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通用4篇)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
(1)解釋細胞保持較小體積的原因;
(2)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描述染色體數在分裂前后保持不變;
(3)概述細胞分裂的意義。
2.能力:
(1)學習通過模型實驗法進行生物學的研究,體驗研究生物學問題的過程和方法;
(2)學習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和根據證據得出結論的方法;
(3)通過觀察、實驗設計、小組討論、資料搜集、描述、比賽等活動,初步形成觀察、設計實驗、交流合作、搜集資料、表達、思維等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設計,認同嚴謹的科學態度;
(2)關注細胞研究在防治癌癥等方面的價值。
〖教學重點〗
1.通過模型實驗法研究生物學問題即“細胞為什么這么小”;
2.細胞分裂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難點〗
1.活動“研究細胞體積與表面積的關系”中預測的提出、數據的處理和結論的獲得;
2.染色質、染色體等概念及其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的變化。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以英語為特色的重點中學,在硬件設施上比較完善。比如:有電子閱覽室方便學生查找資料;有多媒體教室方便學生上多媒體課;另外,生物實驗的條件也較完備,這為本節課的成功完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就生源來講,我教的這幾個班的學生均來自城市,家庭條件較好,思維活躍,好奇心強,但學習基礎較一般。因此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力求從學生的需要和基礎出發,旨在重視過程和方法的學習以及能力的培養,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計思路〗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力求從學生的需要和基礎出發,旨在重視過程和方法的學習以及能力的培養,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導入新課。通過讓學生肉眼觀察樹葉,小組比賽計算自身細胞的大小等小型活動,使學生對細胞的大小形成共識:細胞太小了。從而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細胞為什么這么小?細胞又是怎樣保持較小體積的?引入本課。
2.探究“細胞為什么這么小”。首先讓學生根據具體情況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模型實驗法;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各小組按照實驗法的七個步驟來逐步研究。其中對“預測的提出”即“作出假設”這一步,對七年級學生來講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了以下三個步驟進行引導:第一步,各小組根據經驗討論提出初次看法;第二步,根據興趣小組提供的信息,各小組再次提出看法;第三步,老師進一步引導分析,并利用類比等方法,使學生第三次提出看法。這樣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3.學習“細胞是怎樣保持較小體積的”。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第53頁第一段,明確:細胞保持較小體積的原因在于“細胞分裂”。為學習細胞分裂過程,考慮到分裂過程涉及細胞各結構的變化,先讓學生利用圖片復習細胞的結構(重點是細胞核);再利用課件全程演示“細胞分裂過程”,學生觀察后嘗試著描述細胞分裂過程,老師補充;緊接著鼓勵學生對此質疑,自然引出:“細胞能無限制地分裂嗎?”“分裂后染色體數量減半了嗎?”等問題。對第一個問題,利用興趣小組在課前查閱的資料“細胞分裂與癌變”來解決;對第二個問題,利用課件逐步展示“細胞分裂過程”各期圖示,學生在觀察比較中解決。最后討論歸納細胞分裂的意義。
4.鞏固階段。讓學生相互提問完成。這既可以鞏固知識,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尤其是學生在相互提問中會自覺暴露錯誤概念,有助于老師查漏補缺。
〖課前準備〗
1.準備4個大小不同的正方體模型,1個4立方厘米的小球,一片樹葉;
2.準備圖片“細胞結構模式圖”,課件“動物細胞分裂過程”;
3.課前安排興趣小組同學搜集“細胞表面積大小與細胞生活的關系”“細胞分裂與癌變”等有關資料。
〖教學方法〗
實驗法、討論、交流與協作、搜集資料、觀察比較、類比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師:在前面,我們利用顯微鏡觀察了細胞,并且認識到: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展示一片樹葉)老師這兒有一片樹葉,現在沒準備顯微鏡,只允許你用肉眼觀察,那你還能看清葉片里的細胞嗎?
生:不能。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細胞都很小。
師:細胞到底有多小呢?你們想知道嗎?
