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廣東版)
2.課文所記內容有幾個時間順序? 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文章的記敘順序?
明確: ⑴(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開──宇宙形成──人類出現(從史崐前時期直至元明清)
⑵(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發登山──登上天都峰──黃山頂上崐過夜──第二天凌晨觀日出──白天見攝身光奇景
五.探究:(揣摩語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下面問題,然后師生互動,達成共識)
1、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話很值得揣摩"它封了山封山"是什么意思? "它"又是誰?它為什么封山 ?
明確:封山,不愿意讓人們上去,它是大自然。不肯隨便把勝境給予人類。
2、課文在描寫這些奇特的景色的時候為什么把大自然作為主人來描寫?這樣寫
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這樣安排比自己介紹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紹人顯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
主人公來寫就顯得獨辟蹊徑,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這樣寫更能突出
黃山確是人間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費苦心”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臨
下的氣勢、簡練的筆觸,把黃山的絕境和細微之處全都寫到了。
3、第三部分,記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經過,此段值得揣摩的句子是哪些?看看有什么含意?
提示:“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
“雖然這里歷代有人開山筑道,卻只有這時代才開成了山,筑成了道。”
“公園”一詞的反復出現
學生還可能提出"直上,直上,直上黃山石工"等。
小結:原來大自然是要考驗人類,所以它封了山,而現在,這時代,人們已將通行仙境的道路打通,人們終于能從人間進入仙境了,人類終于征服了黃山,將絕境變成公園。這一深邃的歷史思索會使你昂揚,催你"直上、奮進"這就是這篇游記深刻的思想意義。
4、在第四部分中找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句子,說出喜歡的理由。
明確:①“從峰頂俯視,……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作者發揮豐富的想像力,
運用比喻,抓住景物的特點,寫出松樹的鐵骨鐵肌,矯健多姿,突出黃山的
“奇“。
②“初升的太陽透露出第一道光芒。……奇光異彩,散花塢如大放焰火。”
運用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初升的太陽鮮紅無比。
③“焰火正飛舞,……我多么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作者馳騁奇特的想
象,采用清新華美的語言,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融現實的自然景觀與荒誕
的幻異奇觀為一體,撲朔迷離,令人心馳神往。
六、堂上練習:
1.《黃山記》全文分四部分,寫出四部分的段意:
2. 第二部分寫數千年來人類極少能攀上黃山之巔,這段敘述有什么作用?
3. 第三部分中的抒情段里,哪句話是文章點題的句子?
4.第四部分寫云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以云海為主。有集中著筆之處,有時夾在其他景物之中寫。作者寫云海的飄泊無定,變化多端,哪些詞語最富表現力?作者怎樣描寫在風的作用下云海的千姿百態?以后還有哪些句子直接描寫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