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資源 (蘇教版)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通過問題探討,認識文明對話的內涵及其意義。
2、能為較長的學術文章提煉關鍵詞語,寫出內容提要。
3、認識各種常見議論文在表達方式、語言使用和整體風格上的不同特點。
4、了解、運用常用的論證方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
陳炎,1982年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1987年,XX年分別獲山東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師從周來祥和曾繁仁教授,現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文藝學專業美學方向博士生指導教師;并兼任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史哲》雜志主編;主要從事文藝學專業、美學方向的教學、科研和編輯工作,兼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探討。為中國美學學會理事、山東省美學學會常務理事。出版《積淀與突破》、《陳炎自選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現代西方哲學美學述評》、《多維視野中的儒家文化》等學術專著多部。由于上述研究,陳炎教授曾獲“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XX年)、“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4年)、“山東省教委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994年)、“跨世紀文學評論一等獎”、“劉勰文學評論獎”等多項獎勵和“教育部第四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獎”(XX年)、“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社會科學突出貢獻者津貼”。現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文藝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文史哲》雜志主編。
二、解題:
《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資源》是一篇文化批評論文。文章的題目是論題,就是揭示論述的范圍。如果將它補全了,就是從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資源的角度看兩種文化的短長,以及由此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
三、學生自讀課文,并用一句話概括每一小節的內容:
四、師生討論歸納:
1、從文化結構上,也就是從根本觀念上,對中西兩種文化進行考察。
2、談感性生命的極度表現。
3、西方文化這種對于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兩極的極端追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4、中國文化由于其根本觀念形成了傳統體育與科學均不發達的局面。
5、中國文化,導致其藝術與工藝特別發達。
6、中國文化的體育與科學受到藝術與工藝的制約,帶有藝術化和工藝化的影子,顯現出中國與西方文化各有短長。
7、對待西方文化應有的態度。
8、中華傳統文化現在的社會功能和意義。
五、編寫結構提綱:
第一段:(1節)中國與西方文化資源的根本差異(總說,正面)
感性-體育
西方(兩極最發達)
理性-科學
中國(感性與理性相互交融)感性與理性兩極均不發達
第二段:(2-6節)中國與西方文化的優劣短長(分論)
西方:感性文化的極度表現(體育)-感性生命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