

  (設計B)

  教法展示

  1.明確重點 上課伊始,教師就向學生講清楚本課文的訓練重點:一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二是用學過的文學作品印證作者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要性;三是積累“抑揚、回環、絕緣、味同嚼蠟、息息相關、言簡意賅”等詞語。

  2.課文掃描 引導學生分節朗讀課文,概括大意,完成練習一。具體步驟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讀的時候,弄清“抑揚、回環”等詞語的含義。

  第二步:與朗讀同步進行,概括各節大意。大意要點:①總論“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②論述形象思維與具體形象的關系;③論述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美;④論述語言的整齊美和言簡意賅。

  第三步:在概括大意的基礎上完成練習一,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理解課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盡量找“原文”為答案,力求簡潔明了。

  3.實踐演練 對照練習一的答案,仿照課文中的舉例,布置學生分組活動,分別為“詞匯”“語音”“語法”所談的“語言手段”(如“多用具體名詞”“平仄”“對仗”等)補充一至二個已學過的文學例子,并作簡要分析。

  為加強針對性,收到好效果,教師可用練習三第一則材料(《天凈沙·秋思》)作示范。(參考答案:從詞匯方面講,詞的前三句各用了三個名詞,表現三種事物,讓讀者體會到一幅游子遠在天涯的凄涼慘淡景象如在眼前。從語音方面講,這首詞句句押韻,創造出一種回環流轉的美;平仄相對相間,前三句各有三個音步,節奏感強,瑯瑯上口。從語法方面講,詞的前三句只有名詞性詞組,不用謂詞,地道的言簡意賅。)

  4.各抒己見 任選練習二或練習三為課外作業 ,要求有觀點,有例證,以理服人。也可就“實戰演練”過程中準備的發言作一番梳理,形成一二百字的發言稿。

  教案點評

  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培養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墩Z言與文學》的特點是,借助眾多例子,運用淺顯語言,詮釋兩者的復雜關系。依據這些,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換例法”,即讓學生根據王力先生的例子,舉出類似的已學過的文學作品去印證作者所說的道理,進而達到理解文章、把握觀點的目的。

  (設計C)

  教法展示

  1.七嘴八舌 在接觸課文前,教師向學生交代課堂討論的題目——“語言與文學”存在怎樣的關系。要求學生用一刻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思考,準備發言提綱。

  用30分鐘左右的時間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鼓勵發表不同的意見,不求答案統一,不期效果很好。教師可適當點評,對于有創意的發言,應充分給以肯定。

  2.九九歸一 先由教師引導學生逐節朗讀課文,完成練習一、二;后由教師作講授小結。小結要點為:①本文由“總論”和“分論”構成。②課文抓住語言的三個要素(詞匯、語音和語法)分別闡述了語言和文學的關系。③“分論”部分,圍繞“語言手段”和“表達效果”進行了全面。充分的論述。

  3.舉一反三 通過完成練習三,讓學生能夠用學過的文學作品印證作者所說的道理,懂得學好語言的重要性。

  (王國彬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2)

  教案點評

  數學老師講授新課時,往往采用講解例題后布置學生閱讀課本,仔細領會新課精神的法子。這樣做,我們認為不但有利于學生思維,也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教學王力先生的《語言與文學》,我們不妨借鑒數學老師的這種方法嘗試嘗試。

《語言與文學》(精選10篇) 相關內容:
  •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科技、教育與文學藝術(通用3篇)

    第19課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材和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歷史必修ⅲ第七單元第19課的內容,主要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學技術成就及作用。...

  • 輝煌燦爛的文學教案(通用3篇)

    課標要求知道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成就,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1)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2)了解、詩,詞、歌、賦等各種不同的知識內容和形式,知道和...

  • 走進生活學語文——《學會查“無字詞典”》實錄片段(精選17篇)

    [案例]三年級(蘇教版小語六年制第五冊)(出示句子:“看來要想真正理解一個詞語的意思,不僅要會查有字的詞典,還要學會查身邊的‘無字詞典’哪!...

  • 第20課 文學藝術(通用2篇)

    課程標準:以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為例,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掌握唐、宋、元、明清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學樣式及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 文學藝術(精選12篇)

    教學設計示例文學和藝術重點:批判現實主義文學;19世紀歐洲繪畫藝術流派;貝多芬難點:學習內容份量過重,知識過于繁雜。如何體現藝術是社會現實的反映教學過程一、古典主義文學和啟蒙運動時期文學1.古典主義文學指導學生看書上有關古典...

