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演講稿:我選擇我追求(精選3篇)
教師演講稿:我選擇我追求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彈指一揮間,五年的歲月就在繪聲繪色的講課聲中,就在埋頭批改作業的筆尖,就在上課鈴與下課鈴的交替聲中滑過。
還記得,小的時候,“老師與學生”的游戲是我的最愛。
還記得,上學以后,能歌善舞的老師就是我心目中的天使。
還記得,中學畢業時,志愿欄里毫不猶豫地寫下“師范”。
往事一幕一幕。
15歲,我背著行囊走進師范。在那里,嚴謹的校風,嚴格的基本功訓練,讓我明白了教師這兩個字眼的深刻含義:“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18歲,我帶著一臉稚氣走進這所學校,滿腔熱情地融入到與我年齡相仿的學生當中。望著那些在教育戰線上嘔心瀝血幾十年的老教師仍孜孜不倦,看著他們青絲變白發仍兩袖清風,我突然特別深刻地理解人們為什么總是這樣描寫教師:“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我深深地知道:作為教師,光有奉獻是不夠的,振興民族的希望是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特別是世紀之交的青年教師,我們要有一種緊迫感、使命感,必須不斷學習,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以適應社會對我們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從1999年至今,我走過了我人生不平凡的五年。
曾先后兩次參加縣英語匯教獲二等獎。并取得了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大專文憑。x年5月我被評為“全縣模范青年團員”。去年,參加全國成人高考,被三峽大學成教院英語系本科錄取。最重要的是去年8月,我以全縣第四名的成績被錄用為正式編制教師。
我永遠不能忘記的是那一段黑色的日子:x年10月,第一次參加進編考試的我因一分半之差被拒之門外。我失望,彷徨,一度想,要離開,想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但最終我選擇留下來了,我離不開我心愛的講臺,我離不開我心愛的學生,這里有我兒時的夢,這里有我一生的追求。
“一腔熱血溫故土,四季甘霖潤嘉禾”,我無悔我的選擇。
“撐一支長篇,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我將永不懈怠我的追求,我深信,終有一天,我會“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演講人:
20xx年xx月xx日
教師演講稿:我選擇我追求 篇2
xx老師是特教學校的一名青年教師,中共黨員。1986年南師畢業,她自愿申請來到市特教學校,當了一名特教老師。她擔任了20xx年的班主任、語文教學和聾兒語言訓練工作,辛勤地耕耘在特教戰線上。她熱愛特教事業,熱愛殘疾學生,敬業愛崗,嚴謹治學,精心施教,任勞任怨,勇挑重擔,樂于奉獻,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師德表現上堪為師生表率。92年評為市優秀青年教師,97年評為市優秀青年教學骨干,99年評為市學科帶頭人。20xx年通過選拔,參加了教育部“跨世紀園丁工程”的“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并榮獲優秀學員稱號。20xx年評為xx市勞動模范。20xx年評為市教委“巾幗建功”先進個人。20xx年評為市教育系統抗擊“非典”優秀黨員。20xx年榮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師德先進個人”、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20xx年評為xx市“優秀共產黨員”。
