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博學
課堂互動1.生:孔子為何遵從周朝的禮儀制度?
生:《八佾》(十四)一章孔子贊美周朝禮儀制度的完備。周的禮儀禮樂制度,以夏后、殷商兩代文化為鏡子,有傳承,有損益,有超越,使周代數百年文化粲然大備,繁榮昌盛。
師:孔子生活的魯國,在西周初年本是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也是殷遺民的主要聚居地。當伯禽就國之際,便將大批的典章文物帶往魯國,從而使魯國從一開始就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尤其是鑒于周公的勛勞,當其去世之后,周王室允準魯國破格使用天子之禮樂,遂使魯國在周王室衰微之后得以保存較為完整的西周典章制度和文物。正是在這種氛圍中,孔子目睹列國交爭,于是愈加感到西周以道德為本位、以天子為核心的典章制度禮樂文物,不僅給人以肅穆莊重的感染力,而且因此而對周初制度發出由衷的贊嘆。本章內容,正是孔子面對現實而生發的思周情懷,才使他有條件據魯而創立儒家學派。
生:在孔子看來,周禮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倫理規范。因為周公受封于東方的魯國,文化中心東移,于是春秋時代“周禮盡在魯矣”(《春秋左傳》)。所以“吾從周”,也指“魯所存周禮而言”,“從周”也就是“從魯”。由此可見,孔子是個持文化發展論者。
2.生:孔子為何那么重視對《易經》的學習?請老師給予分析。
師:孔子認為《易經》是一部窮理盡命之書。一個人把《易經》學好了,就能明乎吉兇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可以無大過。由于孔子對《易經》的推崇,大大提高了《易經》在經書中的地位,使它成為五經之首。
生:近人馮友蘭也說:“吾人行為,能取法于《易》,即可不致有錯。”(《中國哲學史》)這是說他把《易》看作是求道、求圣,指導為人處世的準則。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十分注重要通過學習來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并避免犯錯誤。
師:孔子自己說,“五十而知天命”,可見他把學《易》和“知天命”聯系在一起。他主張認真研究《易》,是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他非常喜歡讀《周易》,曾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孔子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刻苦鉆研精神,值得后人學習。
3.師:下面我們一塊分析討論《述而》(十八、二十一、二十五)各章的精神要旨。
生:為了便于傳播自己的學術觀點,孔子平時帶頭講當時周王朝京都地區所通行的官話。
生:魯國地方的方言,是孔子用的母語。為了便于交際,交流思想,更為了顧全大局,孔子自覺采用官話,特別是誦讀《詩》《書》,執行祭祀和外交禮賓活動時,都采用官話。這實在是很有遠見的。
師:人們可以出于個人涵養或身份地位、利害關系而有所不談、有所不問、有所回避。正如孔子反對叛亂和暴力就不言亂、力;不相信鬼神、難解釋怪異,就不語神、怪一樣。孔子的修養已夠“中庸”,堪享尊敬。然而,社會要發展,就必須直面現實、解決矛盾,就不能如孔子一樣“不語”就算了事。
生: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禮治”等道德觀念,從《論語》書中,很少見到孔子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如他“敬鬼神而遠之”等。但也不是絕對的。他偶爾談及這些問題時,都是有條件的,有特定環境的。
師:《述而》(二十五)這里講的文、行、忠、信不是四個學科,而是孔子教學的四項內容。“文”是歷史文獻知識,“行”是修行,這里指社會實踐,“忠”和“信”是做人道德的兩個主要范疇。學文、修行為的是培養“忠”“信”品質,這是孔子教育的根本目的。這四項內容可以視為孔子的教學大綱。典制、德行互為表里,忠誠、守信則是最基本的學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