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發言稿十篇
傳統文化發言稿 篇1
在我國眾多的戲劇中,越劇是最有江南傳統特色的劇種,深受大家的喜歡。這不,我們老家的宗祠里就開始大張旗鼓地唱起來了,那咿咿呀呀的聲音都傳出二三十里外了呢!我只在電視上看過一些戲曲,但卻從沒有真正地和那些演員們面對面,很快我就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進了宗祠。
一跨進門,我就被震撼到了!不大的宗祠里塞滿了人,黑壓壓的一片,讓我體會到了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含義。不論男女老少,都坐在長板凳上專心致志地聽著;有的正在給小孩子講述故事情節有的沒座位,只能踮起腳尖拼命地往上擠;有的靠著柱子,閉起眼睛細耳聆聽……
大門的右側是服裝間和道具室,一些演員在化妝,她們一身行頭,頭上頂著珠飾,腳下踩著高盆底鞋,鳳冠霞帔,好氣派!上了樓,就是演員們的休息室,這些演員們每天不辭勞苦,給人們帶來精彩的表演,令人敬佩,我找了一個立足之地,觀看演出,雖然不大聽得懂,但還是覺得很開心,畢竟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別看他們在臺上這么光鮮亮麗,還不知道經過了多少次排練呢!
戲曲中的情節一會兒輕松幽默,一會兒煽人淚下,一會兒發人深思,這不僅供人們打發時間,在這一板一眼中還能感受到我國的傳統文化。越劇雖然沒有京劇——國粹那么有名,但是也很有特點,我非常喜歡它。
傳統文化發言稿 篇2
什么是文化?《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文就是我們的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征符號,就是我們的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就是我們的人文修養、美、善、德行。“化”則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所以,文化就是指人們在生活中通過不斷改變來實現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世紀之交,中國正走向一個全新的領域。在極大地提升了經濟實力的同時,我們驚奇地發現,中國文化正走向混亂。由于信息技術的普及,高科技產品的推出,知識的更新,各種文化正急速地碰撞、交融。中國傳統文化也正在接受新時代的全面考驗。
現代的中國,需要什么樣的文化呢?
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深刻的道德倫理,都是我們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于世界地位。黑格爾說:“傳統并不僅僅是一個管家婆,只是把她所接收過來的重視地保存著,然后毫不改變地保持著并傳給后代。”傳統文化并不是死板的,無用的文化,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無時不刻地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時尚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基礎。傳統文化在影響現實的同時,也在新的時代氛圍中發生蛻變。只有文化與現實生活相適應,這種文化才能存活,這就是時尚文化。
每個人對文化的追求是不同的。浪跡五岳、神游九垓的李白追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淡泊名利、歸隱田園的陶淵明追求“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多愁善感、忠貞愛國的李清照追求“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他們都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詩人淡泊名利、追逐理想、忠貞愛國的情懷依舊是現代人應該傳承發揚的寶貴精神品質。儒家文化依舊是我們的時尚文化。
在當今的時尚文化領域里,離不開傳媒設備。打開電視,一檔檔娛樂節目充斥著公眾的視覺。打開電視,滿眼都是歌唱選秀節目,讓我們覺得只要歌唱得好,就能出名。大多數人喜歡音樂是因為它的旋律,給人氣韻生動的線條美,讓人聽著舒服,所以各大電視臺推出歌唱類節目來吸引觀眾眼球。但當這類節目大面積泛濫的時候,人們會發現,音樂似乎沒有什么吸引力了,開始感到厭煩。這是為什么呢?每天生活在歌聲里難道不好嗎?其實,音樂最打動人的地方不是旋律,不是節奏,而是歌詞,是歌里面包含的理性精神。古人云:“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當歌手用情去演繹歌中的角色,當歌手把飽含深情的文字唱出時,這樣的音樂才是豐滿的,有的,才能真正深受人們的喜愛,經久不衰。就像我國的琴曲《高山流水》《瀟湘水云》,不是因為彈奏者的技藝有多么高超才流芳百世的,而是因為歌曲里面蘊含著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們的精神讓我們倍受鼓舞。
傳統文化的現代時尚化,是我們必定要經歷的陣痛。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中華文化才能得以新生!、
傳統文化發言稿 篇3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中國也是一個具有數億人的國家,它經過了五千年的時間長河的積累沉淀,已經是一個非常之多了。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春節、元宵節、重陽節、清明節等。而其中春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因為它可以讓我和家人團聚,它也是擁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近年來,電視上逐漸出現了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等,它們都是傳統的文化節日。
我對它們舉辦的傳統文化表示由衷地贊嘆,我看了幾場漢字聽寫大會,覺得電視臺舉辦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語言的國家,有很多地方的地方有自己的小方言,而且各自都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天地里,未必就認識普通話的重要性。在這個節目中,選手們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他們的實力也都各不相當,看似幾個普通漢字聽寫,其實在這些漢字里蘊含著大量的含義。
