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總統”孫中山(精選2篇)
“布衣總統”孫中山 篇1
李麗賢
課題“布衣總統”孫中山 陳廷一
教學目標 1.學習孫中山先生甘于淡泊的品質
2.初步感知傳記文學的特點。
教學重點1、通過環境、人物語言、行動的描寫,表現人物個性的寫作方法。
2、引導學生深人解讀孫中山先生的精神內涵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主要脈絡;豐富學生人文體驗。
教具方法點撥、討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課件展示彩色照偉人孫中山),畫面中的這位是誰啊?(生:孫中山)作為一個中山人你不知道他是誰的話,那真是你的一大悲哀啊!你們雖是中山人但你們對孫中山的了解有哪些呢?(出示孫中山簡介)這位20 世紀的歷史巨人的豐功偉績,大家都清楚,但有些生活軼事不知大家知否?陳廷一先生卻非常樂意為我們講述,今天我們就一起聽他講《“布衣總統”孫中山》。
二、走進作者陳廷一先生在當代文學界被譽為我國傳記文學的扛鼎作家。陳廷一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孫中山大傳》(上、下卷)、《許世友傳奇》三部曲、《賀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傳》、《宋慶齡全傳》、《宋美齡全傳》、《宋靄齡全傳》、《宋氏家族全書》(上、下卷)、《民國岳父》等報告文學和傳記文學。1995年《新聞出版報》指出“讀傳記文學不讀陳廷一不可,寫傳記文學史不寫陳廷一不行。”
三、解題 課題為“‘布衣總統’孫中山”,那么什么叫“布衣”?(明確:“布衣”即是平民,以前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制成的衣服,而達官貴人則穿綾羅綢緞,因此“布衣”確指沒有官銜的普通百姓。)為什么把孫中山稱作“布衣總統”? 請大家帶著這些問題一起走進課文。
四、注意字詞 字音:鹵(lǔ),用鹽水加五香或用醬油煮 肴(yáo),魚肉等葷菜多音字:稱 勻稱 chèn 咽 咽喉yān 稱呼 chēng 下咽yàn嗚咽yè字形辨析:興高采烈(cǎi)崇拜(chóng)喧鬧(xuān)水泄不通(xiè) 噪音(zào)張燈結彩(cǎi)作祟(suì) 寒暄(xuān)奔瀉千里(xiè) 干燥(zào)
五、課文結構第一部分:(1—4段)介紹“布衣總統”稱呼的由來 開頭第一段有設置懸念的作用,激發讀者的興趣,引發讀者的思考:為什么他被人們稱為“布衣總統”?由此吸引讀者讀下去。它還有統攝全文的作用。第二部分:(5—25段)課文從哪幾個方面顯示出孫中山“布衣總統”的本色?(衣食住行)
六、討論分析問題一、通過孫中山與張之洞的交往,你能看出孫中山的什么品性?張之洞當時態度的轉變說明了什么?明確:甘于淡泊;胸懷大志,不畏權貴。說明張之洞盡管擺官架子,但還是善識人才。
問題二、閱讀15-24段,思考:文中哪幾件事,最能體現孫中山的“平等” “博愛”思想? 明確:為避免驚擾群眾,總是悄悄出巡或改道而行。制止巡官驅散群眾,說:“我們是人民的公仆”。
問題三、文中說,群眾見到孫中山時,一起高聲呼喊:“大總統萬歲!”你覺得這個口號表現了群眾怎樣的心情?這個口號妥當嗎?為什么?請你再擬一條祝語。明確:表現群眾當時的激動、崇敬之情。不妥當。因為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當時中國百姓的個人崇拜、將孫中山與中國古代帝王將相相類比的封建時代的思想傾向。“大總統你好!” “祝大總統健康長壽!”
七、文體分析通過對課文的一個整體上的了解,那么大家說《“布衣總統”孫中山》這篇課文的文體是什么呢?(明確:傳記)那么什么是傳記呢?請大家結合課文59頁的《放言述說平生事》了解一下傳記的特點。明確:傳記:一種用來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章體裁。一般由別人記寫,也有自述生平,稱自傳。傳記的種類: 自傳、他傳、小傳、評傳、別傳、外傳等。傳記具有記實性、文學性、史料性。有“史實性傳記”、“文學傳記”。 傳記,除介紹人物姓名、籍貫之外,還須選擇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敘述他的為人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由于傳記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須“活躍”,有可感性。基本特點: 詳實而典型的文字記錄和樸實而形象的文學色彩。 注意: 傳記敘述一個人的生平,并不在于也不可能把一個人的一生的全部經歷,事無巨細都寫下來,只能記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同時顯示他的品格特點。
傳記的特點: (1)短小精悍; (2)不鋪陳細節; (3)語言簡捷凝練.
