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無性造人
lín( )選:
chì( )令: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題。
為什么我們會衰老直至死亡(節選)
衰老是怎么起源的?為什么我們會衰老直至死亡?這是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就困擾著我們的難題。各個民族也都有神話、傳說,試圖對此做出解釋。只有到了19世紀,才開始有科學家嘗試對之做出科學解釋。有人說這是自然規律,生老病死,不可抗拒。這只是把問題換了一個說法,并沒有給出真正的原因。而且這條“自然規律”也并不普遍成立。那些通過細胞分裂的方式進行無性繁殖的生物,例如海葵,雖然會因為生病或意外的原因而死亡,卻不會自然老死。如果細心培養,它們可以永葆青春。衰老而死乃是有性繁殖的生物的特征。也有人說衰老死亡可以避免世界變得更擁擠。這是一種目的論的說法,要接受它,我們需要首先相信天地間有神秘的力量做這種巧妙的安排。死亡使得世界不那么擁擠,這是死亡的額處意義,卻不是死亡的原因。有人說衰老是基因程序決定的。的確我們現在經常見到與衰老有關的基因的報道,研究人員也常說“受編程的細胞死亡”。但這只是表明了我們是如何衰老的,并沒有告訴我們衰老是如何起源的,也即那些“衰老基因”都是怎么來的。
顯然,我們需要找出衰老的進化因素,才能最終回答這個問題。一種說法是,老死是自然選擇的結果。19世紀德國生物學家魏斯曼就持這種觀點。他認為長壽是一種不合理的奢侈,
那些身體已受盡生活磨難的個體繼續活著對其物種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因為它們在和年輕一代爭奪生活資源。老死為后代騰出了生存空間,省下了生活資源,有利于后代的生存,而自然選擇的結果,不就是留下更多的后代嗎?這種貌似有理的說法,其實是違背了自然選擇的原理的。一個群體的老一輩的死亡,的確有利于后代的整體的生存;但是,單個個體的死亡,卻不能直接有利于它的后代的生存。自然選擇不可能為了群體的長遠利益,而犧牲個體的直接利益。自然選擇只能在對個體及其后代有直接的優勢時才能起作用,而衰老對個體及其后代而言,并沒有優勢。
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荷爾登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首先指出,老死并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恰恰相反,乃是自然選擇不起作用的結果。另一位英國生物學家米達瓦在1952年進一步闡述了這個觀點。自然選擇是通過不同個體具有不同的繁殖能力而表現出來的,因此,那些在個體喪失繁殖能力之前就起作用的基因,才受到自然選擇的選擇。一個致命的基因如果在青少年時期就得到表達,病人很可能在留下后代之前就已死亡,因此這樣的基因將被自然選擇所淘汰,很難遺傳、擴散開去。相反的,那些隱蔽起來等過了青壯年才表達的致命基因,它的攜帶者在患病之前已經留下了后代,這樣的基因是無法被自然選擇所淘汰的,而會持續遺傳下去。自然選擇會使對生存、繁殖有害的基因的表達時間越來越往后推。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有越來越多的只在老年時候表達出來的致命基因在群體中累積起來,擴散開去。在每個人的身上就或多或少都有這種致命基因,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會衰老、死亡、而對無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它們一直保有生殖能力,自然選擇一直在起作用,迫使它們一直保持健康,因此不會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