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警報》 教案
四、探究思考
問題5:抗戰期間,日本空襲有過多少次,無法統計,也有血肉橫飛,一片焦土的印象,本文中我們感受的卻是詩意,為什么?
提示:①汪曾祺走的是文人創作之路。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干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出沈從文的師承。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
②汪曾祺追求自然、通脫、仁愛的生活理想。沈從文認為“美在生命,美在自然”。汪曾祺雖沒有做過類似的表述,可確實是沈從文美學主張的實踐者。作家敏銳的眼光使他首先看到了那些歷經磨難而又能倔強生存下去的底層人民的韌的精神,作家的責任感又促使他要把這種精神、這種信念告知世界。
③生活遭際。他一生所經歷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斗爭、“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凈化和升華在于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于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里,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問題6:《跑警報》中的“跑”能否換成“躲”“藏”“逃“等詞?為什么?
提示:①注意從主題的角度理解用詞
②區分幾個詞的內在含義。
五、作業:
1、汪曾祺喜歡寫民間小吃,《跑警報》中有所體現。在他的小說《職業》中也細致描寫了幾種民間小吃。參閱《語文讀本》第一冊中的《職業》,你認為寫小吃表達了汪曾祺怎樣的情感?對文章的藝術表現力有何作用?
2、整理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常識、文化名人及民情風俗。
【相關鏈接】
1、兩南聯大是抗戰時期山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聯合織成的一所大學。從1937年在長沙建立臨時大學,后遷昆明,到1946年7月返間北方,前后共計幾年時間。西南聯合大學是抗日戰爭時期出現的一所特殊大學,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西南聯大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里,為戰時中國和今后培養了大批人才。西南聯大是由北方二所著名大學聯合而成,而這三所大學也可以說是當時中國最優秀的大學。我們熟知的著名人物如梅貽琦、沈從文、金岳霖、聞一多、周培源、楊振寧等等,他們都在西南聯大任教或求過學。
2、補充資料
一種獨特的文學
——我眼中的汪曾祺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空暇之余,我總會翻翻書柜,讀讀那些文豪們的作品。“大”到高爾基、魯迅,“小”到海子、曉聲,總體來講都各有千秋(本人才疏,不敢亂評論)。但汪曾祺的作品,卻給我以一股獨特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