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辯論的悖論與辯論的哲學
1、我們現在的辯論是所謂虛假的辯論,他本身不會在比賽過程中產生新的知識;
2、辯論賽本身的成功在于辯論者和聽眾的信息不對稱;
3、辯論的前提要有一個共同接受的基本論點,也要有大家共同接受的基本事實;
4、辯論是一個遵守基本邏輯規律的推理過程,比賽的勝利就在于從基本事實和基本論點中成功論證出本方觀點的合理性。
基于以上理論觀點,得到的辯論方法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首先,態度需明確。辯論者在辯論之前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態度,所謂“思路”。也就是說辯論者要對自己觀點的感情色彩作出明確的判斷。
這種前提問題的產生源于辯論的矛盾律,因為雙方觀點的矛盾特性,所以總有一方的觀點比較接近大家普遍接受的觀點,一種觀點往往和接受的比較遠。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看作是出題者的問題。但是現在中國正處在一個價值觀點和道德倫理的重建時期,有很多辯論中出現一種我們可以接受但和傳統道德觀點不符的現象。怎樣處理這種價值的問題,就是所謂的“態度” 問題。
我們還是舉個例子來說吧,比如我們校賽決賽的題目:道義還是利益更能影響人際關系。其實我們的傳統觀點是人性本善的,我們理應認為道德更能影響。但是現實的情況下,我們對自己原有的觀點并不自信。
對于這個題目,其實作為反方選手,應該樹立這樣一個前提態度,一方面要迎合傳統觀點,另一方面又要堅持自己的觀點。所以應該樹立一種特殊的態度:人際關系應該是主要由道義調整,我們也希望由道義來調整,但是事實上它確實是受到利益影響更大,事實就是這樣,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真正的哲學家是要用自己的觀點改變大眾,而不是盲目迎合。”——基辛格。
基于這種態度,反方就有了一種道德上的高度。對于決賽正方的問題“不道義的行為會不會讓你停止與某人的交往?”其實沒什么好回避的,“那要看他能給我帶來的利益怎么樣了。如果那個人是正方選手,我肯定會停止,但是如果是布什或是蓋茨那就肯定不會停止,因為利益實在太大了,在利益面前,道義總是沒什么力量的。”“我也希望自己是錯的,但世界就是這樣,我沒有辦法。”
雙方通過這種態度的判斷,讓自己總是站在道德的高處,這樣才能夠為自己的比賽帶來勝利的可能。
判斷自己的觀點是“實然”還是“應然”,是辯論方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