而現在因為科技的發達,許多的人都不用筆來書寫,而是用手機或者是電腦直接地就完成了想要寫的內容,而正是因為這樣,許多的人都已經變成提筆忘字了,明明自己會這個字,可是,當你書寫時就是不知道它該怎么寫了。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就更應該好好地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多看一下像漢字大會這樣的傳統文化節目,在我們看得過程中,我們也要拿好紙筆,跟著電視上念得一起寫,看看我們自己究竟能寫對多少,對漢字地掌握能有多深。
我們應該做到多多地了解我們本民族的文化。我們更應該多多地提倡這種有意義的節目。依我對漢字聽寫大會的看法,我覺得他們做的這個節目是非常地有教育意義的,我支持這個節目,而且在今后我也會更加努力地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漢字。我也希望有更多地人能夠去發揚,去弘揚我們的漢字文化。
有人說,現在的技術那么地發達,以后更加會有好的新產品,我們何必還要自己書寫呢現在電子郵件那么地發達,我們何必要自討苦吃呢,他覺得電視舉辦這個漢字聽寫大會沒有什么必要。而我呢,卻是否定他這個觀點,首先呢,我們是中國人,我們就要繼承我們的優良傳統文化,而漢字呢,對我們也是有極大的好處,一個人好的修養品質,全取決于他的個人修養,漢字聽寫大會不僅帶給了我們知識還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涵養。
我希望漢字聽寫大會一直能夠保持著,在今后,我祝愿它能夠越做越好!
傳統文化發言稿 篇4
現在,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在民間流逝,而今天我要說的,就是這其中的一種——捏泥人。現在估計有些人都不知道捏泥人是什么,捏泥人其實就是捏橡皮泥啊!能把泥人捏得惟妙惟肖生動逼真栩栩如生的,也只有民間藝術家了吧。
那一次,我見到了一位捏泥人的民間藝術家,他是一位老爺爺,捏泥人的東西也很簡單:一大盒橡皮泥,一些刻刀類的工具。由于現在捏泥人的人已經很少了,所以捏泥人的老爺爺面前圍攏了一群人。我湊上前去看,只見老爺爺面前的桌子上放著許多捏好的泥人,有手持金箍棒降妖除魔的孫悟空,有維護世界和平的奧特曼,還有呆頭呆腦的豬八戒……真是惟妙惟肖,現在,老爺爺正在捏一條小金魚,只見他取出一塊紅色的泥,東按按,西按按,不一會金魚的身體就被捏出來了,老爺爺又取出兩小塊黑色的泥,用手指一壓,兩顆黑眼睛就鑲上去了。最后,老爺爺給它按上了一條扇子狀的尾巴,頓時,一條活靈活現的金魚就躍然指間。老爺爺剛捏完,又有人邀請老爺爺捏一個豬八戒。老爺爺先捏了一個豬八戒的身子,又做了豬八戒的袈,九齒釘耙……我發現老爺爺的那雙手雖然布滿老繭,卻靈活自如,短短兩三分鐘的時間,一個鮮活的豬八戒就引起了周圍一片叫好聲。這就是一位捏泥人的民間藝術家。我希望像捏泥人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被我們保護住,不被時間沖淡。
傳統文化發言稿 篇5
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離不開文化的繁榮,而文化的繁榮必須回到歷史傳統中去尋找文化的根基和動力。現代化是人們利用現代科技、現代制度、現代法治等手段,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過程。在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等的建設上,現代化優勢盡顯,但人們的精神動力、道德慰藉和心靈歸屬,需要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解決。由此,使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協力共進,便是一個國家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這種突出優勢的一個集中表現,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與現代化建設協力共進,并逐步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協力共進,至少有這樣四重路徑:在觀物格物上,以道的宇宙觀與器物層面的現代化相互促進;在社會建設上,以安頓人心與制度現代化相得益彰;在國家治理上,以德治精神與法治現代化相輔相成;在對外交往上,以家國情懷與現代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相互支撐。
道與器的相互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一個“道”字和一個“器”字,對宇宙萬物的生發及其關系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現了中華文化卓越的思維魅力。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學范疇,是宇宙的總根源,或一切事物運動的總體規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宇宙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之為道文化,文化的使命在傳道、明道,人生的意義在悟道、行道。丟掉了道這一范疇,以及與其相關的陰陽、仁、和、天人合一等一套核心理念,就丟掉了中華文化的根和特色,我們就會在現代化建設中迷失自我。另一方面,與無形的道相對的是有形的器。在道與器的關系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是以道馭器、重道輕器,由此形成傳統文化特別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則等重大問題的特點,但也具有忽視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特別是到了近代,重道輕器的弊端突顯,西方進入工業文明時代,而我們還在農業文明上蹣跚。究其原因,問題不在于道,而在我們未能擺正道與器的關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統御器的一面,沒有充分重視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賴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確的做法應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滿競爭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道文化的優勢,駕馭器物之用,引導人類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與器協力,使傳統文化道的優勢和現代化器的優勢,形成互補互進的良性狀態,促進經濟建設、生態建設、科技創新等更好更快發展。