(展示大屏幕“算一算你的細胞”)
生:(以小組為單位比算,然后匯報結果)
師:(學生匯報結果后,老師展示一個 4 立方厘米的小球,讓學生明白一個卵細胞就只有它的百萬分之一,其余細胞還更小呢。)
師:“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不過,有的人可能會想:我身體里的這些細胞當然小啦,因為我還沒長大,再過幾年,我長大成人了,這些細胞不也就長大了嗎?事實是否如此呢?請看一看科學家是怎樣說的吧?
生:(閱讀書 50 頁第一段)
師:由這一段看來,身體大小與細胞大小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大人與小孩相比,主要在于細胞數量多,而細胞體積并大不了多少。那么,細胞為什么這么小?細胞又是怎樣保持較小體積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模型實驗,探究“細胞為什么這么小”]
師:細胞為什么這么小呢?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常用的方法是實驗法。怎樣用實驗法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得明確這個問題的研究對象――細胞,但細胞較小,我們不容易直接去測量研究,那怎么辦呢?
(師提示:桌面上有四個大小不同的正方體模型,能否把這四個正方體當作四個細胞來研究呢?學生討論。)
生:由于這個問題只研究細胞的大小(與細胞的形狀、 結構并無直接關系),而這四個正方體也具備大小這一特征,因而我們可以把四個正方體當作四個細胞來研究。
師:這種不利用生物本身而采用模型代替研究的方法叫模型實驗法。現在就請同學們把這四個正方體當作四個細胞,展開你想像的翅膀,想一想:小細胞與大細胞相比,到底有哪些好處?請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
生:(小組討論后,各小組匯報自己的初次看法,但看法不夠完善。)
師:(肯定和鼓勵各小組的看法后)剛才,大部分小組都想到了“小的細胞更有利于形成不同形狀結構的身體器官”,這就好比總體積相等的4塊積木和10塊積木,用10塊積木可以拼成多種形狀,而4塊積木能拼成的形狀就少得多。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就涉及到了細胞與細胞間接觸面大小的問題,即細胞表面積問題。那么,細胞表面積與細胞的生活有什么聯系呢?
生:(興趣小組的同學展示資料“細胞表面積大小與細胞生活的關系”。)
[細胞表面積與細胞生活的關系]
同學們在長大的過程中,飯量會增加,可見,隨著人的成長所需要的營養會增加。其實,細胞長大同樣需要從外界吸收更多的營養物質,而細胞表面積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營養物質的吸收:在相同體積下,表面積越大,吸收的營養物質就越多;表面積越小,吸收的營養物質就越少。
(學生閱讀后,各小組再次匯報自己的看法,但看法還不夠完善。)
師:(引導學生分析)由這則資料可見:“細胞表面積”與“物質交換”有關。不過比較“表面積大小”的前提是在“相同體積”下去比較的,而這里的小細胞與大細胞的體積不相同,那怎樣比較它們各自所占的表面積大小呢?
(引導學生回憶數學上解決路程問題時,是怎樣比較甲乙兩人走路快慢的?)
生:通過求“路程/時間=速度”來解決的,即比較甲乙兩人在相等的時間內如1小時內所走的路程。因此,我們利用“細胞表面積”除以“細胞體積”即s/v值,就可以比較小細胞與大細胞各自所占的表面積大小了。
(在老師引導分析的基礎上,學生第三次提出看法。這一次看法比較完善。)
師: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認識到:小的細胞,其表面積相對較大,有利于物質交換(即小s/v>大s/v)。這就是我們對“細胞為什么這么小”的假設。假設對不對,還得靠實驗來驗證。下面,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再次討論:如何利用這四個細胞模型來證明“小的細胞,其表面積相對較大”呢?如何記錄和處理本實驗的數據呢?
生:(小組討論并匯報方案)先分別測量各個細胞模型的表面積和體積,再計算各個細胞模型的s/v值。并將以上數據用表格記錄(如書51頁的表格)。
師:(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小的細胞,其表面積相對較大。)
[問題過渡]
師:小的細胞,其表面積相對大一些,為什么就有利于物質交換呢?要證明這個問題,我們還得通過另外的實驗來證明。但因為時間關系,教材第52頁的實驗我們就留給興趣小組課后完成。那么,細胞又是怎樣保持較小體積的呢?
