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拒絕垃圾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然而,由于人類的各種破壞行為,使得地球的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環境污染日益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環境教育勢在必行。設計本活動,旨在通過環保教育和環保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一、活動目標1、認知目標(1)從現象、影響、原因等三個方面基本認識學校周邊存在的一個環境問題。(2)了解調查與記錄環境問題的幾種常見方法。2、能力目標(1)會用幾種常見的調查與記錄方法圍繞垃圾問題開展調查活動。(2)能在發現、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3)會寫簡短的問題調查報告。(4)能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調查任務。3、情感目標(1)調動調查校園周邊環境問題的主題活動主動性和積極性。(2)敢于同校園周邊的居民圍繞環境問題進行交流,增強自信心。(3)培養愿為改善校園周邊環境做點實事的思想。二.活動準備1、分組落實:根據學生意愿,教師把整個活動分為四個小組:問卷調查組、個案訪問組、實驗觀測組、實地考察組,由學生自己推薦出小組長。2、制訂計劃:各組長負責,小組討論共同制訂活動計劃、問卷調查提綱、實驗用表、調查記錄表、活動調查表等。3、思想教育: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注意安全,調查訪問時注意文明禮貌,講究方式方法、盡量獲取真實的第一手資料。4、注意事項:衣著寬松方便,最好是運動服和運動鞋;交通工具以自行車為主,要求性能良好;帶上學校開具的介紹信,便于開展調查。三、活動過程第一階段:了解背景,約1-2周時間。1、收集資料:由每位學生從報刊雜志、電視新聞上收集全國各地有關垃圾現狀的資料,教師提供有關網址,指導學生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及目前人們對垃圾問題的解決措施。2、走訪調查:由學生活動小組走訪附近村莊,個案訪談或問卷調查了解垃圾場周圍人們對垃圾場的感受和認識。3、讓學生到校外自由隨意地觀察校園周邊環境現象并制作情境錄像。第二階段:學習調查與記錄方法,制訂調查方案。1、具體目標:(1)知道幾種常見的調查與記錄方法(2)制訂一份簡短的調查方案2、課時:1課時 3、場地:教室4、活動的具體過程第一步:學習調查與記錄方法調查方法:(1)觀察法:眼看、耳聽、鼻聞、手觸。(2)訪問:提問、對象、時間、地點、技巧。(3)統計:主題、項目、內容、數量。記錄方法:(1)筆記本記錄(2)表格記錄(3)攝影第二步:學習調查方案的基本要素(1)時間 (2)地點 (3)調查的主要問題 (4)人員分工 (5)調查的步驟 (6)調查的方法 (7)記錄的方法 (8)調查工具準備第三步:小組合作制訂調查方案第三階段:實地考察1、利用假日,組織學生活動小組實地考察校園周圍村莊,了解垃圾問題的主要現象,向居民了解對每天的垃圾處理情況,知道產生的主要原因和對居民的影響。2、向過往行人詢問經過垃圾場的感覺,并測量能聞到垃圾場氣味的最遠距離。3、用鯽魚、蚱螞等小動物做簡單的實驗來驗證垃圾對周邊大氣、水體和土壤的污染程度并分析原因。第四階段:展示、交流活動成果討論交流,用2課時時間,1課時小組討論匯總,1課時班級交流。1、由各小組長負責將問卷調查的情況統計匯總、垃圾場周圍村民對垃圾的反映集中整理出幾點、實地觀察情況及實驗結果,經過分析寫成實驗報告,在每一組討論小結的基礎上派代表在班上發言交流,談這種“垃圾處理方法的利與弊”,談“如何科學地處理垃圾”。2、在討論交流后組織學生開展環保科普小論文的撰寫,增強環境意識和社會參與意識,進一步拓展環境教育科技活動的內涵,深化環境教育科普活動的主題。3、以班委會的名義寫一份倡議書,號召全社會都來保護、優化我們的生活環境。4、保護新前標語設計大賽。每個同學都設計一條關于保護新前,保護環境的標語。如:新前是我家,保護靠大家。然后大家把標語都張貼在黑板上。最后由老師們評出“最佳環保標語”,在校園內張貼。并頒發獎品。第五階段:活動評價—寫《收獲與反思》1、具體目標:每位同學寫一份《垃圾問題調查活動收獲與反思》。2、課時:1課時3、場地:教室4、具體過程第一步:指導學生撰寫《收獲與反思》(1)活動的基本情況:時間、地點、主題、指導教師、調員及分工。(2)主要收獲:獲得的新知識,如對垃圾問題的認識、了解。如調查和記錄的方法;發展的能力,如會寫調查報告;增加了哪些方面的情感:如環保意識、自信心、敢于同陌生人交流。(3)反思:自己在調查活動中表現最滿意、最成功的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么出色的表現?自己在調查活動中還有哪些做得不理想?今后怎么改進?第二步:學生寫《收獲與反思》第三步:交流《收獲與反思》第四步:教師點評《收獲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