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開發會議講話材料
(二)充分認識脫貧攻堅的緊迫性。中央要求,在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時間非常緊迫,不容有失。從商丘的情況來看,現在距省委確定20xx年全面完成扶貧任務的目標只有四年時間,特別是要實現三年內主要貧困人口基本脫貧的目標,任務愈發艱巨,需要付出艱苦努力。一是整體貧困面比較大。我市下轄6個縣都是國家和省定貧困縣,全市有貧困村733個、貧困人口55.8萬,均占全省的近十分之一,居全省第四位。二是貧困程度比較高。在全省53個貧困縣排位中位次都比較靠后,最高的排在第29位,沒有達到平均水平;最低排在第52位,貧困發生率排在倒數第二。三是發展水平偏低。從全市看,近年來,盡管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放在全省、全國來看,發展水平、發展程度仍然偏低,人均GDP遠遠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從縣(區)看,盡管近年來產業集聚區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縣域經濟發展可圈可點,但是整體經濟實力、人均GDP、人均財力、人均收入等指標都處于較低水平,低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而這幾項指標是衡量一個地區貧困發生率的重要指標。要迎頭趕上,難度確實比較大。同時,扶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好扶的、好脫貧的,早幾年都已經脫貧了,現在剩下來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中央之所以提出脫貧攻堅戰,就是因為我們面對的是貧困問題最堅固的堡壘。對此,我們務必保持清醒憂患,充分認識脫貧攻堅的艱巨性、復雜性,切實做好打艱苦戰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把脫貧攻堅工作做扎實、抓具體。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完成好省委、省政府交給我們的攻堅任務,切實完成好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目標任務,打贏扶貧脫貧攻堅戰,確保55.8萬農村貧困人口和全市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二、要解決等、靠、要思想
在平時的工作接觸中,有些同志也有這種思想傾向,就是認為當前中央和省委對脫貧攻堅工作高度重視,而且明確了完成目標任務的時限,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感覺中央和省里會加大投入,加大資金、項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對自身的奮斗、自身的要求有所放松。這種傾向也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關注、高度重視,堅決克服。毫無疑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切實在資金、項目、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明確要求,而且都是“真金白銀”。對此,我們一方面要結合自身實際,認真謀劃,做好規劃,積極爭取政策,爭取更大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激發內生動力。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完成確定的目標任務,確保脫貧攻堅具有可持續性。經過多年扶貧開發,我們的工作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轉變,從原來的“輸血”式扶貧到“造血”扶貧,從原來的“大水漫灌”到精準扶貧,扶貧開發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在轉變過程中,怎么發揮好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內生動力,確保各項任務完成,這是我們各級黨委政府應該認真思考研究的一個非常具體而現實的重大課題。
(一)抓好發展這個核心任務。發展是解決商丘所有矛盾和問題的關鍵。通過自身的發展,做大做強經濟實力,這是最根本的扶貧攻堅措施。只有把自身實力提升上去,我們才有更強的力量、更大的財力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也才能確保穩定脫貧不反彈。對商丘這樣一個欠發達的傳統農區來說,抓發展的關鍵就是抓產業,把省委、省政府產業扶貧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大力推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推進貧困人口向城鎮二三產業轉移就業,通過轉移就業實現脫貧,這是目前最有效、最穩定的脫貧辦法。要著力抓好開放招商,加快承接產業轉移,促進產業集聚區和服務業“兩區”更好更快發展,為貧困人口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要大力發展各種專業園區,扶持培育特色產業,為貧困戶脫貧致富廣開門路。要研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鼓勵引導各類產業園區吸納貧困人口就業。
(二)切實激發扶貧對象的主體作用。一方面,各級黨委政府要主動伸出援助之手,引導動員社會各個方面扶危濟困,幫助貧困群眾渡過難關、脫貧致富。另一方面,要堅持扶貧先扶志,著力營造通過自身努力、辛勤勞動脫貧致富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扶貧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增強自我脫貧的信心,由“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