安頓人心與制度建設的相得益彰。安頓人心,予人以精神家園,這是文化的重要功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就是說,只有從世代相傳的文化所給予我們的特有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語言方式中,從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認同中,我們才能找到支撐精神、安頓己心的基本力量。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不僅需要建立和完善制度體系,提高制度執行能力,而且需要通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來有效整合社會意識,引領精神追求。從工具意義上說,精神家園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從價值理性上言,精神家園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歸所在。而追求修己安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優勢;該優勢的發揮,可以和現代制度建設相得益彰。西方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經驗說明,現代化解決不了精神歸屬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創造性轉化,把人心安頓好,就會與現代制度對國家的善治達到良性循環。
德治與法治的相輔相成。在國家治理上,法治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而德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所在。首先,德治優勢的形成是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性特點決定的。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人被看作是一個道德的存在,人和動物的不同在于“仁者愛人”,人有惻隱之心,有道德責任和道德能力。而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以這樣一種德性思維觀照世界,使世界富麗了德性的光輝,如“天地之大德曰生”“德配天地”“君子以厚德載物”等。其次,德治優勢的形成以中國歷史上的治國實踐為基礎。中國悠久的道德本位主義傳統,反映在政治上就是推崇德治。“為政以德,譬如北辰”。中國德治實踐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道德教化。道德教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項偉大創造。但德治、德教總是寄望于人的道德自覺,缺乏一種制度上的制衡和保障,從而導致治理的低效和失效。最后,德治優勢的發揮可以為現代法治建設注入德性的靈魂。傳統的德治精神和德教措施,通過革新可以在官德、公德、私德等的提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使法治具有德性靈魂,使現代人做到“有恥且格”“知行合一”。這才應該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建設的前進方向。
家國情懷與現代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相互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這主要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使家族成為中國人社會生活的基礎,也成為政治秩序的基礎,于是便形成一種移家為國、移孝為忠的家國同構治理模式。雖然在周代以后嚴格的宗法制度不復存在,但家國同構模式和文化卻延綿于漫長的傳統社會,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濃郁的家國情懷。這種家國情懷使得中國人用一種關聯性思維把家與國、個體與整體建立起唇齒相依的關系,構筑了中華文化中修齊治平、協和萬邦的命運共同體精神。從家到國,從國到天下,其中最可貴的就在于一種不斷超越的精神。正是這種超越精神,使得傳統的家國情懷具有了突破家國局限、升華為世界意識的精神紐帶;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具有了促進全人類共同發展的當代價值;還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的共識下,能夠為人類“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提供中國方案。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業已證明并將繼續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與現代化協力共進,日益煥發勃勃生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在不斷創新中為人類的現代化事業奉獻大愛與智慧。
傳統文化發言稿 篇6
就像歐洲的“文藝復興”是從恢復古羅馬的文化傳統開始一樣,欲實現復興中華民族的中國夢,也必須要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開始。因為一個中斷了歷史和傳統的民族,不可能僅僅依靠全面“移植”外來文化而再現屬于自己的輝煌。
而全面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則是認識、學習、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第一步。儒、釋、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三根柱子”,“兩層樓”上面一層的文化是由文人創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莊,唐詩、宋詞、元曲……其共同載體是漢字,是借漢字傳承的中華文化。一提傳統文化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樓下還有一層。這個底層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廣大、高遠、豐富、精彩,超出許多人的想象。這部分文化的載體是語言,即主要由口頭傳承的文化,其特點就是口口相傳,包括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手工技藝、民俗、節日等等。
