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只是想讓您多陪陪我(親子教育指導)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家庭聚餐與青少年的教授黛安·紐馬克·史坦納曾說:“我覺得我們根本不知道怎樣才算是一頓好的家庭晚餐,其實一頓好的晚餐,應當達到全家人情感交流的目的,吃什么并不重要。”在餐桌上交流,的確成了現(xiàn)代社會家人之間進行情感交流的不二之選。很多孩子喜歡在吃飯的時候,向父母描述一天中發(fā)生的各種趣事或?qū)λ麄兌杂∠笊羁痰氖虑椤6?jīng)常在餐桌上“發(fā)言”的孩子,他們的表達能力和觀察力通常也是很出色的。
當然,也有的家長認為“食不言,寢不語”,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進餐習慣,禁止孩子在餐桌上說話。往往是孩子興致剛起,就被父母責備的眼神打壓了下去。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就這么丟失了。其實,家長的出發(fā)點也沒有錯,只是沒有把時代背景考慮進來。古時候,家長為了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修養(yǎng),在日常生活方面對孩子要求很嚴格,但在當今社會,父母與孩子共處的時間本來就少得可憐,如果再禁止孩子在餐桌上說話,那么孩子就更沒有和父母交流的機會了。當然,吃飯時,如果孩子口里含著食物的話就要讓孩子吃完再說,切忌邊吃邊說,以免發(fā)生意外。
家庭教育專家皇甫麗表示,家庭晚餐的重要性在于,它能通過一種奇妙的方式塑造人的內(nèi)心世界。首先,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餐,其樂融融的氛圍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從而讓他們產(chǎn)生安全感和歸屬感。孩子對愛的需求是強烈的,席間爸爸媽媽的關(guān)心,可以讓他體會到被關(guān)注與被愛的感覺。晚餐也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向父母傾訴的機會,他在學校或外面遇到的不滿或委屈可以適時得到發(fā)泄。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十分有好處的。
所以,當父母因為工作忙,無法抽出時間與孩子交流時,不妨通過家人共進晚餐的方式,來了解和關(guān)愛孩子。
2. 為孩子騰出時間,孩子需要的并非只有玩具
工作忙是大多數(shù)父母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大多數(shù)父母表示,他們也希望能騰出時間給孩子,但工作太忙,如果不努力工作哪兒來的錢培養(yǎng)孩子呢?也有的家長表示,為了孩子,再忙也得騰出時間,可是時間一直沒騰出來。難道真的等到孩子出現(xiàn)了各種問題,才能騰出時間來嗎?
有一則公益廣告很形象地描述了孩子的感受:小女孩抱著玩具,手里拿著一百分的試卷和一張三口之家的圖畫,不時地向門口張望,小臉上滿是期待和興奮。鐘表指針緩慢地移動,孩子還是沒有看到爸爸媽媽。當爸爸媽媽回來的時候,孩子卻滿臉淚痕地抱著玩具睡著了,而試卷和圖畫被撕成了碎片……
相信這種心痛的場景是爸爸媽媽們所不愿看到的,可是類似這樣的悲劇每天都在上演。孩子出生伊始,像珍玩寶物般享受著父母的愛撫。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作的繁忙,孩子在父母的無暇顧及下,悄然長大。直到有一天問題嚴重了,父母才驚呼:“孩子怎么變成這樣了?”也許就是孩子在等家長一起吃晚飯的時候,又或許是孩子在對家長失望的時候,悄悄地發(fā)生了變化。物質(zhì)不是萬能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家長的玩具和零食,而是家長的關(guān)愛和陪伴。
3. 如果失約了,就給孩子打個道歉電話
孩子總是希望家長多陪陪自己。可是家長不但要照顧孩子,還要上班,有時候和孩子約定好的陪伴也難以實現(xiàn)。當和孩子的約定無法實現(xiàn)時,家長應當怎么做?直接告訴孩子“回不去”就行了?或者說“下次再陪你”?看看家長的這些想法,是不是有些“自私”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