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修飾》說課稿
一、 說教材《文字修飾》是信息技術教材第33課的內容,教學對象是小學四年級學生。它是教材關于word2000文字處理知識鋪墊的延伸,并且貫穿著以后整個的word知識教學,是學生能夠順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基礎之一,也是形成學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綜合運用”這一合理知識鏈的必要環節。教材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改變字體,如何添加藝術字,使得文章更加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重點是掌握文字修飾的基本方法和插入藝術字。因此,可以利用文字修飾教學對學生進行相應的美育教育。單就內容,雖然學生只是掌握word的輸入文章和段落排版的一些基本操作,但文字的修飾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感興趣的東西,因此課堂上可以以嘗試性練習為本,重難點知識讓學生通過教師、書本的幫助或通過學習交流大家一起討論解決。二、 教學目標:1、 認知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進一步熟悉word2000的操作,掌握文字修飾的基本方法和插入藝術字的方法。2、 能力目標:通過練習操練,使學生能熟練的使用文字修飾的基本方法對文章的字體、字號、顏色進行修飾,并能對藝術字進行簡單調整。3、 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學習中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欲,在不斷摸索中陶冶情操,并在學習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三、 教學重點: 文字修飾的基本方法、藝術字的插入方法及調整方法。四、 教學難點:在文字修飾時應先選中修飾對象。并要在計算機操作中養成習慣,對對象操作時,要先選中所要操作的對象。五、 教法闡述:本課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有:“任務驅動法”、“創設情境法”等。信息技術教學大綱明確提出:知識技能的傳授應以典型“任務”為主。因此本課采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主體教學模式,通過學生已經受過的美術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整合),給學生創設一個學習的情境,并設置一個個任務,讓學生展開研究式、探索式學習,再通過學生交流,教師引領的方式,針對學生制作情況的反饋,簡單任務直接演示;復雜問題分步解決,逐步揭示學習內容,從而獲得真正的知識和能力,在教學方法中滲透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使課堂教學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達到課堂教學素質化。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努力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樂學”; “能學”;和“會學”。只有做到這樣,學生的主體性才得以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才得以實現。六、 學法指導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思考討論――合作操練”。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故此本課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讓學生帶著一個個任務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七、 教學環境學生人手一臺安裝有word2000的計算機。八、 教學過程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一) 創設情景,激情導入(二) 步步為營,導學達標(三) 歸納總結,完成建構(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首先展示一份學生手抄報作業,(一份沒有修飾),請學生當評委來評一評這張手抄報怎么樣?學生通過已有生活經驗肯定會發表自己的評價,認識到未修飾的手抄報由于缺乏修飾而顯得單調,不“美”。最后教師抓住時機提出任務: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給單調的手抄報打扮一下,使它變 “美”。這是板書:文字修飾。此環節設計目的是創設美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巧妙設計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缺憾,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接受任務,從而樂學。同時復習已經掌握的操作技巧,為后面的教學打下鋪墊。(二)步步為營,導學達標本環節分三個層次展開:第一層次:對文字進行修飾:改變文字的字型、字體、字號和顏色,以及文字的簡單修飾等。課前把沒有經過修飾的文件上傳到校園網中,讓學生先從校園網中把它找到下載下來,再打開,然后先請學生和周圍的同學討論一下,再自己嘗試著簡單修飾一下文章。這里給學生5-8分鐘的時間。老師這個時候可以巡視指導學生,給一些學生一點啟示和提醒,在巡視時發現其中好的學生,再接下來就請這些學生來介紹一下,自己是如何設置的。這時老師主要是補充說明學生的介紹。之后可以指名一個到兩個學生來根據前面同學說的方法,你來做一做,在這里老師應該給學生指出關于本課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就是在文字修飾時應先選中修飾對象。學生在學會了基本操作后,再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一些修飾。老師仍然進行巡視。之后再展示幾個做的好的作品,進行一些表揚和獎勵。這里給學生3-5分鐘的時間。第二層次:插入藝術字并對插入的藝術字進行編輯。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基本掌握了文字修飾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個新的任務: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手抄報打扮得挺漂亮的。不過阿,我還有一個要求的。在我們的word里還有一種修飾文字的方法,看過書的同學已經知道了。是“藝術字”。藝術字一般是用于對文章標題的修飾的。“藝術字”怎樣插入呢?給學生提出問題后,緊接著教師就可以向學生簡介插入藝術字以及藝術字的簡單編輯方法。講解完成后,可讓學生自由操作,這里給學生8-10分鐘的時間。此時教師巡視學生進行,并鼓勵學生遇到問題相互討論、協作解決。教師也走到學生中間,處理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學生基本完成后,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評價。第三層次:讓學生自由發揮創作,給學生一篇文章進行修飾。學生通過學習對文字的字型、字體、字號、顏色等的修飾,以及學習了藝術字的插入和簡單的編輯后,對文字修飾這一部分的知識已經基本掌握了,此時可以再給學生布置一個難度更高的任務。請他們把自己學到的一切計算機知識融合進來,對“江雪”這首詩進行編輯、修飾等。這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創作,給予10-15分鐘時間。學生自我創作,教師巡回指導。為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采用分層教學:操作技能比較熟練者為A等,操作基礎薄弱者為B等,A等學生可讓其充分自主學習,B等學生教師可適當進行個別指導。最后進行展示和評價,對創作的好的學生進行獎勵,評為“小小電腦文字設計師”,并發獎。這一環節是課堂重點部分,因此,(1)我采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任務是課堂的“導火索”,教師通過拋出一個個任務,激發學生的動手欲望,從而促使學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學習和團體協作、自我創新,達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2)分層教學的運用,使全體學生得到發展,提高自身操作水平。(即分層教學的策略和效果)(三)歸納總結,完成建構1. 學生交流學習心得。2. 教師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歸納總結。為了檢驗和促進每個學生達到預期的目標,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是必須。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九、 設計理念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注重體現以下幾個:1. 學科整合的問題。本課整合了美術、信息技術兩大學科,同時主意了信息技術教育知識的內部整合。2. 講練結合。單就內容而言,對已掌握了一定畫圖操作技能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難,而且也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東西,因此在課堂上只需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重難點知識精講。3.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并且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自我創新等),獲取信息,掌握操作。4. 情景與任務驅動的融合。在每一個任務拋出的時候,都創設了許多適當的情景,以此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在情景中積極主動地接受任務。5. 分層教學的實施。照顧到學生個體差異性,使得每一位學生在教學活動都獲得個體的發展。(不同對象分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