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禮儀的發言稿范文(精選3篇)
明禮儀的發言稿范文 篇1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我是初二年十一班的王彥琦,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校園文明禮儀。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有一種文化,貫穿了中華兒女的思想,她又似一種元素,融入了中華兒女的血液;更似一盞明燈,點亮了中華兒女個人人生修養的方向。她就是文明禮儀。我們先輩用他們的思想和智慧,為我們民族贏得“禮儀之邦”的美稱。
我們感受到了校園內每一天的優美,每一處的潔凈,每一活動細節里煥發出來的文明的光輝。許多的事實和現象讓我們始終堅信,我們的絕大多數同學是一個守規范、懂禮儀、講文明的人,這是值得我們驕傲和稱道的地方。看看,我們大部分學生衣著大方得體,隊列整齊規范,這不正體現了我們五中的良好校風嗎?
當然我們卻不能因此漠視和縱容在身邊發生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和現象。在我們的校園內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潔白的墻壁上留下串串不和諧的腳印;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學樓走廊上追逐打鬧;就餐時大聲講話;還有部分同學相互之間講臟話、粗話……
其實,做到講文明,講禮儀并不難。孟子道:愛人之,人恒愛之:敬人之,人恒敬之。在我們的生活中,文明禮貌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一聲“對不起”能夠化解緊張狀況;一個友善的微笑,就如一道春風,溫暖他人的心田;一次真誠的援助,能夠喚起世間的愛心。
文明首先體現在日常的語言和行為舉止上。校內遇見老師,來賓應微笑致意,主動問好;同學之間不說臟話,不挖苦打擊;課間不追逐打鬧,上下樓不互相推擠;在食堂就餐時能遵守紀律,自覺排隊……
文明更重要的還體現在學習習慣上。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聽講,勤于思考,積極參加討論,勇于發言;放學后認真完成每一科作業、書寫工整以及能反思失敗的原因……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當一個人養成了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他的人格魅力便會提升。縱觀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莫不如此!所以就讓我們將文明禮儀好習慣的種子埋下,并常去澆灌,作一個優秀的五中人,成就我們生命的精彩。
明禮儀的發言稿范文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來重視文明禮貌,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
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我們身為祖國的未來,就應該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在生活中,我也時刻提醒自己,做一個禮儀少年。平時,在每次星期五的下午放學后,我都會幫忙擦擦黑板,掃掃地。畢竟,教室事我們大家的,我也是其中的一名成員,那我就有責任去“保護”它,給它一個清潔的環境,好讓大家更好的學習。
每次見到老師,我都會尊敬地道一聲“老師好”。作為老師的小助手,我會盡心盡力地做好每一件老師交待的事情,讓自己成為一個稱職的小助手。每次在校門口碰見同學,我都會主動上前打招呼,或是相互相視一笑。面對同學提出的問題,我都會耐心地去講解,如果是自己解決不了的,就會先去問老師,然后再一字一句地講解給他聽,絕不會用一句“我也不會做”應付他。當然,我也會遇到難題,這時,我就會向我周圍的同學提出疑問,和她們一起討論,末了,就會感激地說一聲“謝謝”。平時,我也很注意語言文明,絕不會允許各種粗話、臟話從我的嘴里說出來,同時,我也會糾正同學們在談話時有意無意說說出的粗話、臟話,讓他們文明用語用語。在公公場合,我從不大聲喧嘩,不隨意扔垃圾,也會提醒家人和朋友注意公共禮儀。
周末我有時還會跟媽媽一起去做義工,去看望福利院的爺爺奶奶,去萬洋濕地公園撿垃圾,去參加萬人植樹活動。在街上看到殘疾人賣藝,我也會向他們獻愛心,捐獻我的零花錢,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我們共和國的第一位,周恩來。堪稱禮家之典范,儒雅之龍首。周像一個文明禮儀藝術家,在捍衛祖國榮譽和利益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國際聲譽。美國時代雜志對周是這樣說的:周恩來是一個具有超人魅力的領袖人才。顯而易見,周恩來的魅力有一大部分是來自于他對文明禮儀的獨特演繹。
文明禮儀是我們贏得世人尊敬的華美外衣,文明禮儀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康莊大道,所以我們要講文明語,做文明事,當文明人。我正在努力!
