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書分享的發言稿(精選5篇)
教師讀書分享的發言稿 篇1
本學期學校確定的共同閱讀書目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和《語文課程標準解讀》,今天我就拋磚引玉,談一談自己閱讀《給教師的建議》后的一些體會和想法。也歡迎大家給我提意見。
著名教師于漪在一部紀錄片中提到兩個教育人對她的影響,一個是中國的陶行知,另一個是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四川的李鎮西老師也曾經非常鄭重地談過這兩個人對他的影響。我有時在想,看或者寫教育類文章時,如果不提蘇霍姆林斯基,就感覺檔次不夠。一兩個人說還無所謂,這么多人都提,總不免會引起人的好奇心來。就這樣,有了想要了解蘇霍姆林斯基的沖動。就從《給教師的建議》開始吧。
有句歇后語非常能夠代表我的閱讀心理:腰里別著死耗子——冒充打獵的。我想,作為一名小學老師,不讀幾本專業理論書籍,到底是有點說不過去的。一開始是硬著頭皮讀、逼著自己讀。但當真正讀下去時,卻遠沒有想象中的艱難,至少這本書是這樣。這本書是蘇霍姆林斯基為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為中小這教師寫的一本書,書中列舉了大量的實際事例和精辟的理論分析,讀起來基本上也不費力,并且總能引發人的思考。
本書的第92條建議"我的簡單經歷、在職進修和我們辦學的一些成績"提到了他的履歷,我也上網查了下關于他的介紹。他的全名叫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生于1918年,1926年在一所七年制的農村學校讀書,17歲時即投入到教育事業,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到前線參戰,1942年身負重傷,后復員轉業,積極要求當一名老師。后來一直在家鄉的帕夫雷什中學任教,直到1970年去世時,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寫了40部專著、600余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他不斷地堅持進行教育寫作,令人欽佩。他是怎么堅持下來的?若換種角度去想,是因為他全身心投入其中,充分享受教育帶給他的快樂,且行且思,并沒有覺得這樣不間斷地記錄是一件痛苦的事。做一件自己感到特別愉快的事時,又何須談堅持呢?
《給教師的建議》里共有一百條實用的建議,隨便翻開哪一條,都可以開始愉快地閱讀。
我想對第二條建議具體談談自己的想法。
"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是的,我們幾乎從一睜眼就開始忙,一天下來,想想,有時都不知道忙些什么。那么多作業要改,那么多雜七雜八的任務要完成,除了教學任務外,像我們這樣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瑣事也不少。學習,哪有時間啊?
蘇霍姆林斯基給出了這樣的建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當代有一位著名的特級教師也說過:越忙越要讀書。
是啊!需要認真對待他們的建議,一兩個人做無所謂,大家都這樣做,難道就沒有一點沖動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讀書,可以幫我們更好的規劃時間。
感謝大家的傾聽!再一次歡迎大家提意見或建議。
教師讀書分享的發言稿 篇2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哪?性別、性格和閱歷都有,但我認為最本質的差別在于思想差別,如態度、價值觀。這種差別雖然造就了百花齊放的精彩,但若差別過大就會造成個體行為上的分散和敵對,造成群體凝聚力的虛弱,執行力也大打折扣。只有思想一直,才能讓我們更團結、親密無間。
我經常看《新聞聯播》,這個節目很正統,經常聽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句話被政治家們掛在嘴邊,這段時間我才煥然大悟,思想問題永遠是第一位的,對國家如此,對各種層次的集體和個人更如此。
新教育的口號就是這本書的名字“過一種幸福完整地教育生活”,第一次出現在管城區是在上年教師節的慶典上,就赫然印在舞臺下方的臺壁上。其實這句抽象的廣告或者說口號的背后站著的是共讀共寫共同生活這種具體可行的行動,也就是我們學校正在推進的晨誦午讀暮省、師生共讀、親子共讀以及現在我們進行的教師共讀和一會即將開始的博客沙龍,共讀共寫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了形成相互之間的共同語言,進而帶來親密無間的團結一致,那么我們就可以凝心聚力做大事。
什么是共同語言?我們一般的理解就是共同的興趣愛好,其實,共同語言的意義在于思想價值觀的近似。現在談戀愛都講究有沒有共同語言,更何況一個個群體內部的成員之間呢?我每天下午第一節會和學生共讀《沒頭腦和不高興》,當我和學生一起穿透文字想故事更深處挺近時,我們能看到許多讓我都吃驚的風景,我們沉浸在這美好之中,在共同挖掘中,我們比照著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和富含營養的故事情節,我和學生把各自的生活也扒拉了一遍,這兩個文學形象是那么的生動、豐滿,我們在他們身上更深入地反思、認識了自己。只是我和學生共同的思想成長經歷,也成就了我們之間擁有了一些共同語言和相似的價值觀。
共讀,不是教師給、學生接。教師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發現自我、實現自我。
關于這次讀書交流會,我真沒想到會開得這么隆重而務實,形式化的東西沒能成為主流。
教師讀書分享的發言稿 篇3
書中有句話,如果說“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愿景,那么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就是實現這個愿景的方法和策略。共讀共寫帶來共同語言,共同語言帶來行動一致。共讀共寫能解決行為不一致背后的凝聚力問題。共讀共寫能讓我們更團結。共產黨一向如此,集中力量辦大事。
