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勤儉的發言稿(精選3篇)
關于勤儉的發言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教師、同學們:
早上好!10月31日是世界勤儉日。結合這個主題,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攜手共創節約型校園。
“節約”這個話題從古至今從未間斷過。春秋戰國時期,墨子曾說:“節約則昌,淫佚則亡”。可見“節約”與一個國家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為什么建設節約型社會有如此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呢?大家都知道,我國土地遼闊,物產資源豐富,但是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僅排在世界第53位。為了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進程提供可靠的資源保證,建設節約型社會勢在必行!正所謂“強本而節用,則天下不能貧”。這不僅是黨和國家、政府的大事,也是全體公民應盡的義務,是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應高度重視的大事。
或許我們中學生對于資源危機還僅僅停留在概念的認識上,但是,我們都知道,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許多資源又是難以再生的。資源的使用與保護,小至個人生活,大到整個社會的發展,甚至國家的安全和獨立自主,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國家從長遠的利益出發,提倡建立節約型社會,這需要每一個公民的積極參與,作為時代青年的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這種歷史性的潮流,如何積極參與建設節約型社會、節約型校園并做出應盡的責任呢?
我們應該注意到校園內仍存在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如有的同學浪費水電、糧食,破壞公物等。他們有意或無意地加入了浪費的行列。不少的同學們對浪費資源的現象深惡痛絕,卻又看到個人力量的微薄,放棄了努力和自己應盡的責任。也許我們對于校園里浪費的現象習以為常。但你知道嗎?夏季里,若一臺1.5匹的空調每天開10小時,室內外溫差每降低一度,每天便可節約用電0.5千瓦。你知道嗎?用完電腦不關電源,每小時會有近4.8瓦的電被白白消耗掉。大家也可以想一想,我們全校3000多名師生,每人每天倒掉一口飯,多浪費一盆水,多浪費一度電,合起來該是怎樣的一個數字,這樣的數字日積月累,又是多么可怕的浪費啊!
雖然,現在我們的生活好轉了,經濟寬裕了,但這并不等于我們就有了浪費的權利。我們提倡勤儉節約,建設節約型社會,不僅僅是為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為了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為后代,為將來盡我們應盡的責任。
其實,校園就是一個小社會,我們現在或許還沒有移風易俗,扭轉社會風氣的能力,但我們可以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讓節約成為校園的時尚,讓節約成為每個人的共識。
為此,我向全體同學提出倡議:
1、愛護公物,愛護教室里的桌椅、電腦、實驗儀器,學生宿舍的床鋪等,因為愛護公物也是一種節約。
2、節約水電,注意關緊水龍頭,人離開教室隨手關掉電風扇,電燈等電器。同學們在教室自習時注意合理用電,不要出現教室只有幾個而電燈、風扇全開的情況。
3、節約糧食,按照食用量打取飯菜,減少浪費。
4、生活上提倡勤儉節約,不養成攀比風氣,珍惜每一分零用錢。
5、節約使用學習用品如紙張,筆等。
6、回收可利用的資源如金屬、廢紙、玻璃、飲料瓶等。
這些僅是我們節約行動的一小部分,只是一些細節,只是一些小事,只是舉手之勞,就能為“建設節約型校園”出一份力,何樂而不為呢?是的,我們的確應該像清代朱柏廬在《朱子治家格言》中說的那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并縷,恒念物力維艱。”把節約當作一種美德,把節約看成一種品質,把節約當作一種習慣,把節約當成一種責任!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帳由奢,勤儉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民族的未來中國希望要靠我們去實現。
老師們,同學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資源節約,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讓我們攜起手來,攜手共創節約型校園,人人都獻出一份力!
關于勤儉的發言稿 篇2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五年級三班的黃彥,今天,我競選的目標就是最美勤儉少年的`崗位。
我覺得,最美勤儉少年可不能浪得虛名,不然就不叫最美勤儉少年。我的優勢是:
第一點,我厲行節約,不多買貴重物品;出門記得關掉電源、關掉煤氣、關掉水龍頭;在用不著一樣東西的時候,一定放在應在的地方,不會隨便就讓它放在哪里。
第二點,我反對浪費,從不鋪張浪費,錢節約著用,從不一次性花光,吃飯一定要吃完,許多東西省著用。
第三點,我知錯就改,當我犯了一件錯事,我會記住錯誤的原因和錯的事,以防再犯同樣的錯誤。
第四點,我低碳生活,在生活和學習中,一般是在十萬火急或特殊情況的時候才趕汽車。平時就是:走路或趕公交車或坐電瓶車。
等我當上最美勤儉少年后,我會讓同學們不亂丟垃圾,愛護公共衛生、反對浪費、厲行節約、低碳生活。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多多投我一票,謝謝。
關于勤儉的發言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唐詩,告誡我們要勤勞儉樸,厲行節約,要我們從就小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和品格。“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節儉,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今天的社會里,更顯得意義深長。
觀察我們的周圍,浪費現象就在身邊,關不緊的水龍頭、白天亮著的電燈、整個整個被扔掉的饅頭、地上到處灑落的`糧食和米飯。溫總理曾經說過,在中國,一件小事如果加上13億人口就是大事,如果每人浪費一點資源,加起來就非同尋常,如果每人節約一點資源,加起來就是一筆巨大財富。所以說,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智慧,節約更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和風氣。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節約要從小處著手,從一粒米、一滴水做起;然而,節約終究并不只是小事,現在的社會有時候變得很陌生,節約反而成了小氣被人笑話,節儉被當成貧窮的表現。我們需要在全社會改變那種所謂的虛榮消費心理和浪費觀念,需要重新認識老祖宗留下的千年傳統和良好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