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流程與設計教學建議
四、教學準備
1、相關學科知識。本單元內容要求學生具有初中物理、化學學科的相關知識。
2、教學器材和材料。本單元涉及到兩個小試驗:雙色圓珠筆安裝和紙制提兜設計制作。前者可讓學生自己準備雙色圓珠筆,也可由教師提供;后者由教師準備足夠的漿糊、訂書機、牛皮紙或厚紙等。可以準備幾輛自行車,讓學生在課后去嘗試自行車前輪裝圈上軸的過程,加深對流程的理解。教師可根據教學設計以及本校情況酌情使用和選擇替代器材、材料以及與為教學服務的音像資料等。
五、課時安排
第一節 生產和生活中的流程 2課時
第二節 流程的設計 2課時
第三節 流程的優化 2課時
共計 6課時
六、教學建議
1、了解流程的涵義及其對生產、生活的意義
流程是技術活動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應用非常廣泛,對提高工作效率,實行科學管理等都有重要的意義。而不同領域里的流程,它們的思想和方法是相通的。學生也許對流程的概念并不了解,但流程的意義并不難懂。在教學設計中,可以通過與學生一起分析身邊的案例來理解流程的涵義和意義。這里,應抓住兩個關鍵點:流程的時序和環節。但是,在用實例講清了流程的涵義之后,一定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研究流程?生活中的很多事件以及任何產品的生產過程,都可理解為流程,重要的是如何使得流程產生更大的效益和具有可持續發展性。
2、通過對典型的工作流程和生產工藝流程案例的分析,理解流程中的時序和環節的意義
教學時可以選擇一個有代表性的常見的工作流程或生產流程來分析和理解時序和環節的意義。使學生學會閱讀一些工藝機理不太復雜的流程圖。教師要關注學生身邊的世界,引入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并把自己的認識與日常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需要讀懂流程圖的場合,知道流程圖有多種表達形式。
3、能分析流程設計中應考慮的基本因素,并畫出流程設計的框圖
教學中,要牢牢把握:設計流程以分析事物的內在性質、規律和相關因素為基礎,以時序和環節為設計的主要線索將事物按一定的時序分解成若干環節。也要讓學生知道,生活、生產中的流程有“顯性”和“隱性”兩種情況,“顯性”流程相對比較容易描述,“隱性”流程相對復雜,需要大量的試驗和探究才能得出。流程設計中,時序和環節的設定和表達要簡要、明確、操作性強,并且前后連續,銜接緊密,同時環節與環節之間必須是可以切分的。學生對某一簡單流程設計的分析,應根據事物的內在性質、規律和相關因素,對流程設計的時序和環節進行把握。
4、能解釋流程的改進與設備、材料等之間的關系,能概括某種簡單生產流程優化過程中所應考慮的主要問題
生活生產中的技術改進和革新,多說出自對已有生產流程的整體改進或者是對其中中某一環節的改進,其目的不外乎為了提高工作效益、降低生產成本、節約能耗、保護環境等。在我們進行教學設計時,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基于案例分析得出,流程的改進和優化,首先是分析現有工作流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診斷為基礎,再根據分析診斷的結果對流程進行簡化和重組。而流程的改進與優化同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產生與應用是密不可分的,每項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產生與應用都會推動流程的改進與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