[觀察比較,分析“細胞是怎樣保持較小體積的”,即“細胞分裂”]
生:(閱讀53頁第一段)
師:由這一段來看,細胞雖然能生長,但是不能無限制生長,長到一定大小時,有些細胞就會進行細胞分裂。通過細胞分裂,一個細胞分成了兩個相似且體積相對減小的細胞,所以,細胞分裂不僅可以使細胞數量增多,同時也使細胞保持較小的體積。
師:細胞分裂是怎樣進行的呢?由于細胞分裂過程中涉及細胞結構的變化,所以在學習細胞分裂過程前,我們有必要回憶一下細胞的結構。
(大屏幕展示“動物細胞結構模式圖”,引導學生復習細胞的結構,尤其是細胞核的結構,并指出:每一物種,其細胞核里的染色體數都是恒定的,每一條染色體上都有遺傳物質。這為下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師:(回憶細胞結構后,利用課件全程演示“動物細胞分裂過程”)
生:(一邊觀察一邊從書上53頁第2段搜集信息。)
師:誰來描述一下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分裂的大體過程呢?
(學生描述,師補充。)
師:對于細胞分裂過程,同學們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細胞會不會無限制分裂呢?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興趣小組同學能解決嗎?
生:(興趣小組同學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細胞分裂與癌變”)
師:由此可見,正常情況下,細胞分裂是有序的,次數是有限的,只有癌細胞分裂時才失去控制。如何治癌防癌是一個世人關注的難題,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以后能在此領域有所建樹。還有其他疑問嗎?
生:一個細胞分裂一次形成了兩個細胞,其中的細胞核也由一個變成了兩個。那么,分裂后的細胞核里的染色體數量是不是比原來少了一半了呢?
師:(利用課件逐步展示“細胞分裂過程”各期圖示,指導學生仔細觀察不同分裂時期細胞內染色體數量情況,并指出染色質與染色體的關系。)
生:(通過觀察比較,一致認為:染色體數在分裂前后保持不變。)
師:同學們的觀察非常仔細。事實上,染色體在細胞開始分裂時進行了一次復制,在細胞分裂結束時又平均分配進入兩個新細胞核里面,所以細胞核里的染色體數在分裂前后保持不變。這就保證了新細胞與原來細胞具有相同數量的遺傳物質。
師:細胞分裂對于生物體有何意義呢?
生:(小組討論細胞分裂的意義并匯報)
[歸納總結,作業鞏固]
(在學生之間通過相互提問總結本課,同時還可以把書55頁的1~3題融入提問中。)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重視過程和方法的學習,倡導探究式學習。
比如在解決“細胞為什么這么小”這一問題時,我并不是直接把結果告訴給學生,而是先讓學生選擇解決的方法――模型實驗法,然后才引導學生逐步探究出問題的結果。
2.面向全體學生,設置的問題有梯度。
比如在探究“細胞為什么這么小”這一問題時,七年級學生對如何作出合理的假設有一定的難度,于是我采用了梯度式的三個步驟來引導。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能力。
3.重視學生知識的構建,突破難點。
比如在學習“細胞分裂的過程”時,我安排了圖片“細胞結構模式圖”、課前的資料搜集、課件“細胞分裂過程”等活動,這符合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同時也把微觀的內容轉化為直觀可見的現象,學生易于理解。
4.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倡導學生的合作學習。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本節內容在一課時完成,時間顯得較緊,故學生討論還不夠充分。
2.七年級學生在理解“染色體數在細胞分裂前后保持不變”這一知識點時有一定難度,講述時還應該把難度再降低一點。
〖教學點評〗
這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所提出的理念。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按照發現并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驗證、收集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的程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在以后“細胞分裂”的教學中,教師也能很好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指導學生參與討論,較好地達到了教學目標。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
(1)解釋細胞體積為什么這么小;
(2)觀察并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和意義。
2.能力:
(1)利用數學模型研究細胞體積與表面積的關系;
(2)運用記錄、分析數據和根據數據獲得結論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模擬探究過程以及科學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教學策略〗
通過設置情境,引出問題:細胞為什么這么小?再引導學生思考、提出假設,引出“研究細胞體積與表面積的關系”活動。針對模擬探究實驗設計一系列問題,組織學生討論,理解細胞體積較小與物質交換的關系,進而引出細胞如何保持較小的體積的問題。對此學生容易想到細胞可以一分為二,即通過細胞分裂。細胞分裂使細胞體積減小,細胞數目增多。