八、拓展探討 現在,我們的社會安定了,生活也富足了。你認為孫中山這種甘于淡泊的品質,在當代青年身上還需要嗎?說說理由。
作業 1、完成《同步測試》2、預習顧邁南的《華羅庚》
教學札記
作者郵箱:
[1]
“布衣總統”孫中山 篇2
陳凱歌
【教學目的】
⒈深入理解課文,了解孫中山,了解“布衣”與總統的關系,了解布衣總統的來歷及其布衣特色的體現,體會甘于淡泊精神對當代青年的教育意義。
⒉學習“以小見大”的傳記寫法。
【教學重點難點】
⒈重點:布衣與總統的關系,布衣總統的來歷及其布衣特色的體現
⒉難點:對“布衣”、“剪辮”、“睡獅”的理解。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
㈠導入
對于孫中山總統大家應該非常熟悉,但對孫中山總統又被稱為“布衣總統”,同學們是否也有所理解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課就是——《“布衣總統”孫中山》。讓我們跟隨著作者陳廷一一起解讀 “布衣總統”孫中山,了解其來歷,了解其布衣特色。(板書:標題和作者,同時讓同學們閱讀全文)
㈡分析和討論——理解層
⒈整體分析:從標題出發,結合全文,主要通過三個問題來理解文章內容
板書:
“布衣總統”孫中山
—————— ——————
同位結構
——— ———
偏正結構
由標題結構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作者要給我們介紹的傳主是孫中山,而孫中山的地位是總統,而且被稱為布衣總統,是具有布衣特色的總統,來自于布衣,又具有布衣品德的總統。因而,我們主要通過三個大問題理解全文:⒈對于孫中山你了解多少(目的為補充了解下傳主的基本生平);⒉為何被稱為“布衣總統”;⒊從何體現“布衣特色”。而后大問題可以分成幾個小問題作為切入點。
ⅰ對孫中山你了解多少?(通過提問同學解決)
◆ 出生地: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
◆ 名字“中山”的來歷: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因此得名。
◆ 基本政治主張: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 領導過的重大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時孫中山其實不在國內,但是其之前的思想主張、方針政策為革命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ⅱ為何被稱為“布衣總統”?
◆ 何謂“布衣”?
我國是文明古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紡織品的國家之一。用麻織出來的是“布”,而相對用絲織出的是“帛”。布與帛相比,前者質粗而價低,后者質精而價高。由于古代貴族穿帛衣服居多,庶人穿不起帛而孩子能穿布,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稱。后來也多以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除外,還有一種“短褐”是用粗毛或粗麻織成的,為窮人所穿。
◆ “布衣”與總統的辨證關系?