所謂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都是指利益取向。“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目標經常被政治家掛在嘴邊。思想問題永遠是首要問題,思想工作做好了,思想統一了,凝聚力就有了,事就好辦了。共讀共寫其實就是共同體成員吸收相同的經典文化,建構相近的思想價值體系的過程。平時的聊天、開會、共同經歷也能統一思想,建立相同的價值觀,但是局限性太小,兼容性不強。要形成更廣大范圍的共同體和價值認同,就要選擇那些具有普世價值的語言,唯有向上向善的民族文化經典才含有這樣的營養功效。所以唯有社會成員共讀共寫,邊吸收邊消化,互相理解、融合才能實現凝心聚力的社會效應。最終實現如民族、國家等大級別的共同體的利益和意志。
什么是共同語言?比如說:看過同一部電影,聽過同一首音樂,認識同一個人,身為同一件事的當事人,即共同的經歷帶來共同的語言,如發小們就算很長時間沒見也不會生疏,因為他們有童年的共同生活經歷,他們會沉浸在美好的共同回憶中享受親密完整的人際關系。
但是這些語言,都不足以把更多的人凝聚在一起。但共同讀過一本書就不一樣了,那會帶來讀者思想基礎上的統一,而且這個不難實現,無論經濟狀況如何、成長環境怎樣,只要讀的書一樣,價值觀類似,那么他們就能隨時無障礙的溝通,就能團結更多的人做大事,實現更高層次的利益。
對于新教育,我認為,他是以教師的專業成長為改革資本。沒有教師對專業閱讀、專業寫作的執著和堅持,那些美好的愿景都會幻化為泡沫。思想決定高度。其實,每一次教育改革受到的阻力都在教師這里,因為“上面千條線,下邊根針”,教師是所有理念最終的落實者。正所謂,“教育改革,成也教師,敗也教師。”我們肩上的成長的擔子很重呀。雖然外界對我們的要求會隨著社會民主化的推進而越來越明確、嚴格,但“知之者不如樂之者”,“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自我覺醒才是我們最好的出路,其實大家從站在更高層次審視學生的學習問題一樣,自覺和興趣最重要,能力不足可以用責任心彌補,對于成功來說,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具有決定性作用。
教師讀書分享的發言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各位同仁們:
大家好!我來自狀元之鄉的巷子口鎮中心小學。我叫胡江。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搖動一棵樹,推動一朵云》
什么是教育?孔子、韓愈、蔡元培、陶行知等名人都有解答。他們站在不同的角度有自己精辟的闡述。而我非常喜歡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雅斯貝爾斯的理解:“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這是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提到的。行走在他富有哲學意蘊的字里行間,我有時迷惑有時欣喜。而當這句富有詩意的語句迎面而來,我如沐春風,喚起了心中所有對教育美好的追求。什么是教育?我愿意這樣來理解: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關注人的世界,教育的根本法則應該用心靈去影響心靈,促進人的健康成長。
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教育應該用夢想去召喚另一個夢想。現在“中國夢”成為國人熱議的詞匯,“中國夢,我的夢”開始成為孩子們討論的主題,我不禁思考,我該有怎樣的教育夢去召喚他們的夢想?
我們的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他們開始真正關注世界、懂得珍愛生命,他們需要詩、需要夢,同樣也需要有夢想的老師來引領。今年開學后,我帶著孩子們補看了王亞平老師在太空授課的情景。當孩子們看到太空中的單擺運動、陀螺運動等實驗時,驚喜得睜大了眼睛、手舞足蹈,抱以熱烈的掌聲。很多孩子從未萌發過的科學夢想開始生根發芽。也許,我們不能給孩子的未來一個美好的人生,卻可以啟迪他們擁有追求美好、造福國家的夢想。
就像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教育應該用人格來塑造另一個人格。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歸屬于所有人的事業”,人格的培養尤其重要。在《人民教育》第11期,報導了三位“最美地震教師”,他們在危險來臨之時,沉著冷靜,走在最后,指揮所有學生安全脫險。其中,有一個叫陳萍的老師,記者在采訪她時,她說了這樣一件事:20多年前,當她還是一個初中生的時候,地震發生了。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往外跑。正在上課數學老師鎮定自若,大聲說:“有我在,你們不要緊張,不要推擠!”當她和同學們跑到操場后,才看見數學老師最后一個從教學樓里撤出來。陳萍說:“直到現在,我仍然清楚地記得數學老師的形象,他對我的.影響,是終生的。”陳萍被人盛贊的高貴品格,正是從他的數學老師身上汲取到的。無形的東西,也許是世界上最恒久的東西,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們心中播種真善美的種子,然后靜待花開。
雅斯貝爾斯給我們的啟示又何止如此?正如一位網友所言,“教師希望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他應首先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應當用理想去召喚理想,用人格來影響人格,以素質來提高素質,以智慧啟迪智慧。或許,只有這樣做我們才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質。”
那么,就讓我們懷著對樹的崇敬和對云的向往叩問自己:我們在做這樣的樹嗎?我們在做這樣的云嗎?我們的靈魂在喚醒一個沉睡的靈魂嗎?
