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必修五
1.作者簡介鐵凝,祖籍河北趙縣,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畢業后到河北博野農村插隊。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自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約150余萬字。1982年發表短篇小說《哦,香雪》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它真實的描寫了一個少女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和純真美女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話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麥秸垛〉〉獲1986至1987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1984年鐵凝調入河北省文聯任專業作家,現為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寫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特別是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內心,從中反映人們的理想與追求,矛盾與痛苦,語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發表反省古老歷史文化、關注女性生存的兩部中篇小說〈〈麥秸垛〉〉和〈〈棉花垛〉〉,標志著鐵凝步入了一個新的文學創作時期。1988年還寫成第一部分長篇小說〈〈玫瑰門〉〉,它一改鐵凝以往那種和諧理想的詩意境界,透過幾代女人生存競爭的較量與廝殺,徹底撕開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和一面。
2.寫作背景
在20世紀的中國,人性和人道主義一直是文學的普遍而敏感的話題,“人的覺醒”不僅為“五四”新文學帶來了普遍的人道主義,也開成了新文學的創作的強烈的文體意識和鮮明的個性特征。新文學在以后的發展雖然經歷了許多曲折,但人道主義始終是優秀作家和優秀作品的主要思想內涵和情感依托。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文學中的人性與人道主義被作為大逆不道的異端邪說,并且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越來越嚴厲的打擊,被不加區別地斥之為“資產階級思想”“修正主義理論”,作家的獨立思考與藝術個性都不得被否定,他們必須在政治斗爭中被各種大一統的思想與思想模式所改造和取代。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政治性、階級性成了人的惟一屬性和文藝批評的惟一標準,人道主義完全被驅逐出文藝創作的領域。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道主義才又在中國盛行。而作為有著廣泛影響的文學也必然引起了整個社會的強烈的關注。鐵凝的小說《哦,香雪》也正產生于此時,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初整個中國走向文明、開放的艱難與坎坷。她的小說常以普通人生活為表現對象,通過平凡的日常事物的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心靈世界,并借助人物心靈深處的觸動傳達具有時代特征的情緒。她善于從自己獨特的視角捕捉人物內心的活動,以清麗簡潔、富有音樂性和詩意的語言,營造空靈、淡遠、含蓄的藝術境界。
3.文章題旨
《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濃厚的短篇小說,也是鐵凝的成名作。小說以北方小山村臺兒溝為背景,通過對香雪等一群鄉村少女的心理活動的生動描摹,敘寫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鐘的火車給一向寧靜的山村生活帶來的波瀾。表達了姑娘們對山外文明的向往,對改變山村封閉落后,擺脫貧窮的迫切心情,同時表現了山里姑娘的自愛自尊和她們純美的心靈。小說更深刻的意義在于借臺兒溝的一角,寫出了改革開放后中國從歷史的陰影下走出,擺脫封閉、愚昧和落后,走向開放、文明與進步的痛苦與喜悅,構思巧妙,表述獨特,語言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