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詩三首 致大海 籬笆那邊 我愿意是急流 (第一課時)
(1)指定一學生朗讀1~7節,然后教師提問:詩人為什么如此熱愛大海?詩中用哪些意象來描繪大海的特點與個性?大海有沒有象征意義?
明確:詩人用一組意象“波浪”“容光”“岸旁”“喧響”“音響”“寂靜”描繪大海。著意刻畫了大海的美麗(“翻滾著蔚藍色的波浪,/和閃耀著嬌美的容光);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響”“召喚的喧響”);大海的深遠(“是我心靈的愿望之所在”);大海的陰沉(“陰沉的聲調”“深淵的音響”)最重要的是展現了大海的精神:時而“寂靜”“溫順”,時而“反復無!薄叭涡浴薄盁o法控制”。所有這些大海的品性,喚起了詩人對“自由奔放”大海的無限熱愛和眷戀。此時“大!币巡粏问亲匀灰饬x上的“大!保闪俗杂删竦南笳。
(2)提問:詩人對大海的禮贊反映了什么?
明確:詩人以深情、熱烈的筆調對大海的歌頌和禮贊,反映了他對自由精神的贊美和渴望。
(3)學生思考:詩人面對自由奔放的大海為什么又感到悲傷痛苦?試分析產生這種情感的真正根源?
明確: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詩人坎坷人生歷程的回憶。包括“隱秘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償”所帶來的“苦惱心傷”。這實際是詩人失去自由后的內心表白。聯系寫作背景可知,造成詩人壓抑、郁悶心情的真正原因應是專制制度下的黑暗現實。
(4)指定一學生朗讀8~13節。教師提問:詩人在詩中為什么聯想到了拿破侖和拜倫兩個人?抒發了自己怎樣的思想感情?
出示投影:
1821年5月5日拿破侖去世,普希金得到這個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月18日創作了著名的抒情詩《拿破侖》。詩中,普希金公正地譴責了這位給人民“留下了血腥的記憶”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為“暴君”的“貪得無厭”和“出奇制勝的兇殘”。但更為重要的是,詩人以深刻的歷史理解詠嘆了拿破侖的歷史貢獻,回顧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詩人崇敬地稱拿破侖孤寂的死是“偉大的人物明星殞滅”,稱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卻在閃爍”。詩人站在歷史的制高點肯定了拿破侖曾把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引入俄國,激發起俄國一代年青知識分子反抗沙皇專制暴政的革命熱情,推進了俄國和整個歐洲反對封建統治的民主主義運動的發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侖》詩的最后稱“他為俄羅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給世界以永恒的自由”。
拜倫是英國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思想核心是自由與正義。他與壓迫和奴役人民的社會勢不兩立,曾驕傲地宣稱“我可以獨自兀立人間,但絕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換取一座王位!痹谒磥,為自由而獻身無比美好,他說:“啊,自由,你在牢獄里才最燦爛”。對自由的熱忱使他成為一個自覺的自由使者,他曾不顧個人安危支持歐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義運動。他先后到愛爾蘭、意大利、希臘,在爭取自由斗爭的一線,忘我地支持被奴役者。1823年秋天,拜倫曾率領自己招募的一支軍隊,乘自己出資武裝的一艘戰艦,遠征巴爾干,聲援希臘人民反對土耳其統治的民族解放斗爭,并親任遠征軍統帥,拜倫勞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戰爭前線的陣地上。(韋平《普希金及其〈致大!怠罚
明確:拿破侖和拜倫,一個是“給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個是自由的歌唱者。他們都有大海般召喚自由的品質,詩人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這里,詩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為一體,“難解難分”。詩人借此,一方面反映了他對自由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世界太空虛了……”“凡是有幸福的地方,那兒早就有人在守衛:或許是開明的賢者,或許是暴虐的君王”)時的彷徨與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