細胞分裂比較抽象,學生先觀看細胞分裂過程的課件,然后討論,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最后歸納、總結。
〖教學重點〗
1.細胞分裂的過程;
2.細胞分裂的意義。
〖教學難點〗
1.活動“研究細胞體積與表面積的關系”中預測的提出、數據的處理、結論的得出。
2.染色質、染色體的概念及其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的變化。
〖教學方法〗
模擬探究、計算、分析、討論以及結合掛圖分析講解等方法。
〖教學用具〗
1.課前要求學生制作棱長分別為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的正方體;
2.動物、植物細胞分裂過程的課件;
3.細胞核在細胞分裂時,染色質、染色體變化掛圖;
4.用馬鈴薯制作棱長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問:通過前面的學習,大家看生物體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答:細胞。
設問:大象的身體比小老鼠大得多,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把兩者的細胞比較一下,結果會怎樣呢?大象的身體大的原因在哪兒呢? (激起了學生好奇心,紛紛進行推測。)
教師總結:其實兩者的細胞在大小上沒有什么區別,大象身體大的原因在于體內細胞數目多。
現在再來看看新生兒和父母身體內的細胞數量,新生兒體重一般只有3~4kg,成人體重一般在50~70kg,是父母的細胞比新生兒的細胞體積大還是數目多呢? (進一步認識生物的體積與細胞大小的關系)
答:父母細胞的數目比新生兒的細胞多。
據測算新生兒體內一般有1012個細胞,其父母有1014個細胞,兩者在數量上相差100倍,但細胞體積是差不多大,父母身材高大的原因是父母身體內的細胞數目多。
有的同學可能會想或問,細胞的體積為什么這么小?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這多不方便。細胞為什么不長大一點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和學習的問題。
(二)新課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生物體內的活細胞是有生命的(即我們通常所說細胞是活的)。細胞進行生命活動就要通過細胞膜從細胞周圍環境中獲得營養物質,排出代謝廢物,那細胞體積小是否與細胞進行生命活動中的物質交換有關呢?(引導提出探究的問題) 你們認為呢? (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觀點)然后師生共同歸納。
有的同學認為是,有的認為不是。那你們怎樣設計實驗去證明自己的觀點呢?有的學生就小聲議論:細胞那么小,又看不到,我們沒有那么小的工具來測量細胞大小,用什么方法才能去證明呢?
同學們議論得好,細胞體積很小,我們很難對細胞的體積和細胞膜的表面積進行精確的測量和計算,就是科學家也很難對細胞進行精確測量,怎么辦呢?
科學家通常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研究某些復雜或不易直接進行研究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較大的正方體模型代替細胞,如用棱長分別為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的正方體,先計算小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再將兩者進行比較,問題就轉化為研究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關系了,這樣問題就簡化、易于理解了。
同學們可以拿出課前要求大家準備的正方體進行實驗了,但我們先來預測一下結果,四個正方體的體積與表面積的比是隨著體積的增大而變大,還是減小呢?
(學生討論并進行預測,可能的預測有三種:隨著正方體的體積增大,(1)比值增大,(2)比值減小,(3)比值不變。)
預測后,學生分別計算四個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及比值,并將數據記錄在課本上的表格內。
討論、分析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比的變化有什么規律,與自己的預測是否相符。
學生匯報正方體的表面積與體積比。
從數據可看出,四個正方體從小到大,其表面積和體積的比分別為6、3、2、3/2,如果正方體的體積再增大,比值會怎么樣呢? (學生答:減小)我們可得出什么結論呢?(學生答:正方體的體積越大,表面積與體積比則越小,反之則越大。)為了讓學生都能理解細胞大小與物質交換的關系,再如下提問。
1.把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放入紅墨水里,有幾面被染紅?面積是多少?表面積與體積比呢? (6面,6平方厘米,6/1)
2.棱長2厘米的正方體表面積與體積比是多少?(3/1)把它放入紅墨水里,它6面共24平方厘米被染紅,我用刀把它切成4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每個小正方體有幾面被染紅?面積是多少?面積與體積比又是多少? (3面,3平方厘米,3/1)
3.如果把棱長3厘米的正方體放入紅墨水里,情況會如何呢?(平均2面,2平方厘米,2/1)
如果把正方體換為其他的幾何模型,結論也是一樣的,因此我們也可以把這個結論應用到細胞中去,同學們能說說看嗎?
