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李政道博士》學案
追詢既不是引導,也不是提出新的問題,而是對已談過問題中不清楚的地方進行再次詢問,使問題的回答更具體、更準確、更完整。一般來說,當發現被訪問者的回答有虛假的時候、前后矛盾的時候、含混不清的時候、過于籠統的時候、殘缺不全的時候,就需要追詢。追詢的方式多種多樣,有正面追詢、側面追詢、系統追詢、補充追詢、重復追詢、“激將法”追詢等。對問題的追詢要作到適時與適度。適時是指要把握好追問的時機,以不妨礙訪談的順利進行為原則;適度是指要掌握好追問的分寸,以不傷害被訪問者的感情為原則。
⑵問題內容探究
①李政道如何評價創新意識在科研中的意義的?
提示:創新要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的,創新不光要大膽,還要具備分析的能力。
②李政道博士是怎樣評價“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計劃”對中國科學發展的意義的?
提示:李政道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舉了兩個人才數字,舉了一個人才特例,從而說明這一計劃為中國培養了一批人才。
③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獲獎的最重要的因素的?
提示:他不承認自己是天才,但他肯定自己做這方面工作有才能,且要得到很好的培養,有好的研究環境,自身具備很強的分析能力,也就否認了是“幸運”。
④李政道博士對“本土科學家什么時候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回答意在說明什么問題?
提示:針對這一問題,記者和李博士是三問三答,李博士通過薩拉姆的事例和自身經歷,說明科學有國籍不重要,獲諾貝爾獎不是目的,實質是說科學無國界,科學本身是目的。
⑤通過李博士的回憶,你認為毛主席和他的觀點有不一致之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毛主席是政治家、革命家,他所涉及的領域和經歷都不同于李博士,毛主席自己也說他一生經歷的都是動蕩,認為動是重要的,而且他年輕時念科學的時間不多,所以兩人觀點有不統一之處,這是很必然的。
⑥通過概括上述八個問題,或者從訪談內容中能夠體味到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嗎?
明確:虛懷若谷 淡泊名利 熱愛祖國 獻身科學 努力工作 博而專 具有分析能力 勇于創新 從不滿足
⑶作者在采訪李博士時,看到大會議室里的掛在墻上的一幅色彩斑斕的雙面繡,為采訪提供了較好的環境氣氛。說到這幅雙色繡,還有一段佳話呢。
XX年6月,李政道應邀到故鄉蘇州訪問。一直致力于用藝術表達科學內容的李政道在蘇州刺繡研究所眼睛一亮。他以科學家的眼光,看到了蘇繡表達時空的優勢。
XX年,從蘇州回到美國后,李政道到長島用超級對撞機進行了一項模擬宇宙大爆炸開始的重要實驗:在強大的電流下,使重核子在加速器中對撞并互相穿透,以激發真空狀態。儀器拍下了對撞一瞬間的畫面,對撞產生的介子和重離子,在真空中爆發出發射狀線條,密密麻麻,絢麗多彩。
拿著這張照片,李政道立刻想到了蘇繡。當年10月,李政道來到上海約見時任蘇州刺繡研究所副所長的張美芳。問她能否制成蘇繡。李政道的這張實驗照片,每條線條的色彩、粗細、輻射方向、表現力度都不相同,同時又極富色彩,加上照片底色似黑非黑,呈現半透明的朦朧感。張美芳感到傳統蘇繡的用料無法再現。壓力下,刺繡研究所開始尋找合適的絲線。最后與蘇州科委合作,制作了一種“三葉異形絲”。這種絲線的截面是三角形,能夠自然地反射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