在傳統社會,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子弟,沒有讀過書,不識字,他甚至沒有名字。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道勤儉持家,還知道孝順父母,知道精忠報國。為什么?他聽說書,他看戲,他過傳統節日。他就是從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建立了深層的道德感,有了一個“中國人”的自我認知。
五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留下了今天能讓我們驕傲的本錢;120xx年來對舊傳統的“反叛”讓我們得以暫時離開家園眺望山那邊的風景,有了比較和開闊的視野,也留下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的“新傳統”;30年的改革開放,既為復興傳統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也在現代化、城鎮化的進程中出現了把傳統視為陳舊、落后、“土”的東西迅速拋棄、抹掉的現象。只有把中華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內容充分認識,認真總結,才能找到我們自信與自豪的支點,拋棄自卑與自殘的思想與行為,在不斷的反思中前進,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
傳統文化發言稿 篇7
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是我國當前思想文化領域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性任務。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和思想力量,是我國當前乃至今后相當一段歷史時期在思想文化建設領域的一項戰略性任務。我們要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構,以便更好地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詮釋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唯有這樣,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當代中國社會,與現代文明建立起深度對話的關系,在傳承的過程中得到創新性的發展。
實現中國夢,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主題的融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的一個夢牽神繞的期盼。何謂復興?唯有自身文明曾經繁榮昌盛過的民族,才有資格提出復興的目標;唯有承受過艱難困苦而始終不曾放棄夢想的民族,才有力量提出復興的目標;唯有真正偉大的民族,才不會在苦難中沉淪,反而會從苦難中奮起。長達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實現偉大復興需要著力汲取和挖掘的重要思想資源寶庫。
實現中國夢,須歷史地、理性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無論主張全盤復原傳統文化的文化保守主義還是倡導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文化虛無主義,問題皆在于長期以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全面科學的研究和理性分析。事實證明,如果不能擺脫那種一切皆好或一切皆壞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不能及時調整對待傳統文化的心態,就不能建立起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系與機制。
今天,我們一邊要致力于研究、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保護好優秀傳統文化,一邊要詮釋好和傳播好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才能不僅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在人民大眾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也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相符合、與全人類優秀文化相匯通。
傳統文化發言稿 篇8
我的家鄉xx村,在大山深處。我在那里出生長大。20xx年,我被推選為村主任,后來又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當時的村情是:供電線路被盜,供水設施被毀,只有一條土路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基本走完,要發展談何容易。屋漏偏逢連夜雨。20xx年6月,一場大洪水,把村莊沖得更窮了。為了重建家園,我把黨員分配到各個村民組,成立黨小組、組委會,帶領村民開始生產自救、修房修路、安撫群眾。我深深體會到:一個村子一定要有幾根撐得起來的柱子。什么是柱子?黨員干部就是柱子。什么是根基?基層黨建就是根基。根基扎實了,柱子立直了,村子才有希望。
20xx年,村里組織義務修路,半夜三點了,大家還在工地上忙活,我看見村里85歲的老黨員也在場,我說:“你八十多歲了,干嗎還在這里,快回去,讓年輕人多干些。”老人說:“黨員是一面旗幟。這個場面我年輕的時候見過,現在又看到了,我哪舍得走啊!”抓黨建,讓大家看到了黨員的作用、榜樣的力量。
過去村里濫辦酒席,為了收份子錢,有的貧困戶甚至貸款辦酒。如何剎住這種惡性循環?我們充分發揮村民自治,制定村規民約。對不參加公共事業建設的,不交衛生管理費的,亂辦酒席鋪張浪費的,貸款不守信用的,房屋亂建不按規劃的,配合黨小組、組委會工作不積極的,不執行村支兩委重大決策的,不孝敬父母、不奉養老人的,不管教未成年子女的,一旦違反,就不再享受村集體發放的補貼。村規民約面前,黨員群眾人人平等。抓自治,讓大家感受到規矩的約束、群眾的力量。
黨員和群眾組織起來了,脫貧就有了基礎。我們建起了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會開車的到運輸公司,會蓋房的去建筑公司,種地能手到蔬菜基地,發揮每個人的特長,讓人人有活干、有錢賺。村民小王是貧困戶。聽說成立合作社,她頭一個報名。聽說合作社成立建筑隊,她又是頭一個報名。依靠合作社,她過上了穩定的生活。我們發展合作社,不僅僅是壯大集體經濟,更重要的是增加村民收入。一個好的村子,不是有多少富裕戶,關鍵是沒有貧困戶。通過抱團發展,村民收入從20xx年的不到x元,提升到20xx年的x多元,村集體經濟從不到x萬元,增加到20xx年的x萬元。20xx年,我們這個曾經的省級二類貧困村,徹底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實現了整村脫貧。
