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演講稿6年級學生(精選3篇)
愛國演講稿6年級學生 篇1
親愛的同學們,敬愛的老師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六(1)班的呂天辰,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是:“祖國在我心中。”
每一次唱響莊嚴的國歌;每一次看到徐徐升起的火箭;每一次聽到中國“藍盔”嘹亮口號;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會泛起自豪之情,那是因為祖國在我心中,也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祖國令我們無比自豪:連綿不絕的長城是祖國結實的臂膀;雄偉的珠穆朗瑪峰讓無數人向往;戰國時期的李冰建造了都江堰,使四川盆地成了天府之國;栩栩如生的兵馬俑,令世界都為之一震;中國加入了WTO后,這位東方巨人從經濟落后的位置奔向了進出口的第一名;“神八”和“天宮”的“天宮一吻”對那些瞧不起我們的外國人敲響了警鐘。
導彈之父錢學森是我國杰出的科學家,他早年在美國留學時就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又被麻省理工大學聘為終生教授,被外國人稱為“一人能抵五個師”。1950年他準備回國,這個看似平凡的動作確有著不平凡的背景,因為他不僅要舍棄一流的設備和無憂無慮的生活,還要突破美國的各種阻撓才能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有一些西方記者質疑他在無設備、無人才的中國搞火箭、導彈能行嗎?他氣憤地說:“外國人能干的,中國人為什么不能做的?”。錢學森毅然突破了種.種困難,在祖國大地上制造中國人自己的火箭、導彈。錢學森在不懈的努力中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中國的火箭、導彈都成功升天了。不僅是錢學森,還有收復中國臺灣的鄭成功和那些辛苦勞動的工人,浴血搏殺的士兵,誰能說他們不是愛國人士中的一員呢?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則國家屹立于世界!”。我們是龍的傳人,天之驕子,是祖國的驕傲。人民將期望寄于我們,時代賦予我們振興的責任。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點燃自己的愛國之心,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讀書和奮斗吧!
愛國演講稿6年級學生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齊聚這里,舉行日月中心學校組織的讀書演講活動,我感到非常高興。有位名人曾說:“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關系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讀書可以涵養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讀書可以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書籍;一個民族的振興,同樣離不開書籍。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撥開歷史塵風的記憶,我們看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屈原在愛國之路上的苦苦追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林則徐在愛國之路上的凌云壯志;滄海桑田,歷史巨變,愛國精神卻代代相傳,是什么造就了他們鋼鐵般的意志,讓后世的人們為之景仰?答案是:讀書。飽讀詩書,通曉了前賢留給他們的智慧,開闊了他們需要展望的視野,給予了他們精神上的力量!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在書本的記載中不斷增加、累積和升華的。在此,我提出三點倡議。一要樂讀書,培養生活志趣。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定出人生的方向。二要勤讀書,形成生活習慣。唯有經常讀書,與書相伴,才能積累知識,豐富閱歷,提高素質。三要會讀書,
掌握學習方法。會讀書,讀好書,讀名家名篇,學會獨立思考,敢于實踐,懂得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讀書對于全面提高我們的素質,加強我們的思想道德建設,提高工作質量,培養我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讀書激勵我們成長,讀書成就事業,讀書改變人生。點燃一盞閱讀的心燈,擁有一輪人生的紅太陽。同事們,請以審視的目光閱讀書籍,請與書為友,以書為鑒,讓一縷書香伴你我同行!
讓我們讀書吧!讓我們暢飲這“源頭活水”,攀登這人類進步得階梯,成為知識得富翁,精神得巨人。我的演講完了,謝謝!
愛國演講稿6年級學生 篇3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來了,一手拿著橄欖枝,一手拿著保衛橄欖枝的槍,不要讓橄欖從我手中話滑落,請注意不要讓橄欖枝從我手中話滑落。”這是已故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的一句名言。
和平,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任何阻礙和平發展的人或組織都將被正義的力量所消滅。正如阿拉法特所說,當受到外界壓迫的時候,他將會拿起手中的槍去捍衛這即將滑落的橄欖枝。
可以說,阿拉法特是偉大的,其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為了和平而奮斗終身。同樣,我國的那些為了祖國的和平而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們也是偉大的!
69年前,也就是1935年12月9日,愛國學子為祖國的未來,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聯合起來向當局請愿,希望用當局者的槍來保護祖國的橄欖枝。可惜,當權者為了一已的私利,將黑洞洞的槍口對準了無辜的學生......
從那以后的六十九年中,我華夏大地經歷了日本鐵蹄的蹂躪,內戰的洗禮,也經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興奮,十年動亂的催殘以及改革開放的喜悅......
此時,我站在這里是為了紀念12.9,今天,我們大家坐在這里也是為了紀念12.9。這使我不由得想起,魯迅先生為了紀念左聯五烈士而寫的《為了忘卻的紀念》,而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為了那“忘卻的紀念”。我們的紀念日很有限,從“五四”到“五卅”,從“12.9”到“12.16”。可是我們只有在紀念日上,才會想起那些為了革命,為了新中國的建立而犧牲的人們;只有在紀念日上,一些有良知的人才來體味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也只有在這紀念日上,我們才會總結歷史,贊揚今天的美好,展望自己的未來,要為祖國做貢獻等等。可當紀念日過后,我們還會有多少人去思考,還會有多少人去回憶呢?
紀念碑是用來幫助我們記憶歷史,緬懷先烈的地方,可諷刺的是我們不僅是歷史,恐怕連紀念碑都快要忘干凈了吧?
遺忘是可悲的,而遺忘自己國家的歷史既是可悲而更是可恥的。
到有紀念碑的地方去走走吧,你定會看見,紀念碑孤零零的佇立在那里,它的處境十分尷尬,原來安靜的小鎮變成了繁華的都市,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替代了一間間低矮的平房,而紀念碑的面前卻依然是那么的冷清。有誰會在紀念碑的前沉思過那些付出了汗,血乃至生命的戰士們,有誰會在紀念碑前沉思過那些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革命志士,又有誰會在紀念碑前真誠的告慰他們的在天英靈呢?
逝這如斯夫,六十九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但我們對先烈的敬仰應該淹沒在這繁忙的都市生活當中嗎?我們對先烈的思念應該隨著時間的變遷而淡漠嗎?我們的愛國情思應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深深的埋藏在心底嗎?
答案是否定的,我要用盡全身的氣力吶喊“不!”。
今天,我在這里不是為了向大家傳揚愛國主義,也不是為了對大家進行什么說服教育,更不是為了標榜自己是多么的有良知。而是為了那些為新中國建立而鞠躬盡瘁的革命家,是為了那些孤獨的向我們證明歷史的紀念碑,更是為了那些曾在我們的記憶中“被忘卻了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