學生答:細胞越大,細胞膜面積與體積比則越小;細胞越小,細胞膜面積與體積比則越大。
設問:這對細胞有什么好處或意義呢? (激發思考)
問:體積較大細胞與體積較小細胞比較,在生活中哪種細胞需要從外界環境獲取更多的營養物質呢?誰又會產生更多的廢物要排出體外呢?
答:體積較大的細胞。
問:如果細胞無限生長,同學們討論一下,看會有什么情況出現? (較大細胞的表面積即細胞膜的面積相對較小,細胞膜將不能保證從外界環境獲取足夠的生活物質供細胞進行生命活動。)
問:同學們現在理解了細胞為什么這么小嗎?
答:較小細胞的表面積則相對較大,更易于保證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從而保證細胞正常的生命活動。
第二課時
(一)設問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細胞體積很小,而細胞又能不斷地生長,那么細胞將怎樣才能保持較小的體積呢?生物體內那么多細胞又是怎么來的呢?
一種方式就是細胞長到一定程度,就停止生長;另一種是細胞長到一定大小的時候,細胞可能一分為二,同學們認為會是哪一種呢? (答:第二種)
(二)新課
同學們說得對,我們把一個細胞變為兩個細胞的過程稱為細胞分裂。細胞是如何從一個變為兩個的呢?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同學們先觀看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分裂過程。(播放課件)
討論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分裂過程,再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細胞分裂過程,歸納、總結。
1.動物細胞分裂過程:核分裂―細胞質分開―2個新細胞
2.植物細胞分裂過程:核分裂―新細胞膜、細胞壁―2個新細胞
在細胞分裂時,細胞核內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同學們還記得細胞核的作用嗎? (在遺傳有重要作用)為什么細胞核能在遺傳中起重要作用呢?
結合掛圖分析講解染色質、染色體的概念以及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的變化。
強調染色質里含有遺傳物質。細胞分裂前,染色質細長,經過復制而數量倍增,分裂時,染色質縮短變粗變為染色體,并且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從而保證了新細胞與親代細胞具有相同的遺傳物質。因此染色質與染色體是同一種物質在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的兩種表現形式。
通過學習,同學們分析、討論一下細胞分裂有什么特點?然后歸納總結。
細胞通過分裂把染色體(遺傳物質)平均分配到兩個新細胞中,保證了新細胞與親代細胞具有相同的遺傳物質。
細胞分裂又有什么意義?
1.單細胞生物通過細胞分裂進行繁殖。
2.多細胞生物通過細胞分裂產生生殖細胞而繁殖后代;通過細胞分裂使生物體內細胞數目增多,從而使新個體由小長大,使生物體不斷更新衰老死亡的細胞,從而保證生物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教學反思〗
在經過最初兩個班的教學實踐后,我發現活動中問題的設計以及組織討論的效果比較好,大多數學生理解了細胞的體積與表面積(細胞膜)、細胞大小與物質交換的關系,但部分學生搞不清楚其中的關系。后來又做了改進,我自己用馬鈴薯做了一些棱長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體,用紅墨水進行演示。又設計了一些問題。
1.把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放入紅墨水里,有幾面被染紅?面積是多少?面積與體積比是多少?
2.棱長2厘米的正方體表面積與體積比是多少?把它放入紅墨水里,它6面共24平方厘米被染紅,我用刀把它切成4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每個小正方體有幾面被染紅?面積是多少?面積與體積比又是多少?
3.如果把棱長3厘米的正方體放入紅墨水,情況會如何呢?