(三)切實承擔起責任。市委、市政府對脫貧攻堅負總責,各縣(區)黨委政府承擔主體責任。各縣(區)黨政一把手特別是貧困問題突出地區的黨政負責同志,要真正當好脫貧攻堅第一責任人,對扶貧開發工作親自部署、親自協調、親自落實,層層落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如何落實責任?第一,要抓好“精準”。目前,我們有些工作相對還比較滯后,有些情況掌握得還不是十分精準,包括貧困人口、扶貧資金、工作機制都還沒有真正樹立起精準的概念。現在中央和省里都建立了脫貧攻堅的大數據平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基本數字,直通中央和省委,下一步整體的抽查、考核、評價也都將按照這來進行。我們要按照的要求,重點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題,真正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六個精準”,切實把精準落實到方方面面、各個環節。第二,要加強基層治理。要把脫貧攻堅與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與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切實抓好帶頭人隊伍建設,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要繼續堅持選派第一書記駐村與實施精準扶貧結合起來,根據貧困村的實際需求精準選派第一書記、精準選派駐村工作隊,引領廣大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靠辛勤勞動脫貧致富。第三,要形成整體合力。要進一步強化各級領導小組的綜合協調和領導牽頭作用,加強工作統籌、業務指導和檢查考核;各相關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能,協調聯動、積極配合,科學籌劃、主動作為,形成齊抓共管、相互促進的工作格局。這里面,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資金使用問題。要整合扶貧資源,把專項扶貧資金、相關涉農資金和社會資金打捆使用。各相關部門領導同志要樹立全局意識,對整合工作配合好、支持好。通過整合資金,真正把有限的資金資源放在攻堅克難的刀刃上,體現到扶貧攻堅最需要的地方,并放大資金使用效應,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總之,脫貧攻堅是“十三五”期間必須打贏的攻堅戰,沒有退路。希望各縣區、各部門和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按照市委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的部署安排,切實履行好自身的責任,切實打好脫貧攻堅戰,讓全市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同圓小康夢想。
扶貧開發會議講話材料(三)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精準扶貧受到中省肯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這是各部門大力支持、扶貧系統齊心協力、主動作為的結果,更是各縣區廣大干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結果。就今年工作我強調三個問題:
一、感情和責任問題
對群眾的感情是做好扶貧工作的前提,這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追求,實質上是黨的性質、宗旨問題,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問題,不在于能力大小,而在于有沒有真心意愿去落到實處。
扶貧工作抓了這么多年,其重要性大家都懂得,但實際工作中,有的還是看作一項任務、一項不得已而為之的工作。比如還沒有哪個縣區、鄉鎮愿意摘掉貧困的帽子,貧困的帽子有政策和資金的傾斜,但也滋生“等靠要”的思想,群眾也是一樣,如果主觀上缺乏進取精神,總是依賴“輸血”,而不積極培育“造血機能”,再多的政策和項目也擺脫不了貧困;有的單位在選派扶貧工作隊員時,看誰工作任務輕讓誰去扶貧,誰崗位不重要派誰去扶貧;有的單位有項目有資金,但到村上去的少,有的單位雖然是“清水衙門”,但和群眾聯系的緊,群眾非常歡迎,這不是有沒有時間的問題,重要的是對群眾的感情問題。
春節前來到延川縣梁家河村看望村民,1969 年1 月起習在這里勞動生活了7 年,有一種深厚的“農民情結”;1988 年至1990 年他在寧德工作期間,寫了一本書叫《擺脫貧困》,主要圍繞閩東地區如何脫貧致富、加快發展這一主題,提出了一系列制度、理念、觀點和方法,如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鳥先飛”的意識、“四下基層”的工作作風等。已故福建省委書記項南在為此書所作的序言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評論的:“一個擔任重要職務的年輕干部,對改變本地區的落后面貌有什么抱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作風,關系著這個地區整個工作的成敗”。
這種抱負、想法和作風實質是一種高度的責任意識。習講,“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以20xx 年全面小康為坐標,據省統計局監測,20xx年我市小康實現程度為74.49%,去年我市城鄉居民收入分別比全國低3844 元和2999 元,全市還有1209 個貧困村,占全省貧困村的13.7%,占全市總村數的一半;有貧困人口79.8 萬,占全省貧困人口的13.8%,占全市總人口的30%。這兩組數字都是沉甸甸的,全面小康的任務本來就異常艱巨,這一半的村、30%的貧困人口更是全面小康的難點,也必須成為我們的重點,是繞不開、躲不過的。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和全國、全省同步夠格的全面建成小康,這是我們必須承擔的政治責任。
