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備課
●備課資料一、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無誤的一項是( )
a.福祉(zhǐ) 甫定(fǔ) 黃馘(xù) 清風夜唳(lì) b.濮水(pú) 澄澈(chè) 聚訟(sónɡ) 蕓蕓眾生(yún)
c.曳尾(yè) 犀利(xī) 悚然(sónɡ) 饑腸轆轆(lù)
d.累贅(zhuì) 朝暾(tūn) 嫵媚(wǔ) 清波粼粼(lín)
答案:d
二、解釋并用下列詞語造句
目不暇接 似曾相識 蕓眾生 超凡絕俗 幻化無方
意出塵外 山重水復 柳暗花明 仰之彌高 鉆之彌堅
三、關于《莊子》
《莊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所著,是道家經典之一,F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莊子的主要主張是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就是要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與老子并稱“老莊”。莊周及其后學的著作集。莊周(約前369~前286),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任漆園吏。楚威王聞其賢,聘以為相,不就,窮困終生。生平行事,略見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莊子》為道家經典之一。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52篇。今存33篇,分內7篇、外15篇、雜11篇,為郭象注本。內篇的思想、結構、文風都比較一致,一般認為是莊周自著。外、雜篇則兼有其后學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學派的個別篇章,思想觀點與內篇多有出入。如在哲學上不僅僅有唯心主義的虛無之道,有時還賦予其某些物質性,帶有唯物主義的色彩;在政治上時而主張絕對的無為,時而主張在上者無為而在下者有為;在處世態度上,時而宣揚混世,時而贊成避世;在人生觀上,時而提倡寡欲,時而鼓吹縱欲;在對待其他學派的態度上,時而堅持混合齊同,時而針鋒相對。這些分歧,反映了戰國中葉至秦漢間社會變革形勢下道家學派的發展與分化,也反映了各種學派的相互滲透。但從全書總體說,唯心主義的本體論、相對主義的循環論、認識上的不可知論、無為的政治主張、虛無的人生哲學,構成了莊子學派的基本傾向。同時,書中也有不少辯證的因素,尤其對社會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遺余力,十分深刻。 關于莊子思想的淵源,司馬遷指出:“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術”(《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書中對于儒墨等當時顯學,多有詆訾,并表現了憤世嫉俗的精神。
《莊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學著作。作者要闡述的雖然是玄虛的天道,但由于其“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所以“以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天下》),特別是大量地運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繪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書也運用寓言,但多從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中引用;《莊子》“寓言十九”則多是作者所虛構。其他子書的寓言多為短小故事,插入議論之中,以資譬喻或論證;而《莊子》中的部分寓言,則擴展成篇,將作者的議論,寓于故事人物口中。如《盜跖》《秋水》《說劍》等,都是“作人姓名,使相與語,是寄辭于其人”(劉向《別錄》)。這些類似短篇小說的寓言,虛構了人物與故事情節,有動作、有對話,還有肖像、表情的描繪,與《墨子》《孟子》中基于實錄的一些對話式語錄大不相同。這是中國文學史上自覺地運用虛構手段塑造形象的開端。在塑造形象時,作者擅長于體物入微的描寫。如大鵬的怒飛(《逍遙游》)、巨魚的奮(《外物》)、鴻蒙的自得(《在》)、山狙的見巧(《徐無鬼》),都栩栩如生;厲風作而萬竅怒號(《齊物論》),黃帝奏咸池之樂而聲滿天地(《天運》),都聲情并茂;庖丁解牛(《養生主》)、伯樂治馬(《馬蹄》)、佝僂承蜩(《達生》)、莊子彈鵲(《山木》)、眾史畫圖(《田子方》)、原憲居魯(《讓王》),更是形神俱現;至于藐姑射山上的神人(《逍遙游》)、隱機而坐的南郭子綦(《齊物論》)、能破季咸看相的壺子(《應帝王》)、臨淵履危而射的伯昏無人(《田子方》)等,這些神乎其神的形象,也可以按照描寫想見其情狀?傊,太空、江海、飛禽、走獸、音樂、風云,以及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行的描畫,無一不“指事類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惟妙惟肖,大大地開拓了藝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