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在市農村公路建設工作會上的發言講話
(四)因勢利導,發揮優勢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瀘縣有20余萬建筑大軍,他們中的領軍人物懂技術、實力強。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人和”優勢,充分調動了“建軍”為家鄉經濟發展作貢獻的積極性。全縣有70%以上的項目由“瀘縣建軍”回鄉回村建設,不但工程質量好,且造價每公里降低2~5萬元,有力地推進了通村水泥路建設的進程。如:福集鎮小馬灘村的劉宇是一位外出湖北搞工程的建設老板,為家鄉建設,耗費2萬元余元將機械設備從湖北工地運回,主動承建該村水泥路,并個人出資將水泥路由3.5米加寬至5米;在施工中,對非專業技術工作,支付工資讓本村村民自己干,增加村民收入。得勝鎮白象村根據本村外出工程技術人員多的實際情況,號召他們回村參加公路建設,通過村民“一事一議”成立了籌資組、財務組、材料組、技術組、質量監督組,租設備自行進行施工建設,讓村民自己修自己的路;施工過程中村民代表每天到場監督、村干部輪流上路檢查、回鄉的工程技術人員嚴把工程質量關;既保證質量,又節約開支,讓群眾放心。小馬灘村、白象村的既能保證工程質量,又能降低工程造價的農村公路建設新模式成為瀘縣農村公路建設的一大亮點。
(五)廣辟財源,籌集資金
資金缺乏是村村通水泥路建設最主要的制約因素。瀘縣要完成251個村的620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設任務,2.5億元的巨額投入,僅靠上級補助、財政補貼,遠遠不能滿足工程的需要。我們以全新的觀念,積極探索公路建設的靈活籌資機制。一是積極向上“拱”資金。交通等部門加大向上爭取的力度,積極向省上匯報,爭取上級加大對我縣村村通水泥路建設的支持力度,保證我縣補助資金按時足額到位。二是用活用好“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制度是農村稅費改革后尊重民情民意、加強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一種好形式。各村執行好“一事一議”制度,把政策和道理向老百姓講清楚、講透徹,贏得廣大農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按照“一事一議”組織農民自愿義務投工、捐款、捐物。三是引導社會“捐”資金。民力是金,民力無限,充分發揮好民間資本的作用。鎮、村干部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動員成功人士、企業大戶、有識之士、在外工作和經商人員為家鄉修路慷慨解囊,奉獻愛心。全縣每年收到農村公路建設捐資達1000萬元以上,有的村就達100多萬元,有的鎮多達300多萬元,解決了50%的資金缺口,有力的推動了村村通水泥路建設。四是深挖潛力,各級向內“摳”資金。縣委、縣政府把交通建設作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政府工程來抓,千方百計加大對交通建設投入,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步伐,縣財政在十分吃緊的狀態仍擠出資金用于公路建設養護。對列入省上建設規劃,修建到村辦公室的通村水泥路,縣政府“以獎代補”補助建設資金4萬元/公里,總計補助2400萬元;鎮政府“以獎代補”補助建設資金不少于4萬元/公里,多數鎮實際“以獎代補”補助資金達到5~8萬元/公里。
(六)嚴格管理,確保質量
質量是工程的生命。由于我縣農村公路建設任務重、戰線長、時間緊,我們把質量管理作為首要任務和頭等大事來抓,從嚴要求,從嚴把關,確保農村公路建設始終處于良好的受控狀態。在農村公路建設上,我縣認真落實“四權”模式,嚴格執行“八步工作法”,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堅持村民自治原則。落實質量責任制度,健全質量監管體系。建立健全四級質量監控體系,堅持“施工單位自檢,監理單位復檢,交通部門抽檢,群眾現場監督”的原則,做到分級管理,層層負責。特別是交通部門質量監督人員,必須身臨一線、現場檢查、跟蹤督查,嚴格把握質量標準。從嚴查處質量問題,在質量檢查中發現的質量問題,要及時下達整改通知書,責令施工單位立即進行整改,該返工的堅決返工;對返工造成損失的,由責任單位承擔;對屢整屢犯的施工單位,堅決清除出瀘縣交通建設市場。要力爭將每一條農村公路建成“長壽工程”、“精品工程”,建成經得起群眾和歷史檢驗的“放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