在安康工作,就要有“農民情結”、“窮人情結”。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是在一個縣區、鄉鎮或者部門負責,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有把經濟搞上去、群眾搞富裕的抱負,要有對貧困地區、貧困群眾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的感情和責任。
第二,智慧和方法問題
扶貧開發工作進展到今天,現存的貧困村多是條件非常艱苦、脫貧難度大的地方,而且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村莊空心化、老齡化趨勢加重,這就需要我們傾注智慧,創新方法,不能工作簡單化、一般化,要堅持科學扶貧、精準扶貧、內源扶貧,建立更加協調、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扶貧開發新體制、新機制, 更加突出扶貧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抓實干,吹糠見米,不斷提升扶貧開發效果。
首先要把產業作為重點。習講,“一個地方必須有產 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抓產業就是增強“造血” 功能。從全市面上來講,要依托園區,集中精力抓生豬、富硒茶、魔芋、核桃、現代漁業、山林經濟發展,保持定力、久久為功、不朝秦暮楚,讓更多農戶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每個產業重點扶持3 到5 戶龍頭企業,提高產業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對各村各戶來講,要因地制宜,在特色上做文章,重視發揮扶貧小額貼息貸款的作用,支持貧困戶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讓貧困戶有一個穩
定的增收門路。對那些不能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政府要兜底,保障好他們的生活。
其次,要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在去年調查摸底、建檔立卡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真正了解當地群眾最關心、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把專項扶貧措施與貧困識別結果有機結合起來,做到精準化識別、針對性扶持、動態化管理,扶真貧、真扶貧。不僅要搞清“扶誰”,還要搞清“誰來扶、怎么扶”,不僅要扶貧還要脫貧,特別是駐村幫扶工作,不能完成任務式的看一看、慰問一下、給一點錢就算完事,必須把脫貧作為目標,不能只看“扶”做了哪些,更要看最終是否“脫”了貧。
第三,要把避災扶貧搬遷作為重要抓手。要抓住機遇,集中 力量,加速推進,按照“提速、提效、規范”和“精確、精準、精細”的要求,結合鎮村改革進一步優化和調整規劃,特別要加大跨區域、跨鎮辦的搬遷安置力度。要重點解決搬遷群眾的增收致富問題,把“一區一策、一戶一法”增收致富落到實處。要加快完善路、水、電、訊等配套設施,基礎設施建設要向基層延伸,向集中安置點集中。
第四,拔掉貧困的根,要堅持扶貧先扶智。要重視貧困人口 子女教育,不要讓貧困地區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阻止貧困代際相傳最有效的辦法。要認真貫徹《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 著力改善貧困地區的教學條件,解決孩子們上學難的問題;要建立城鎮學校和農村薄弱學校教師合理流動、支教機制,讓每個農戶孩子都能不輟學、上好學。要下大力抓好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加強對現有培訓資源的整合,建立常態化的培訓機制,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結合“培育萬名能工巧匠”工程,重點針對貧困戶,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要加大對貧困家庭的助學力度,特別是對貧困家庭的職業培訓政策和資金一定要落到實處、發揮效益。
我市在精準扶貧、扶貧搬遷、教育扶貧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和做法,要進一步創新實踐,確保實效,打造成全國、全省的扶貧工作品牌。與此同時,在金融扶貧、社會扶貧、健康扶貧、旅游扶貧等方面要積極探索創新,力爭工作走在前列。
第三,資金和項目問題
貧困地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多,扶貧資金要用在刀刃上,扶貧項目要放在關鍵上,每年辦好辦成幾件實事。
資金要加強整合和監管。要整合項目,集中投入,確保扶貧 資金效益最大化。在資金管理上,要嚴肅財經紀律,加強檢查、審計和監督,實行全程跟蹤管理,確保扶貧資金規范運行。扶貧資金、救災資金、惠民資金都是群眾的“救命錢”,在這個方面犯錯誤是“罪加一等”, 一經發現必須從嚴查處。
項目要注重規劃和效果。作為部門來講,在面上要以改善貧 困地區發展環境和條件為重點,統一規劃和實施好項目,重點扶持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基礎設施、公共事業和生態環境建設。在點上來講,我們每到一個鎮村,鎮村都會拿一個單子,要解決的問題很多,要有選擇地解決最重要、最緊迫、效益最大、而且是能夠解決的問題。凡能到村到戶的基礎設施、產業開發、小額貸款、能力建設、農村公共服務等扶持項目,要制作成“政策項目菜單”,直接提供給貧困村、貧困戶,確保群眾真正受益。
總之,希望大家傾注感情和責任,帶著智慧和方法,用好資金和項目,確保扶貧工作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