對“布衣總統”的理解有二:其一,指總統出身于布衣,源于“布衣”;其二,指具有總統的身份同時具備“布衣”的品德。
◆ 稱呼的由來?(主要理解課文1—4段)
文中青年孫中山的有趣故事——與兩廣總督張之洞的交往故事:平凡為一介布衣卻懷有“傲王侯”的大志——“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
ⅲ從何體現“布衣”特色?(因同學已預習過,所以先提問)
主要由“衣食住行”四方面體現:
房間:不大
住 擺設:數目少,簡單 簡樸
外面:客廳兼飯廳
衣:改學生裝為中山服(中山服的由來) 樸素整潔 生活簡樸
外表整潔(表里如一)
正:孫中山
食 儉約
反:唐紹儀
吳廷芳
行 :總是悄悄出巡不驚擾民眾,不事張揚
制止巡官揮刀驅人群 親民淡泊
提問:孫中山總統甘于淡泊的精神在如今競爭的社會里對青少年還具有教育意義嗎?(鼓勵學生自由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
⒉字詞句段分析
ⅰ字:(通過幻燈片或課件展示)
籍(jí)貫 鹵(lǔ)味 佳肴(yáo) 奢侈(shē chǐ)
下咽(yàn) 裹(guǒ)腳 水泄(xiè)不通
ⅱ詞:(通過幻燈片或課件展示)
推崇:十分推重崇敬。
一介:一個。
不知天高地厚:形容見識淺薄,狂妄自大。
血氣方剛: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
水泄(xiè)不通:形容十分擁擠,或包圍得非常嚴密,好象連水都流不出去。
甘于淡泊:心甘情愿地不追求名利。
ⅲ句或段:(通過幻燈片或課件展示問題,在同學回答后再揭示答案,答案允許多元,只做參考)
① 讀3、4段,理解:
● 拜見兩廣總督,名片上只印有姓名、籍貫,說明孫中山早年就具有怎樣的思想?(說明孫中山早年便有一種強烈的民主意識,不講究身份,做事低調。)
● 從孫中山和張之洞的交往中,你認為孫中山具有怎樣的品性》而張之洞的態度轉變又說明了什么?(孫:早懷大志——傲王侯;不卑不亢。張:雖擺高官架子,但也善識人才。)
②“總統不是皇帝,而是公仆”體現了怎樣的思想?(“民主、平等、博愛”的思想)
③“為避免驚擾群眾,他總是悄悄出巡,不聲不響”這句中,“總是”能否去掉?為什么?(不能。“總是”是頻率副詞,強調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已形成一定的習慣,突出不事張揚,行事低調的優秀品質。)
④“許多商品換上了‘共和’、‘慶勝’、‘北伐’等新商標。在一家面攤前,人們踴躍爭先剪辮子。”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剪辮”在當時象征著什么?(說明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平等觀念已深入人心,人們爭著走出專制統治的束縛。《孝經》上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至也。”明代以前,漢族人都留滿發,不剪也不剃。1644年滿清王朝取代了明朝,要求漢人一律剃發留辮。辮子是清王朝專制統治的標志。因而辛亥革命的一個重要行為標志是剪辮子。剪辮子在這時期成了反對滿清、推翻帝國、追求共和、倡導民主的一種行為象征。)
⑤“警鐘一鳴森森森,睡獅齊猛醒”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同學們有聽說過“睡獅”的來歷嗎?(比擬和比喻。睡獅的來歷:拿破侖說“獅子睡著了。蒼蠅都敢落到它的臉上叫幾聲;中國一旦被驚醒,世界會為之震驚。”
用睡獅來比喻中國有兩層含義:其一,中國本質是一只獅子,是強大的,無論任何時候都具有爆發的潛力;其二,中國在沉睡中還未覺醒,因而要暫時承受著被欺凌。
㈢學習以小見大的傳記寫法——運用層
孫中山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一生南征北戰,所經歷的重大事件很多,影響深遠的也不少,但作者——著名的傳記文學家卻沒有從中做文章,通過其大輝煌大事件來介紹孫中山,來突出其偉大和不朽,恰恰相反,作者著眼于日常生活細節(衣食住行),通過這些使得傳主的個性更加豐滿而鮮活,同時,這些日常生活所顯示的孫中山的個性又與他的政治理念(平等民主博愛)和人生理想方向相一致,從而有力地凸現了傳主的基本思想特征,體現了“布衣總統”不同于一般總統的獨特性。
從中,我們可以目睹“以小見大”寫法的魅力,因而我們也要學以致用,在寫人記事的文章中,要善于運用“以小見大”寫法。但是要注意的是:“小”要小得精,小而集中有力體現主題,不能小而雜亂;大要大得具體豐滿獨特。
好,“以小見大”的寫法還要同學們多多學習體會,在單元結束前的表達交流活動中我們就有機會一睹同學們的風采了,看同學們是否扎扎實實地掌握了這種方法,并能運用自如。
㈣總結
同學們學習了《“布衣總統”孫中山》又什么感想呢,對孫中山身為一介總統卻懷有布衣的品格是否大為驚訝?而對其身為布衣卻不卑不亢早有“傲王侯”的大志深感佩服?這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在如今競爭激烈的社會里,我們需要一種怎樣的心態去迎接挑戰?而當有了一定的成功后,我們又還需要一種怎樣的精神去接受它并不為之所迷惑?同學們,我們敬愛的孫中山總統就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啊!
㈤作業
⒈認真完成課后練習
⒉上網搜集一位名人的逸事,說說這體現了什么品質,以及對現實的意義。
作者郵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