經過以上演示和問題的討論回答,所有學生都理解了細胞體積與物質交換的關系,從而明白了細胞為什么這么小。
〖教學點評〗
這兩課時的教學亮點是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計算和進行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很好地理解了“細胞為什么這么小”的道理。其間有學生的預測、計算、討論、獲得結論,既獲得了知識,又學習了模型法。細胞分裂的過程用課件演示,也使難點容易突破。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廣度、深度和質量都較好,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 篇3
〖教學目標〗
(1)觀察并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
(2)通過模型方法進行生物學研究;
(3)學習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和根據證據得出結論的方法。
〖設計思路〗
利用實驗、模型分析、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理解細胞小的原因和意義;用課件演示、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掌握細胞分裂的過程、特點和意義。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教室里安裝有電腦和投影儀,演示課件非常方便。實驗材料由實驗員提前準備。學生都是城市里走讀的,他們在小學學習的自然知識比較扎實,課外知識也比較豐富,應該盡量引導他們思考,達到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教學設計〗
〖教學反思〗
這節課以實驗和課件輔助教學,起到了較好的效果,整個教學過程大多以問答的形式進行,對學生的思維起到了較好的引導作用。學生反映都能聽懂,也比較有興趣,都能做到積極地思考。
但也存在不足,這一節課內容較多,有一些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也反映聽得懂,但速度快了點。應該分為兩節課上,這樣速度可以適當放慢,內容可以講得更具體、詳細一些!
〖教學點評〗
這節課的精彩之處在于課上教師通過演示實驗和指導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從而引出課題。在新課題的教學中,利用了課件直觀展現細胞分裂的過程,以及利用談話法,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探討一系列問題,使學生對細胞分裂的知識有較深刻地理解,對模型法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實際體驗,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 篇4
第3節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
教學目標
1、了解并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
2、學習通過模型方法進行生物學的研究;
3、學習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和根據數據獲得結論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細胞分裂的過程;
2、細胞分裂的意義。
教學難點
1、活動“研究細胞體積與表面積的關系”中預測的提出、數據的處理、結論的獲得;
2、染色質、染色體等概念以及在分裂中的變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啟發式教學
板書設計
第3節 細胞通過分裂而增殖
一、細胞體積為什么這么小——活動“研究細胞體積與表面積的關系”
二、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
1、什么是細胞分裂
2、細胞分裂的過程——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分裂過程
3、細胞分裂的特點:遺傳物質平均分配
4、細胞分裂的意義
學生學校情況
由于內容高度抽象,學生趣味性不強,但學生天性好奇又好動,可以選擇有學生動手操作來獲得知識。
教學過程
本節圍繞“細胞為什么這么小?細胞怎樣保持較小的體積?”這兩個問題進行的。由問題引出活動“研究細胞體積與表面積的關系”,學生完成下表:
標題 研究細胞體積與表面積的關系 50
目的要求
材料器具
方法步驟
討論 1、立方體的體積增大時,表面積與體積之比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減小。
2、細胞大小會不會影響細胞與外界的物質交換?
會。一般說來,細胞越小,其表面積越大,細胞與外界物質交換的面積越大。
通過活動中的計算和討論,理解細胞體積較小與物質交換的關系,進而引出如何保持較小的體積的問題。
細胞分裂過程的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邊畫圖邊理解。其中,染色體的變化是個難點要特別注意觀察。
課堂作業 (講評)p54思考與練習1、2題
(1)動物細胞分裂時,細胞核首先一分為二,然后細胞質也一分為二,每部分細胞質包含一個細胞核,這樣一個動物細胞分裂為兩個動物細胞。在植物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中央還形成了新的細胞壁,使一個植物細胞成為兩個植物細胞。 (2)單細胞生物通過細胞分裂進行繁殖;多細胞生物通過細胞分裂使新個體由小長大,使生物體內衰老死亡細胞不斷更新,保證生物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同時,細胞分裂也與新個體的產生有關。
布置作業 《伴你學生物》
預習作業
教學反思
本節單靠教師講解,許多學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學上運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直觀性、生動性,借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增加學生學習知識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