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
二、閱讀理解與欣賞
(一)富有的是精神
——在北京大學中文系1997級迎新會上的演講
謝冕
熱烈祝賀你們來到北大。你們將在這里度過20世紀僅剩的最后幾年。在這幾年中,你們無疑將接受本世紀全部偉大的精神財富,以及這一世紀無邊無際的民族憂患的洗禮。你們將以此為營養,充實并塑造自己,并以你們的聰明才智在這里迎接21世紀的第一線曙光。你們是名副其實的跨世紀的一代人。你們要珍惜這百年不遇的機會。
發生在距今99年前的戊戌變法是失敗了,但京師大學堂卻奇跡般地被保留了下來,成為那次失敗的變法僅存的成果。你們正是在這個流產的變法失敗1XX年、也是京師大學堂成立1XX年的前夕來到這里的。當你們來到這到處都在建筑和整修的學校時,百年的滄桑,百年的奮斗,百年的期待,一下子也都擁到了你們的面前,我設想此時此刻的你們,一定是在巨大的歡欣之中感到了某種沉重。
你們是未來世紀中國的建設者。你們將在未來的歲月中做出平凡的或是杰出的貢獻,你們中有的人可能還會成為未來世紀非常出色的人物。但不論如何,1997年9月的今天,對于你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決定自己一生命運的、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因為你們的名字和這所偉大的學校產生了聯系。中國有12億人,你們的同齡人也應該以千萬為單位來計算,但只有極少數的人有幸能把自己的名字與這所學校聯系起來。同學們,請以負重感來代替你們高考勝利的歡欣吧!
你們從各地來到北大,從現在開始,你們已結束了中學學習的階段,開始了大學學習的階段,在人的一生中,這是非常重要的時刻。雖然都是學習,中學只是普通教育,大學則是專業教育,這才是真正打基礎的階段,你們將來為社會服務的許多本事,是在這個階段學到的。
去年也是這個時候,我在歡迎本系博士生和碩士生的迎新會上,也發表過一個講話。那時我講北大是做學問的地方,但是就重要性講,還是做人第一、做學問第二。做人的問題很復雜,但也很簡單,就是在人的質量和品德方面有高的標準和要求。只有人做好了,學問才能有好的發揮。
北大這所學校出過許多學者,也出過許多革命者。這些學者中的出色的人物,往往是人的品行高潔,而學問也是前瞻和開創的。如李大釗,他最早把馬克思主義引到中國來,他呼喚并參與了中國青春的創造;又如魯迅——北大校徽的設計者,他在這里的身份只是講師,但卻是中國文化的偉人。不論是李大釗,還是魯迅,他們都是偉大的愛國者。所以,在這里,我想強調的是,做人和做學問的統一,愛國和敬業精神的統一。
一個人成就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決定這一切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學習。學習是不能偷巧的,一靠積累,二靠思考,綜合起來,才有了創造。但是第一步是積累。積累說白了,就是抓緊時間讀書,一邊讀書,一邊思考,讓自己的大腦活躍起來。用前人的經驗來充實自己,先學習前人,而后發展前人,而后才有自己的發現和創造。
但無論怎么說,首先是學習,抓緊一切時間學習。我的經驗是,不要抱怨,更不要拒絕老師提供的那一串長長的書單,那里邊有的道理,你們現在并不理解,但是要接受它,按照那個參考書目或必讀書目,一本一本地讀,古今中外都讀,分門別類地讀。有的書要反復讀,細讀;有的書可以走馬觀花,快讀;但是一定要讀。這叫機不可失,時不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