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
雨巷: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細雨,意境充滿了朦朧美。
籬笆墻:這個籬笆墻是頹圯的,就是讓人有種哀怨,凄涼的氛圍。
丁香: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狀像結,開在暮春時節,易凋謝。開花為白色或紫色。
丁香姑娘:美麗高潔 哀怨彷徨
丁香先生:獨自彷徨 表面上是說姑娘,實際上是在說詩人自己。他因為理想難以實現,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悵的。雖然理想渺茫難以實現,但詩人仍然懷著對理想的追求和憧憬。(詩人繼續追尋著丁香一樣的姑娘。)
詩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又帶著淡淡憂愁的姑娘,這個姑娘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時又希望自已也能找到出路,但是連這最后一點希望也消失了。“消散了她……眼光”,而“我”仍舊彷徨在這雨巷,仍舊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般的結著愁怨的姑娘”。詩人將丁香一般的姑娘,寫得那般清雅凄美,飄渺,哀怨。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現了理想幻滅后空虛和傷感的心境。
詩人把美好生活摩擬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詩人明明看到了她,卻又無法走近她,像夢一般美,又像夢一般遠去。
(四)本詩主題
《雨巷》是詩人傷感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詩人借“丁香一樣的姑娘”表達一種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滅后的空虛和傷感,從而反映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失望,也是當時不滿現實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共同的復雜內心世界的表露。
(五)原因探究:
1、失戀的痛苦:
在愛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戀愛在1927年,他愛戀著同學施蜇存的妹妹,后來戀愛失敗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現實的黑暗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六)藝術特色
本詩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樣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麗高潔——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難以實現
丁香姑娘的飄然離去——理想的幻滅
2、優美的音樂旋律。
全詩回蕩著一種深沉的舒緩悠揚的旋律。正如葉圣陶所說,《雨巷》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①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的首行。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節:“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這些連貫的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
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