讓我們的心靈也有那樹的扎實,云的輕盈,讓我們的靈魂像樹的沃土一樣深厚,像云的碧空那樣澄明,然后去搖動另一棵樹,去推動另一朵云,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師讀書分享的發言稿 篇5
大家好!我是,來自xx鎮中心小學。很高興能夠站在這里,與大家分享讀書的心得,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揚起我生命的風帆》。
高爾基先生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縱觀古今內外,那些稍有成就的人們,都有著一個相同的愛好,那就是讀書。可以這樣講,讀書是每個人都做過的事情, 但凡有所追求的人,無不熱愛學習,無不對讀書情有獨鐘。而開卷有益便是所有人的收獲。
如果能夠有機會讀書,請務必相信你是幸福的。如果能夠專門提供機會讀書,也請你務必相信,你是幸運的。自從我縣教育系統全面開展“讀書學習”活動以來,我仿佛覺得自己時刻沐浴在春風里。在書籍的海洋里徜徉,讓我越來越感受到生命價值的所在,正是這些洋洋灑灑的文字,讓我一次又一次舉起理想的旗幟,揚起了我生命的風帆。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身正為師,學高為范”這是我踏上教育之路的領航坐標。為了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堅實、更自信,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才是最佳的選擇。
親愛的各位老師,相信你們也會跟我一樣,有著這樣的體會,不論當初是怎樣的選擇,陪伴著學生,一路見證他們的成長,慢慢地我們愛上了這份質樸的工作。經歷著學生的喜怒哀樂,我們自己也一天天變得成熟。這些可喜的變化都離不開學習。
“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學習的榜樣,這些令我們崇拜、學習和模仿的楷模,也可以通過閱讀各類書籍所認識。在進行閱讀時,我們會潛意識地將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這樣,無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刻要做好學生的榜樣,身體力行更是要謹記的。通過學習,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方面的智慧和經驗,塑造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在這個過程中,我真的發現了,自己身上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并且我還不斷地去與那些良師益友進行校對,撥開蒙在眼前的利欲迷霧,尋找屬于自己前進的方向。
培根先生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通過學習,不但增長了我的見識,更讓我感到渾身充滿了力量。正是這樣的力量時刻激勵著我,不,應該說是我們,正是這樣的力量,時刻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不斷地成長。
“活到老,學到老”書籍始終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在學習那些文字的過程中,還可以讓我迸發出許多的靈感……對于課堂教學,我可以想到更有效的、更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式、方法;有關訓練習作,我能夠設計出更別出心裁,更讓學生記憶猶新的練習;處理學生之間雞毛蒜皮的小摩擦,我能夠更細致、更用心地達成和諧;班級管理中,更是讓我敢于打破傳統,因人制宜,適時地培養班集體所要具備的整體素質......總而言之,不論遭遇到什么樣的麻煩,什么樣的困難,都讓我有足夠的勇氣,去勇敢地面對它,然后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就這樣,一次又一次,我人生的道路就向前邁出了一步,甚至是一大步。
“學無止境”,我們新時代下成長起來的人民教師,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業務水平。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養成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勇于實踐的良好習慣。把學習作為終生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更要養成良好的讀書、學習習慣,做到學以致用,以學習促進工作,以學習促進專業成長,為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發揮積極作用。
親愛的各位老師,其實,不論是從職業的角度,還是生活的角度來看,多讀書、勤學習,總是一件讓人心神愉悅的事情。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書籍可以給予我們希望和勇氣,將慰藉緩緩注入我們干枯的心田;它能幫我們打開曾陰霾的心靈之窗,使生命的天空再現光芒。在書籍的帶領下,我們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擁有屬于自己的本領,依靠自己生存,在當下如此激烈競爭的社會,立于不敗之地。讀書,能夠蕩滌浮躁的塵埃、污穢,過濾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靈新之氣,甚至還可以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嫻靜氛圍。讀書,其實也是一種休閑,一種娛樂方式。它可以調節人體的血液流動,使你身心健康。所以無論如何,在書的海洋里遨游,那將是一件無限快樂的事情。所以,我們更應該多讀書、讀好書。
親愛的各位老師,就讓我們一起,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慢慢地體味、去慢慢地發現,相信我們一定會感受到,生活可以變得如此充實,生命可以變得如此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