看著變化,我心里深知,如果沒有黨的政策,我再有能力、再努力,也不可能帶領全村脫貧致富。現在,全村實現了通村、通組柏油路全覆蓋,連戶路、庭院整治全覆蓋,網絡電視全覆蓋。日子好了,外出務工的很多人又都回來了。大家都說,在外邊干,不如在家里干。望著家鄉綠油油的土地,看著山坡上一片片的果園,我更加體會到了:只有老百姓好了,才是真的好!
傳統文化發言稿 篇9
我們越是臨近“兩個百年”,到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越加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夢深深地聯結在一起。
20xx年8月,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提出“四個講清楚”,闡述“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從而說明中國歷史、中國道路有其鮮明的獨特性。
20xx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議上說:“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從“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的表述可以看出,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面臨許多挑戰,對此不能視而不見。我們走自己的路,必須要有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立足點,有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先進文化相結合而形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以引導。
20xx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指出: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20xx年9月3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上,兩次提到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成果,他強調:“中華民族創造了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燦爛文明,也一定能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明天。”這些就是我們倡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應吸取其中的精神力量。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具有文明創造精神、窮本探源的辯證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人格養成的道德精神、博采眾長的會通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精神、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等。溫故才能知新,這些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實基礎。總之,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引領,又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這就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發言稿 篇10
我們已經進入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國家硬實力與國家軟實力協調發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一體推進的新時代。如何正確對待中華文明傳統的問題,成為當今文明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黨的xx大以來,對于如何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基礎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科學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科學指南。
中國共產黨的思想生命力和活力源泉,在于既始終不渝地堅持和捍衛馬克思列寧主義,又不斷地推動基于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長期歷史實踐證明,推動理論創新的動力源泉,既來源于人民實踐,也來源于中華傳統文化。
如今,中國的改革開放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統一與良性互動中構建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在這種良性互動中,決不能輕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獨特價值。
中國近代和當代中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部努力,匯聚到一點,就是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民族自信,抵御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誘惑和侵蝕,就必須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打上一層亮麗而堅固的底色。這個底色,就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歷史傳統的文化自信。
如今,要確立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必須喚起全民族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正如指出:“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