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記
教學目標:1、了解本文獨具匠心的構思謀篇的手法;
2、了解本文簡練巧妙、熱情奔放、氣勢磅礴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體會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寫與作者真摯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謀篇的手法。
教學方法:
根據單元教學要求,指導誦讀課文,領會本文瑰麗多姿、大氣磅礴的語言特色和精致
妙的布局特點。在理清游蹤,了解黃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在欣賞活動中馳騁想象和聯
想。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俗話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下面就讓我們共同領略黃山
的奇峻。(介紹黃山)
二、作者簡介:徐遲(1914~1996)浙江省天興人。現代詩人、報告文學作家。原名徐
高壽。他前期作品有詩集《二十歲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寫有特寫集《我們
這時代的人》、《慶功宴》,1978年寫的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獻給全國科學大
會的厚禮。
三、閱讀理解:
(一)、同學們自讀本文,并考慮如下問題:
1、課文四部分各寫什么?
明確: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樣創造形成黃山這處勝境,實質上介紹了黃山景物的特色:
云海、奇松、溫泉、飛瀑,寫出黃山"奇、險"的特點。它是全文的總起。
第二部分分三階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寫黃山的登山史。
第三部分著重按游蹤寫登天都峰的過程,與第二部分對比,形成古今、虛實相映,點明
題旨:"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
第四部分寫在黃山之巔所見黃山的四大景觀:云海、蒼松、日出、攝身光,和第一部分
的"奇"緊扣。
2.填空:黃山的地理位置:______,成因______,范圍:______、______這段介紹突出
一個"______"字。
3、本文的主題
明確:黃山的自然風光是美麗的,而更美的是把仙境送給“人間”的人們!那些征服、
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這正是本文要寫黃山石工、藥農、氣象工作者的寓意所
在,是烘托主題的亮點。
——給我們展示黃山壯麗美景的同時,贊頌那些改造自然的“人”,從而表現對社會主
義新時代的無限熱愛之情。
(二)、本文的構思。
本文不像一般游記那樣從登山寫起,而是居高臨下,從大自然如何安排黃山勝景這個角
度起篇,寫出黃山"奇、險"的特點。給第二部分埋下伏筆,也給"三、四"作鋪墊;接著分三
階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寫黃山的登山史,呼應第一部分黃山的"險",為后文寫今天
黃山化險為夷作反襯(伏筆),表明時代不同,風景區已能為全民所享用;第三部分著重按
游蹤寫登天都峰的過程,與第二部分對比,形成古今、虛實相映,點明題旨:“屬于少數人
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弊詈,寫在黃山之巔所見黃山的四大景觀:云海、蒼松、日出、攝
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緊扣。
這四部分聯系是很緊密的,全文采用總分結構的組織形式。借用書上的句子來概括:一、
大自然安排勝境;二、不可攀登的黃山;三、幸福已屬多數人;四、這是何等的公園!
(三)、第二、三兩部分寫登山的情況,它跟黃山的特點,以及表達主題的關系。
明確:分析:第二部分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簡要歷史,看似與寫黃山的特點無
關,實則是妙筆,幾千年來很少有人登上黃山最高峰,是因為其險峻,這里側面烘托黃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