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的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1.了解《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3.《采薇》是如何體現《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4.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學習重點]:1.《詩經》六義及重章疊唱的手法 2.詩歌所反映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詩經》的現實主義手法。[學習難點]:1、賦、比、興手法的理解2、有些詞句理解起來也可能有困難。 [教學時間]:一課時[學習內容與步驟]一、 導入詩文 導語設計:同學們,你們可知道《詩經》是什么嗎?有沒有同學愿意說說你所知道的《詩經》?可以結合資料和初中的知識說一說。二、 字詞點擊 1.錄音范讀,疏通詞句。2.學生朗讀,糾正字詞。
歲亦莫(mù)止:“莫”,同“暮”。
玁狁(xiǎn yǔn ):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名。 載(zài)饑載渴:又饑又渴。 王事靡盬(gǔ):沒有止盡。
彼路(lù)斯何:“路”,通“輅”。 四牡骙骙(kuí):馬強壯的樣子。
小人所腓(féi):隱蔽,掩護。 象弭(mǐ)魚服:用象牙裝飾的弓。
我行不來(lài):慰問。 雨(yù)雪霏霏:下雪。三、集體朗讀,思考討論。
1、 我們初中學過《關雎》和《蒹葭》,知道“參差荇菜”、“蒹葭蒼蒼”都是起興的作用,那么本詩的起興之詞是哪個詞呢?在本詩中又是如何由“此物”興“彼物”呢?此物是什么?彼物又是什么呢?
以采薇起興,薇菜從發芽長到柔嫩又長到粗壯剛健的過程,是一個時間流逝的過程,然而戍役軍士從“莫”、“陽”中盼回家呀盼回家,卻始終沒有回家,這漫長的戍役剛好與薇菜的生長過程相應,一起喻示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
2、 他們總該回家吧!但轉眼又是一年,他們卻顧不上家室,甚至連一封家書都不能帶到家,這是為何呢?
ⅰ為了獫狁入侵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ⅱ戍期未定,又有誰替他們帶回家信?(駐軍地不定,不能互相通信)“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ⅲ王事沒完,還沒法閑暇,“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3、 戰事頻繁,連年奔波,戍期未定,鄉音阻隔,在這樣情況下戍卒的士氣如何?有中途逃跑的嗎?陣容又如何呢?4、5兩章在描寫車馬服飾之盛 ,武器裝備時,流露了什么樣的情感?
周家軍隊軍威盛大,紀律嚴正,卒伍精強,日日加強戒備。
不能忽略的是,在這一部分的歌唱中還透露出對苦樂不均的怨恨情緒。描寫了將帥車騎的威武、服飾的華美,但語氣間已帶譏諷之意。
4、 在一個雨雪紛飛的日子,戍卒終于踏上了歸途。這本來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然而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是不是這樣的呢?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