明禮儀的發言稿范文 篇3
尊敬的各位家長:
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見面。
作為禮儀老師,我主要就學生的禮儀學習情況和大家談一談。
首先,禮儀作為高一年級一門必修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做一名懂禮儀,知榮辱的現代文明人。
禮儀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在市場經濟大潮之下,社會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更加具體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學生不僅要學好文化知識,更要加強現代禮儀學習,明白做人的道理,這樣才能更好地展示個人的風采和魅力,更加和諧愉快地和他人相處。
禮儀教學總共時長為高一一學年,每周一課時,教學主要內容包括:形象禮儀、校園禮儀、家庭禮儀、社交禮儀、公共禮儀、職場禮儀和涉外禮儀。當前,很多學生欠缺禮儀觀念和習慣。一般來說,對于孩子的禮儀教育,不是家長沒有"說教"過,"孔融讓梨"之類的故事也都知道;但多是因為平時在家里或外出時,僅是口頭叮囑,孩子沒有很好地實踐,而造成缺乏行為訓練,也未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禮儀觀念和習慣。若是從深層原因來分析,我們更不能勿視下列問題:
1、獨生子女的通病:被長輩寵慣、溺愛的獨生子女,往往得到的愛太多、太容易,當他們做出不禮貌言行舉止時,不僅未能及時矯正,有的反被成人當作"樂子",而造成了"負面強化"作用。于是,日積月累,不良行為習慣漸漸成為痼疾、通病,難以改變。
2、應試教育的弊病:為了孩子的分數、升學,父母可以大發雷霆,老師也會言辭激烈,導致成人榜樣失范;為了上名校可以不擇手段,金錢開路,哪里還顧得上禮儀、規矩!
3、思想觀念的毛病:在網絡普及,信息多元化的開放社會,孩子不分善惡;盲目崇拜,扭曲錯誤認識卻比比皆是,并行進不良效仿。
4、行為習慣的心病:孩子若是從小未受到成人的尊重,便也不懂得尊重別人,就易導致人格上自卑或自暴自棄;這樣的"心病"是導致意志薄弱、情感淡漠、行為失控的根源。
禮儀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把禮儀運用于現實生活,為職校學生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服務。既然這樣,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就應該注意把所學知識用言行舉止表現出來,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為此,本學期在學校領導的全力支持下,舉行了第一屆校園文明禮儀操大賽,禮儀操比賽旨在將文明禮儀規范動作,落實到實處,強化學生的文明禮貌習慣同時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同學們在歷時兩個多月的訓練中,克服了訓練時間緊張,訓練場地缺乏,天氣環境惡劣等因素,積極訓練,配合老師圓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并在比賽中展示出了本班級的風采,獲得了較好的成績。
接下來我的教學工作內容主要為對學生的校園文明禮儀,家庭禮儀和社交禮儀的教育教學。教導學生將所學用于現實生活,注重思想教育。
古人云:“觀小節可以知大體。”一個人無論在何種場合、何種情況下,凡事必須行之有禮才能讓人尊重,使人敬服,從而為自己安身立命打下堅實的基礎。見了長輩能以長者之禮尊之,見了父輩能以親善父母之禮敬之,見了小輩能以看待自身孩子的眼光愛之。
真正作到處處有禮有節,謙恭有禮而適度,那么整個社會也會更加和諧順暢了。 因此,我會常常要求學生注意自己的言行,回到家主動幫父母干點家務,懂得向父母噓寒問暖。出門時嚴格按照所學的禮儀,對人以禮相待。凡事忍讓一下,達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境界是對人知禮的一種更高層次的要求;蠻橫無理,輕視他人則是個人修養低下的寫照。
然而禮儀習慣的形成不僅靠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運用,是需要我們一生遵守并實踐,所以建議父母們平時可做如下的努力:
1、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到孩子,無論從語言上還是行動上,家長都要率先垂范,做好榜樣,這樣不但使孩子仿有所學,還能樹立家長的威信,使其說教更有力在家里將說話的聲調適當放低,多談心、多溝通;甚至聽音樂、看電視時也千萬要在中等音量以下,這有利于穩定情緒,也避免噪聲妨礙鄰居。
2、環境宜熏陶,語境留烙印。
家人、親子之間,一定要自然地多說禮貌用語;進孩子的房間要敲門,查看孩子的物品等,也要得到孩子允許;家里的事情,盡量讓孩子參與決策。
3、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對于孩子符合禮儀的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時表揚、肯定,例如生活自理,主動打招呼、問候,熱情助人,關心集體和同學等,都要給予正面強化。
4、對待不講文明禮貌的人的方法。
教育孩子不能以牙還牙,而是對這種人進行開導,讓文明的言行去感染別人,從而形成一種人人以文明為榮的良好風氣。
5、正確對待孩子的失誤
孩子有了錯誤經過教育改正后,有時也會出現反復行為,家長不能因此而抱失望態度,也不要采取打擊挖苦的態度,比如說:“你就這個樣了,怎么教育也沒用。”這樣會使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也不利于家長今后的施教。要持久的采取正面態度,多鼓勵、多表揚、抓反復、反復抓,只要耐心教育,孩子是會養成文明禮貌習慣的。
總之,家長要把培養孩子文明禮貌的習慣當成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耐心培養,使孩子從小成為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人。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