她工作一貫勤勤懇懇,無私奉獻,有強烈的責任感。93年她休產假期間,所帶班交給了一位剛畢業不久的教師。新教師手語不熟,經驗不足,學生不適應新老師,和新班主任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對立情緒,這個班滑落為學校的“臟亂差”班。產假期滿,上班的第一天,老校長拉著她的手說:“你來了就好!這個班已經亂得不成樣了。你的孩子小,學校也不缺老師,本該照顧你的,可這個班恐怕只有你能管住了。”她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她耐心地找學生談心,細心地輔導學習,繁雜瑣碎的班級事物使她無法抽空回家給孩子喂奶,頑皮的學生讓她無法按時下班。多少次安頓好住校生,她踏著暮色匆匆趕回家,遠遠地就聽見女兒撕心裂肺的哭聲,看見母親抱著嗷嗷待哺的女兒站在窗前期盼著。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個月,她感覺對女兒,對自己和母親都是一種身心折磨。愛的天平上,一邊是襁褓中的女兒,一邊是正處在思想轉變關鍵時期的24位學生,真是難以取舍。最后,她還是狠下了心,給當時只有五個月大的女兒斷了乳,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經過一年的努力,她帶的班不但扭轉了班風,而且進步很快,被評為校先進班級。而女兒卻與她越來越疏遠,餓了找奶奶,困了找奶奶,連晚上睡覺也一定要躺在奶奶身邊。同在一個屋檐下,她這個做母親的卻像是一個陌生的阿姨,有時想抱抱女兒,女兒也不肯讓她碰一下。
她一心撲在工作和學生身上,對聾生有著一顆慈母之心。聾校學生來自全省各地,剛入學時只有七、八歲。學生年幼自理能力差,她就到學生宿舍幫他們整理衣被,把他們換下的臟衣臟鞋和床單被套帶回家洗干凈、縫補好。學生病了,她就帶著去醫院看病、打針。在她的抽屜里,學生的病歷也像作業本似的有厚厚的一疊。遇上節假日,有住校生不能回家的,她就帶上水果、糕點到學校看望學生,和學生開展活動,或把學生接到自己家里。姜玲同學智力不好,而且性格孤僻,一直不適應住校生活,稍有一點不如意,就哭泣著要找媽媽,甚至吞橡皮,拿小刀劃傷自己。時刻關注和安撫著她,總把她帶在身邊。星期天到了,姜玲母親農忙,不能來接她,就把她帶回家,幫她洗頭、洗澡、剪指甲。丁華同學突發闌尾炎,家長無法即時趕到,白天上班,中午去醫院送湯送飯,晚上陪護在病床前。五天后家長趕來了,拉著她得手,流下了感激的淚。
她任勞任怨,勇挑重擔。95年,學校從北京購置了一套語訓設備。學校給壓擔子,讓她一定要在聾兒語訓方面干出成績,不愧于學校在省內聾教育龍頭學校的稱號。而學生家長的強烈期望給她的壓力就更不用說了。她是全力以赴,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班上共13位學生,上午主要是教學和集體語訓,下午是單訓時間。為了保證語訓質量,她規定每位學生每天至少有20~30分鐘的面對面單獨訓練時間。20分鐘雖然不算多,但13位學生加起來就是4個多小時。這4個多小時里,她是沒有休息的,不停地帶讀,演示口型,展示發音部位,糾正學生發音。每天下來,她都是聲音嘶啞,咽喉腫痛,超負荷的工作使她疲憊不堪,但她毫無怨言。
為幫助學生學會發音,發準音,她總是把自己的嘴唇貼近孩子的手背,讓孩子感受送氣音和不送氣音,以及氣流的大小;常常把孩子臟兮兮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臉上、鼻旁、脖子上,感受聲音的振動,找準發音部位;在學習舌根音時,她甚至讓孩子的手伸進自己嘴里,觸摸發音時舌頭的位置。工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幾年的訓練,她教的學生有的能和健全人正常對話,有的可通過看話進行口語交流。她帶的班是學校的語言訓練模范班,經常接待外省、地、市、縣聾校教師聽課。
她不但重視對聾兒的智育,更重視思想教育,培養聾生自強不息、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她鼓勵孩子正視自身的生理缺陷,自尊、自強、自信,要做身殘志堅,殘而不廢,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在精心培育下,孩子們健康成長。她班上許多同學都樹立了和正常人一樣上大學的理想和目標;有的學生評為市級三好學生、文明學生;有的學生在市中學生運動會、省殘疾人運動會上拿獎;有的學生在省書法美術作品大賽上拿名。班上也贏得了一張張獎狀,一塊塊獎牌,整個班的學生都呈現出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被評為校綜合治理先進集體。
