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詩兩首》教案
7.李商隱詩的用典
李商隱的詩,素以用典工整適切著稱。這兩首詩,尤其是《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詩句的內(nèi)涵,提高詩句的品位,鑄造出詩歌典雅、厚重的意韻;還可以借題發(fā)揮、“借尸還魂”,為我所用,創(chuàng)出古典新義來。以《錦瑟》而論,如果不引莊周夢蝶,又如何在七個字中傳達出詩人對自我認(rèn)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現(xiàn)出那種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說,用典是李商隱刻意追求的一種表達手段,更兼他錘煉得好,融貫得好,所以不露斧鑿之痕,達到了渾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礙于他詩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轉(zhuǎn)。
總結(jié)、擴展
當(dāng)詩人以極度的虔誠,極度的勞累把自己的生命與詩境熔鑄在一起時,我們體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詩人的生命。
布置作業(yè)
1.朗讀背誦這兩首詩,深入體會作品情韻。
2.完成“研討與練習(xí)一、二、三”。
【背景資料】
一、關(guān)于作者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豁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早年受知于令狐楚,登進士第后娶王茂元女。令狐楚和王茂元是政敵,黨于令狐的人認(rèn)為商隱親近王氏是背恩負(fù)德的行為。后來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绹長期執(zhí)政,排抑商隱。商隱對政治本來很熱心,卻始終不能得志,這和他得罪令狐氏,處在朋黨傾軋的峽谷里不無關(guān)系,雖然他自己并不屑于攀附這兩個政治集團中的任何一個。他先后依托在幾個大官的幕下,曾隨桂管觀察使鄭亞到過廣西,又隨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到過四川。最后客死在滎陽。有《玉谿生詩》,注本頗多,以流行的馮浩《玉谿生詩詳注》較為詳備。
李商隱有“欲回天地”的政治雄心,也有蔑視“古圣先賢”的進步思想。他稱頌漢高祖、唐太宗,也稱頌張良、諸葛亮。他同情“不師孔氏”的元結(jié),更同情“言皆在中興”的劉蕡。他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又反對宦官擅權(quán)。可惜他“運與愿違”,由于遭遇讒毀,橫被排抑,“一生襟抱未嘗開”。這就是他的詩常帶感傷情調(diào)的原因。
李商隱是晚唐詩壇的一顆明星,也是對后代有影。向的一個詩家。他的近體詩,尤其是七律有獨特的風(fēng)格。他愛好繡織麗字,鑲嵌典故,包藏細密,意境朦朧。常常因為有聲、有色、有新語、有巧對而吸引人去注意,又因為能含蓄和多比興而吸引人去玩索。后代學(xué)他的人,例如北宋的西昆體作者,專門講究典故和詞藻,在語言的色澤上用工夫,形式主義的傾向非常顯著。李商隱自己的詩也不免晦澀和濃得化不開的缺點。有時因用典深僻而遭到“語工而意不及”的批評。不過他也能夠不依賴典故而達到很高的表現(xiàn)效果,例如“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春雨》),有情調(diào),有色彩,有氣氛,卻并不靠典故來烘托牽引。他的詠物詩如《贈柳》的“堤遠意相隨”和《蟬》詩的“一樹碧無情”,除表現(xiàn)事物的特征還寫出它在詩人頭腦里引起的特殊感覺,絕非尋常的刻畫,這不是堆砌典故所能辦得到的。至于《夜雨寄北》那樣述情如話的詩,雖然為數(shù)不多,也表明作者并不缺乏白描的本領(lǐng)。
同時,李商隱的優(yōu)秀作品都是言之有物,并非專講表面的涂飾。由于他的身世經(jīng)歷,他對于生活的感受和世情的認(rèn)識都不是浮淺的。在他的詩里感慨諷諭都有一定的深度。他的政治詩如《有感》《重有感》《哭劉蕡》和《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等,都有深切的憂憤,攻擊宦官、藩鎮(zhèn),更表現(xiàn)出識見和膽量。他的詠史詩往往有諷有嘆,以古喻今。詠物詩往往借慨身世,如《蟬》和《扶風(fēng)界見梅花》,在寫物的同時也寫出了作者自己。他的愛情詩(不包括寫愛情而別有寄托的詩)常常寫相思失望,其中較好的幾首能給人情深語摯的印象,也有一些免不了一般艷情綺語中的浮薄氣息。這一類的詩雖然有特色,卻并不能代表他的藝術(shù)成就。如果說李商隱善于言情,卻有一定的理由,他的寄內(nèi)、悼亡的作品就可以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