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 長沙》學案
學習目標
1.學習毛澤東同志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遠大的抱負。
2.體會宏闊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維能力。
3.學習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朗讀能力。
4.背誦這首詞
學習重難點
通過朗讀訓練,賞析詩句的表現力。
學習設想
抓住詩的思路,反復朗讀,著重體會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進而具體、深入地感受詩的意境,學習詩人的寬廣襟懷和昂揚的革命精神。
學習流程:
一、溫故知新
金手指結合初中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沁園春•雪》等詞的學習,說說有關詞的知識。
詞,又稱長短句。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后來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一種,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詞有詞牌,又稱詞調。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其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都有不同的規定。因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寫詞叫“填詞”,即按照詞牌的格式把詞填進去。
想一想:《沁園春•長沙》,哪個是詞牌名,哪個是標題?
這首詞寫于1925年。當時正值國內第一次大革命爆發的前夜,全國各地工農運動風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澤東同志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先后建立了20多個農民協會,創建了湖南農村第一個黨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廣州創建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如畫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勢,回憶過去戰斗的歲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動人的詩篇。“詩言志!痹~是抒情性很強的文體。作者用詞表達了自己對當時的秋色和形勢的強烈感受,抒發了革命的抱負和豪情。
二、鑒賞品味
想一想:上下闋各寫了些什么?上、下闋有什么內在聯系?
芝麻開門 上闋主要寫景,寫眼前之景。即描繪了絢麗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精神。順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下闋主要抒情。通過追憶往事,表現革命青年的戰斗風姿和遠大抱負。
上闋為景,下闋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闋,詩人面對充滿蓬勃生氣之景發問誰主沉浮的問題;下闋,通過革命豪情的抒發,回答上面的問題,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來的全國人民來主宰這個世界。
金手指這首詞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實到虛,由眼前之景到追憶往昔的戰斗歲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誰主沉浮”這一句是構思的樞紐,轉變的關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金手指從煉字、意境、主旨等角度賞析詩句
1、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想一想:“立”字之前加個“獨”字起什么作用?詩人“立”在何時、何地?
“立”字之前加副詞“獨”字,點明詩人一人獨游,為下面追憶和抒發感慨做好鋪墊。 “寒秋”兩字表明獨游的時間。“寒秋”,即深秋。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八字,點明獨游的地點和特定的環境。以上十二個字,把詩人獨立顧盼,意氣昂揚的形象烘托如畫,并為全詞奠定豪邁風格的基調。
2、“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想一想:這個“看”字,總領幾句?詩人從哪幾個方面描繪出一幅色彩斑斕的秋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