她虛心好學,積極上進,利用業余時間進行了大專、本科的學歷進修,勤奮鉆研特教知識和前沿理論,并理論聯系實踐,進行課題研究。她先后擔任了校“聾兒語言康復訓練”、“提高聾生語言表達能力”、“學校、家庭、社會合力教育”等課題研究。96年、97年、98年在省教委委托聾校舉辦的三期“江西省聾教師資培訓班”主講《聾校語文教材教法》,并指導學員實踐。她指導的這些學員是來自全省各地的近五十名聾校老師,如今,他們在當地的聾校都是教學骨干,有的還是校長,是教導主任了。自95年以來擔任語文教研組長,在全校進行了“聾校詞語教學”、“中國手語”等業務知識講座,并指導新教師、青年教師及實習生的教育教學工作。20xx年帶領教研組全體教師積極參加市教委開展的“巾幗建功”活動,所負責的教研組被評為市教委“文明示范崗”,個人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她的教育教學工作多次獲省、市、學校的獎勵:97年、98年連續獲江西省特教教學競賽一等獎;《聾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現狀調查》、《優化訓練方式,不斷提高聾兒語言訓練質量》等論文獲省特教會論文評比一、二、三等獎,多篇論文在各級各類教育刊物上發表。
教師演講稿:我選擇我追求 篇3
眾所周知,班主任的工作千頭萬緒,小學班主任的工作更是面面俱到。然而,自擔任小學英語教學那一天起,做班主任簡直成了我的一種奢望。回憶過去,做班主任的每一天,和學生相處的每一刻,都覺得是一種鍛煉,一種生活,一種幸福。
也許真的有好夢成真,就在今年的開學初,由于種種原因,我接替了三年級班主任的工作,一種久違的興奮油然而生。
我班的學生大多活潑好動,有些孩子甚至像脫韁的小馬。那時我在心底就告訴自己:作為班主任,班級就是我的家,學生就是我的孩子。要寬容、善待孩子們的不足,要用一顆慈母心去教育培養他們。
于是,經過深思熟慮,根據孩子們各方面的表現,我把全班38名學生重新分成六個小組,同時民主選出了組長。這樣在組長的率領下,各組草擬了班級公約、小組評比、獎勵辦法。又在班會上,把各組的方案、制度融合在一起,討論、修改、補充,最后頒布實施了。
一個多月過去了,班里很平靜。別說沒有打架拌嘴的,就連臟話也很少聽見。地上有了紙屑有人會主動撿起;老師不在,班長會領大家復習功課;衛生掃除時,你幫我提水,我幫你擦桌椅,互相幫助,隨處可見。更令人驚喜的是初次接觸英語的新鮮感一直伴隨著這群天真可愛的孩子。雖然那些調皮的男生故意走近我扮著鬼臉丟下:“ Nice to meet you. ”的確可笑,但是我寧愿把它當成一種游戲,始終愿意與他們一塊分享這幸福。
時間在我的自信和驕傲中悄悄的溜走,我暗自高興,獨自享受著這輕而易舉的幸福。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就連文靜的董桐都在單詞考試中作弊,才刻骨銘心地感覺到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垂手可得的。
我陷入了沉思……
一個星期四的下午,我對孩子們說:“今天我們做一個游戲——對答如流。規則是老師說單詞的漢語,同學們說英語并拼讀。誰在一分鐘內不出錯,誰將得到獎卡,為小組加分。”
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與我合作著。 可是半節課過去了,還不見有人勝出。課堂上出現了少有的沉默。
終于,班長舉起了手,成了唯一的勝者。孩子們歡呼了起來,我也向她投去了贊許的目光。
當孩子們靜下來的時候,班長走到講桌前,遞給我一些卡片,鄭重其事地說:“老師,我想:今天的獎品才真正屬于我,過去的這些應該還給您。”
教室里又是一陣沉默。之后,孩子們陸續拿出了自己過去的獎品還給了我,其中也有董桐。
不知是誰帶頭鼓起了掌,一時之間我竟不知所措了。
因為這發自內心的掌聲,融化了我幸福的淚;這發自內心的掌聲,讓我看到了心與心的交融;這發自內心的掌聲,讓我體味到了擁有孩子的純真就是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