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在國旗下演講稿(通用5篇)
幼兒在國旗下演講稿 篇1
各位老師、小朋友們:
大家早上好!
有一首歌,它唱出了人們的肺腑之言,所以,會唱的人很多,留傳了也很久,歌的名字叫《世上只有媽媽好》。
是啊,我們每個人能說出的最甜美的字眼是"媽媽",能發出的最美好的呼喚是"媽媽"。"媽媽",這個簡單卻又意味深長的字眼,充滿了希望,充滿了關愛,充滿了撫慰,充滿了所有的甜蜜和所有的美好感情。
是 媽媽,給了我們生命,也給了我們濃濃的愛。早晨,當我們還在被窩里時,是媽媽匆匆忙忙起來為我們做早飯;傍晚,當我們放學回家看動畫片時,是媽媽在為我們 洗衣服;晚上,當我們要上床睡覺時,又是媽媽為我們準備好了洗澡水;當我們學習、生活上遇到難題時,又是媽媽陪著我們一起想辦法……媽媽給了我們無私的 愛,也賜予了我們那么多不能忘卻的東西,我們從媽媽那里學會了寬容、學會了理解、學會了廣博、更學會了為他人著想。可是我們又為媽媽做過什么呢?
結合規范教育月,我們中三班開展了“我的好媽媽”系列德育活動,活動中通過讓孩子講述自己的好媽媽,為媽媽制作禮物并利用離園時間為媽媽獻禮等活動。
幼兒在國旗下演講稿 篇2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這青春的誓言,山呼海嘯,熱血鏗鏘。今天捧起手中的這本書,我急切地想和大家分享一個詞,那就是信仰。
哲學上說:信仰,既是你的信任之所在,它同時又是你的價值之所在。以前,我對這樣的表達似懂非懂。直到,我從書中認識了這樣一批人:李大釗、楊靖宇,鄧稼先、王進喜,鐘南山、張桂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黨員。首創、奮斗、奉獻,是他們的代名詞。他們開天辟地,敢為人先;他們堅定理想,百折不撓;他們立黨為公,忠誠為民。他們,是時代的楷模,如同繁星般閃耀,閃耀在黨的歷史蒼穹中,裝點著中華大好河山。我終于明白,這,就是因為信仰。感動我的,還有更多更多的時代先鋒。因為心中有著崇高的信仰,他們臨危受命,用自己堅實的臂膀捍衛中國人民的生命;做默默無聞的人。干驚天動地的事。
還記得那一年,風寒料峭的中華大地遭遇了一場空前的浩劫,疫情像掙脫束縛的野獸,瘋狂肆虐。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們有過驚慌失措,但從不曾灰心絕望,因為我們有信仰。黨就是我們的信仰。歷史證明,我們的黨永遠是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我們的黨永遠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黨的召喚,讓全中國的干部群眾筑起了一座抗擊疫情的鋼鐵長城。
我的爸爸參與了抗擊疫情的志愿服務工作,媽媽也在電腦屏幕前忙著線上教學,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動支援著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時我就在想: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央求媽媽利用每日一次出門買菜的機會,從超市買回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零食,拿出水彩筆工工整整地在彩紙上寫好謝謝你們幾個大字,一起送給門口負責疫情防控的叔叔阿姨們。我看到當他們推辭不過,硬接下我的禮物時,那被口罩勒出血痕的臉上,綻放出的燦爛的笑容;我開始認認真真學習網課,不懂的問題及時在線上請教老師,我漸漸明白了生命可貴,時光易逝的道理;我養成了和爸爸媽媽一起關注新聞的`習慣,為每一位逝去的生命嘆息,為每一位出院的患者振臂歡呼歷史再次證明,任何災難都打不倒英雄的中華兒女,哪怕是這一場瘋狂的疫情。
少年強,則國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未來的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歷史的接力棒很快就會交到我們的手上。今后我將更加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向先輩們學習,踐行我的信仰。
若是再有危難來臨,我必會高舉黨的旗幟,挺起胸膛,迎難而上。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幼兒在國旗下演講稿 篇3
我讀了一篇這樣的小故事:一名普通的司機在一次行車途中心臟病發作,在生命的最終一分鐘,他做了三件事:把車緩緩地停在路邊,并用最終一點力氣拉下了手動剎車閘;把車門打開,使乘客安全下車;熄滅發動機,確保了車和乘客的安全,做完了這三件事,他就趴在方向盤上停止了呼吸。
當我讀完這則短小的故事后,我的內心感到深深地震撼。在此刻的社會中這樣的人還有多少,而像他這樣一名普通而平凡的公交司機,在生命的最終一刻做出的并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可愿意這么做的人還有幾個?這個平凡到最底層卻又偉大到極致的人令我永遠記住了他,因為是他用生命告訴了我:一個人對職業賦予的職責應怎樣承當,維持對職業的敬重、忠誠與盡心盡力,不可能完全靠興趣愛好,不可能完全靠金錢制度,但有一點必不可少,那就是職責感。由此我有想到,雖然我們此刻只是一名學生,當是我們也應當培養對事情的職責感。僅有這樣,將來的社會才會是一個充滿職責感的社會,將來的我們才會對每一件事、每一份職業有職責感。如果自我對社會放棄了職責也就意味著自身在這個社會放棄了更好的生存條件。
記得一位美國學者說過:盡管職責有時使人厭煩,但不履行職責,只是一個懦夫,一個不折不扣的廢物。我想所有人都不期望自我被別人看做是一個懦夫、廢物。所以,從此刻起,我們就應當做個有職責感的人,讓職責感伴隨著我們一路成長……
幼兒在國旗下演講稿 篇4
沒有大山的脊梁,就沒有大山的巍峨;沒有職責的沉重,就沒有人生的壯觀。--題記
窗外是冷冷的月光,窗內是淡淡的悵惘。
站在窗前,捧一杯清茶,期望它能沖淡自我的悵惘,任思緒在廣遠的時空張開翅膀。
蒼天問我,我問蒼天:什么是職責?
