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憤教學案
第5課 書 憤
一、整體把握
詩的起句、結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詩的主旨和意境有關。請你解釋這首詩起句和結句的意思,并說說它們好在哪里。
答案 詩的起句“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回憶過去,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著北方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郁積如山。這是暗寫他欲圖恢復失地。“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這是為下文“空自許”作鋪墊。
結句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后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二、細部探微
1.關于“中原北望氣如山”中的“氣”的理解,有兩種觀點:其一,“氣如山”即“積憤如山之重”。“氣”即悲憤;其二,“氣”為“豪壯之氣”。你贊同哪個觀點,并說明理由。
答案 贊同第二種。①從前后詩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復中原之事甚為艱難,所以在北望淪陷的中原時,不禁豪氣干云,如山般壯偉堅強,前后兩句構成因果關系。如果把此“氣”解為“悲憤”,則割裂了兩句詩間的語意聯系。頷聯“承”首聯而來,寫南宋軍隊抗擊金兵侵犯而水陸俱勝的史實,同時也回顧了自己的特殊經歷,大有一展抱負之勢,是“氣如山”的形象再現。②從表現手法上看。“氣”釋為“悲憤”,表面上點明詩題中的“憤”字,其實這樣反使詩意直白淺露,不夠含蓄蘊藉。同時,與“塞上長城空自許”無法構成照應和對比。“氣”釋為豪壯之氣,與“塞上長城”之志相互輝映,詩人昔日之“氣”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許”,在今昔對比中更強烈地抒發了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情懷。“氣”作豪壯之氣講,不僅使上下詩意貫通,結構謹嚴,而且更有力地抒發了詩人胸中郁積的“悲憤”之氣。
2.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答案 這兩句詩用典明志。諸葛亮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下。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
一、中心主旨
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前兩聯回憶過去,抒發他的抗敵抱負;后兩聯說現在,抒發歲月蹉跎、壯志未酬的感慨。最后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表明了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二、寫作特色
1.感情復雜,起伏跌宕。
這首詩緊緊扣住一個“憤”字,抒寫出起伏跌宕的復雜感情,首聯在激憤中又滿懷豪情,頷聯沉痛感傷,尾聯在悲愴中又抱有期待。
2.對比手法,彰顯主旨。
這首詩運用對比手法,富有表現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治者之茍且偷安等對比。
3.用典明志,抒發情懷。
這首詩在頸聯尾聯中化用“塞上長城”“出師表”的典故,分別點明了詩人志向,表明詩人至死不忘恢復中原的愿望。
三、文白對照
早 歲 那 知 世事 艱 , 中原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