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讓學生結合課文語句談理解、感悟,教師點撥。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王國維《人間詞話》
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在他內心投下了憂慮和冷落的陰影,他追求“清”“靜”,并籠罩著淡淡的“悲涼”。正因為這樣,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自然也籠罩了一層主觀感情色彩。本文能表現感情基調的詞語是“清”“靜”“悲涼”,作者是通過所選取的不同景物,從不同側面同時加以渲染和刻畫的,而不是分別描寫的。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致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牛花,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郁而優美的情懷,恐怕只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系又無必然聯系(因為感秋可生悲也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清”“靜”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于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總之,本文情意濃厚。以抒發內心感受入主,寫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占有很多篇幅。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對比,《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于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
(本段主要分析“清”“靜”“悲涼”,要慢,主要要用情感感染學生,讀的每一句話都要深情,可以加上自己的主觀感受,成為自己對文章獨特的品讀)
牽牛花 藍、白色疏落的衰草 憂慮 內主
自客 槐樹落蕊 清閑、落寞 孤 心觀
然觀 極細微極柔軟 獨 世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