  • 思想和文學藝術成就(通用2篇)

    教學目標基礎知識了解世界近代史上文學、美術和音樂等方面的成就辨別啟蒙思想,能將列夫托爾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響曲》“對號入座”能力訓練過程方法提取信息探究討論列寧為什么稱贊托爾斯泰是“...

  • 走進生活學語文——《學會查“無字詞典”》實錄片段(精選16篇)

    [案例]三年級(蘇教版小語六年制第五冊)(出示句子:“看來要想真正理解一個詞語的意思,不僅要會查有字的詞典,還要學會查身邊的‘無字詞典’哪!...

  • 《十里長街送總理》教學設計:文學獨白,傳課文之情(通用17篇)

    湖北鐘祥市長壽路學校 郭慧 講課時的文學獨白,是指在文章講解的精妙處、關鍵處,講解者情到高潮難以自禁的一篇簡短的演講。它可以把課文中的感情、講解者的感情、學生的感情三者融為一體,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藝術的熏陶,也可以使教師...

  • 文學藝術(精選14篇)

    教學設計示例文學和藝術重點:批判現實主義文學;19世紀歐洲繪畫藝術流派;貝多芬難點:學習內容份量過重,知識過于繁雜。如何體現藝術是社會現實的反映教學過程一、古典主義文學和啟蒙運動時期文學1.古典主義文學指導學生看書上有關古典...

  • 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精選4篇)

    【考點一】了解19世紀以來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理解其出現的背景(1)19世紀浪漫主義的代表: 法國:《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2)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也稱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法國:巴爾扎克小說集《人間喜...

  • 讀課文,學方法——《南京長江大橋》導讀(精選14篇)

    讀《南京長江大橋》一文,為同學們觀察景物,生動地描寫景物提供了學習的范例。那么,作者是怎樣把大橋描寫得生動具體的呢?1.按觀察順序,條理清楚地描寫景物。...

  • 《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精選9篇)

    《語言與文學》教學設計示例 (設計A) 教學過程 1.測覽課文,完成練習一 通過教師談話導入新課后,即布置學生閱讀“分論”部分。在示范填寫練習一“詞匯”部分空格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繼續完成練習一的其余空格,以達到梳理課文、把握作者...

  • 第2課 思想和文學藝術成就

    第2課 思想和文學藝術成就【課標要求】了解伏爾泰等人的基本主張,初步認識思想解放與社會進步的關系;知道莎士比亞和托爾斯泰的主要作品;說出《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兩幅名畫的作者和藝術風格;知道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初步理...

  • 隋唐五代文學緒論(2學時)教案

    緒論(2學時)教學目的:了解唐代文學繁榮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及發展概況。重點:唐代詩歌發展概況喝分期。難點:詩歌的律體特點。第一節 隋唐五代文學概況統一的大帝國,在前朝文學的基礎上,合南北文學之兩長,出現了文學大繁榮。...

  • 第20課  文學

    第20課 文學[教學目標] 1.了解文學的起源及其早期表現形式,知道以下中外著名作家的主要生平與作品簡介:屈原、莎士比亞、巴爾扎克,了解他們在人類文明史上的貢獻。...

  • 高三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草网视频 |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 日产精品卡二卡三卡四卡区满十八 | 午夜影院免费视频 | 成人一区二区不卡免费 | 欧美人与禽ZOZ0性伦交 | 麻豆视频免费入口 | 99久久免费热在线精品 | 国产免费一级视频 | 国产精品青青青在线观看 | 99国产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网站 |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 免费黄色大全 | 青青青国产依人免费视频 | 国产成人AV片免费 | 国产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 一本之道伊人 | 中国产公妇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视频公司 | 免费黄色|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 | 三级网站免费 | 国产国产 | 欧美熟妇性xxx交潮喷 | 亚洲精品有限公司 | 日本理伦片午夜理伦片 | 国产日韩亚洲 | 91区人人爽人人都喜欢人人都有 | 日本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 麻豆传媒免费看 | 豪放女大兵在线 |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视频 | aaaa一级片 |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精品 |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 丁香花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不卡在线播放 | 奇米影视9999 | 色AV综合AV综合无码网站 | 新uu优质国产稀缺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