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哈姆萊特
3、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① 上演“戲中戲”的目的是什么?
② 哈姆萊特對奧菲莉婭說的話有何特點?為什么?
③ 國王看戲時有何表現?說明了什么?
④ 國王看戲后有何表現?說明了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后明確:
①目的是試探叔父克勞狄斯殺父娶母、篡權奪位之罪行。
②哈姆萊特故意坐在奧菲莉婭身邊裝出一副因癡情而精神失常的樣子,胡言亂語。目的是讓人們尤其是國王認識到哈姆萊特是因戀愛失意而瘋了,從而放松對王子復仇的警惕。
③國王先問“情節”有沒有要不得的地方,說明他心照不宣,內心已明白哈姆萊特的用意,同時擔心殺人陰謀被人揭穿。
④國王臉色陰沉、坐立不安,不等戲演完就騰地站起來,并大聲吩咐人點起火把來。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發脾氣”。這一切反常的表現都表現了罪惡被人揭穿時煩躁、害怕的復雜的心理狀態。
四、小結
五、布置作業
完成“思考•探究•練習”一、四。
第二課時
一、分角色朗讀。
由同學們自薦8位同學進行表演,通過分角色朗讀使同學們能更好的體會到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特點。
二、體會莎士比亞戲劇的語言特色。
莎士比亞是世界公認的語言大師,他的語言豐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課文中哈姆萊特時而高雅、時而粗俗、時而晦澀難懂的語言,就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他的心理活動和他復雜深沉的個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熱、憂郁彷徨的長篇獨白,更在揭示他內心的矛盾的同時,展示了莎士比亞語言的豐富性和生動性。莎士比亞還善于運用人物之間富有強烈的對比性的語言,來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間的對比,也有正面同類人物之間的對比。如哈姆萊特的激情和深沉與克勞狄斯的陰沉和邪氣,哈姆萊特的矛盾與優柔寡斷和奧菲利婭的單純與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的語言都適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個性特點,真可謂各如其人,各有個性。
莎士比亞還善于運用比喻、隱喻等形象化的語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感情的變化。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鐵匠的砧石那樣黑漆一團了”,暗喻如“我過的是變色晰蝎的生活”,借喻如“一響空槍”等,這些語言就極富抒情性和形象性。例子很多,同學們可在閱讀欣賞中注意品味。
三、分析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個“脫了節”的時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責、自我懷疑,加之憂郁與孤獨,于是一再拖延復仇計劃。他身上集中體現著文藝復興運動中人文主義者的優點和缺點及他們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著16~17世紀初人文主義思想的危機。哈姆雷特的精神苦悶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他已成為世界文學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分析哈姆萊特這個人物形象,怎樣看待哈姆萊特的憂郁和延宕?
哈姆萊特是古代丹麥的一個王子,他是一個人文主義形象。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而現實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為父報仇,可是他內心又是矛盾,因為他想的不光只是為父報仇,而是扭轉整個乾坤。在這樣艱巨的任務面前,他想要行動也行動不起來,加上他性格過于內向、審慎及單槍匹馬的處境,使他感到猶豫。因此最后只能是與敵人同歸于盡。他的悲劇既有罪惡勢力過于強大的客觀原因,也有其內存性格弱點的主觀原因。所以,哈姆萊特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