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詞二首
學法指導 把握整體察背景,品味詞語反復吟,聯想想象悟主旨,再現意境體詩情,易詞造意賞名句,求同辨異見風格,熟讀背誦常積累,改寫運用爭創新。學生主要運用:快速閱讀法、圈點批注法、發現法、比較法、品析法以及討論法。例如①誦讀法:朗讀要注意語言的節奏,體會作者的情感;②揣摩語句法:主要是從句子所蘊藏的含義和情感入手;③比較閱讀法:將要學的內容與已知內容進行比較,求同存異,加深理解。
媒體
課時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教師手記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學生可能行為預見及對策等)
一、導入新課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這是燕太子丹與刺客荊珂之間的“壯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是高適與董大之間的“慰別”;“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與朋友之間的“酒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景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李白與汪倫之間的“情別”;“世情已逐浮云散,離恨空隨江水長”,這是賈至與王八員外之間的“愁別”;“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是白居易與客人之間的“慘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這是杜牧與歌女之間的“淚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蘇軾與其亡妻王弗之間的“夢別”;“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這是崔鶯鶯與張生之間的“苦別”……
別有情,別有景,別有聲,別有淚,別有長度,別有重量,別能消魂,別能減肌,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形形色色的分別,無不貫穿著一個主題:分別痛苦。真是“別”有滋味在心頭。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北宋婉約派代表詞人柳永的“雨霖鈴”又是怎樣寫“別”的呢?這首詞描寫了作者要離開汴京(開封)去各地漂泊時和他心愛的人難舍難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二、簡介作者——走進《雨霖鈴》
⒈從名句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許不像對蘇軾那樣熟悉,但他的兩句名句早已廣為傳誦。(提問、啟發)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是多么熾熱如火的愛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過西學影響的王國維還震驚于這種愛情表白的熾烈,并將其用來比喻對于大事業、大學問不懈、執著的追求。 ⒉明確三點,簡要介紹寫作背景
⑴名字:柳永、柳三變、柳七、柳屯田。
⑵特點:精通音律,擅長詞曲,創制慢詞,貼近市民,“變一代詞風”。
⑶影響:“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柳永雖才情卓著,但早年屢試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窮困。經常出入娼館酒樓,深深了解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他并不像浪蕩公子,紈绔子弟之流的風花雪月,雖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樓酒館,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發揮才華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在很多佳作中,多取材于同歌伎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他一生窮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廟,在貧困交加中告別了滾滾紅塵。死后,一群紅塵知己為他安葬,成為當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板書[雨霖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