媽媽告訴我,職責也許是這樣的:院中大榕樹的鳥巢里有新銜來的春泥,有最綿軟的飛絮、羽毛,有嗷嗷待哺的嬌嫩雛鳥,有關愛與呵護的極致,甚至會有鳥媽媽驅逐強敵的振羽搏擊,翅血淋漓。
這是媽媽眼里的職責:職責是全身心的付出,職責是沉甸甸的使命,造就人生的壯觀。
歷史告訴我,職責也許是這樣的:“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這是躬耕南陽的孔明在吟哦。當時空落定生命的塵埃,斜陽親吻著蒼苔的時候,蕭蕭的馬嘶打破了村野的寧靜,諸葛孔明懷揣著滿腹經綸,跟隨劉皇叔上路了。孔明的心中裝著一份知遇之恩,更裝著一份職責,一份匡復漢室、拯救天下蒼生的職責。因而,他一去數十年,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直至殞命于茫茫五丈原。
這就是歷史眼中的職責:職責是報效國家、濟世懷人的赤誠肝膽,職責是沉甸甸的使命,造就人生的壯觀。
什么是職責?什么是職責最深刻的內涵?我問上蒼,蒼天回答:“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甘赴疆場,掃平敵寇,恢復中原,那就是一種職責;當地震來臨時,唐山十三位農民兄弟救援隊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開赴四川災區,全然置個人生死于不顧,那種淳樸的大愛真情,就是一種職責;而莘莘學子“三更燈火五更雞”,為中華之崛起,為中華科技之崛起,而不辭勞苦,學海行舟的執著拼搏,就是一種職責。
收回思維翱翔的翅膀,眺望窗外,月光如水,廣場朗朗;回首窗內,悵惘之人,心扉洞開:鐵肩擔道義,大材鑄華章。
職責--沉甸甸的職責,造就人生的壯觀!
幼兒在國旗下演講稿 篇5
什么是職責感?我們常常認為只要準時完成自我的任務就是負責,只要上班不遲到,下班不早退,就是職責,就能夠心安理得的獲得自我的報酬。其實,職責與職責感不一樣。職責是指對任務的一種負責和承擔,這是一個行為過程。而職責感則是一個人對待某件事物所持有的態度。
托爾斯泰以往說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是職責感。”,對工作、對家庭、對親人、對朋友,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肩負著職責感,一個人職責感的強弱決定了他對待工作或生活是盡心盡責還是渾渾噩噩,而這又決定了他做事的好壞程度。
98年洪水泛濫的時刻,那些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手挽著手用身體抵擋著洪水的入侵,這是他們的職責,同時,也是對于人民給予信任的那股職責感讓他們無畏災難的恐懼,哪怕為之付出生命,一句“人在堤在,人亡堤亡”的口號,所展現出的不僅僅是對于抗災自身所必須承擔的職責,而是對于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無上的職責感。
“職責重于泰山。”當我們對自我的事業充滿職責感時,就能從中得到更多,救助他人的同時也升華自我,當然,這種習慣或許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能夠肯定的是,當懶散敷衍不負職責成為一種習慣時,做起事來往往就會不誠實。
舉國震驚的三鹿奶粉事件,反映出在利益和制度面前三鹿集團高層對于職責感的忽視,以及對于人民食品安全職責感的淪喪,而這種行為最終導致的結果是自身的垮臺。
同樣都是中國人,有的人為了別人能夠付出自我的生命,有的人為了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別人的生命,這不是人與人有多大的差別,而僅僅是因為有些人失去了職責感。
每個人都有自我的處世哲學,每個人也都有自我的為人之道,只是,不管怎樣,窮也好,富也罷,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在自我的人生道路上肩負著職責感,一個有職責感的人才會讓人敬重,一個有職責感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一個有職責感的人才會步入成功的殿堂。
人生在世,對待任何人或事物維持內心的職責感,這樣才能無愧于己,無愧于人,無愧于這短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