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四教材分析2
《秋水》
(寓言)
莊子 了解先秦時的百家爭鳴、 “道家”及老子、莊子。了解《莊子》主要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明白《秋水》中寫到的道理:客觀世界是無窮無盡的,人的主觀認識是有局限的。掌握文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語典故。 文體:莊子散文屬議論文,但引用了許多寓言形象說明道理!肚锼芬黄w上宣揚相對主義和“認識上的不可知”、主張無為、虛無的人生哲學。但引用的寓言卻客觀上告訴我們在廣闊無限的宇宙中,無論大小,一切事物均處于相對之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用受到客觀世界的制約,十分有限,不能“自多”(自我夸耀、滿足);因此,學無止境,永不滿足。
構思:假設河伯與海神“若”的對話,表現其思想主張,因而顯得生動形象,將抽象、深奧的道理變為具體形象的故事。語言:節選的本段中,有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被動句、賓語前置等,指導學生根據課本要求自己注釋,并歸納和體會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非攻》(節選)(議論文)
墨子
了解先秦諸子百家中的“墨子”一派的思想主張。了解《墨子》一書的主要內容及特色。 結構:本文論述作者反對侵略非正義戰爭的主張(聯系人教版初中九(下)《公輸》一文),節選開頭一段。文章采用類比推理的手法,采用設問、反問句式,層層推進,得出結論。從竊人桃李為不義到竊人雞豬為不義,再到搶人財物殺人為不義,得出“攻國”為最大不義的結論。
標點古文:根據課文要求,標點此段古文。標點古文,古人稱為“句讀”。首先要能讀斷,了解其意義;其次可以從形式上著手:一是尋找文言虛詞的規律(如“之”聯結定語和主語,“以”、“于”等介詞結構等,特別是句尾、句首的語氣虛詞,如“夫”用于指示性句式開頭,“蓋”表示開始發議論,“也”用于判斷句后,“矣”用于陳述句后,“乎”用于問句后等。二是通過句式(如排比、對偶、人物說話“曰”等)尋找斷句,如本段,用的是排比推理,找到一些關鍵性的重復詞,即可標點。
《察今》(節選)(議論文)
《呂氏春秋》
了解《呂氏春秋》一書的有關情況及思想內容、主要特色。 內容:《呂氏春秋》又名《呂覽》,相傳為戰國末年秦國相國呂不韋召集門客編撰,內容豐富,融合各家思想,被認為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作。本文說的是國家的“法令制度”是與時俱進的,應隨社會時代的需要發展而發展,不能盲目“法古”,照搬古代一套。
論證:文章先提出論點,隨后用日常生活知識(日月之變、瓶水之冰等)及楚國打仗等事實證明。結尾再次強調論點。屬于歸納論證方法。
附:關于先秦諸子百家: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有“九流十家”之說,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農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小說家。
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其核心理論為“仁”(以“愛”為中心的待人之道)、“禮”(包括制度和為人準則),倡導“德治”、“王道”、“仁政”,強調個人修養。后世把闡述、研究和發展儒家的學說稱為“經學”,其他各家稱為“諸子之學”(子書)。經學著作有“五經”、“六經”、“九經”、“十三經”之說(《詩》、《書》、《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春秋左氏傳》、《論語》、《孟子》《孝經》、《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