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委書記在全縣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3、管理要有新力度。要更加注重維護群眾利益。把維護群眾利益作為推進社會管理的首要任務,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社會管理創新成為民心工程。要扎實推進民生保障工程,完善全覆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努力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百姓。要完善公共服務,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要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主動傾聽群眾呼聲。要進一步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凡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工程、重大決策、重大項目,都要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把黨委政府意圖與人民群眾意愿更好地統一起來,堅決防止“決策一出臺、矛盾跟著來”,從源頭上、根本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要更加注重解決突出問題。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要勇于正視,找準癥結,逐一攻克。要加快人口基礎信息庫建設,實現對所有人口底數清、情況明、管得住、服務好。要抓好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完善和落實相關政策措施,使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要加大對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管理引導,促進網絡社會健康發展。要深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點線面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結合、網上網下結合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要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要引導各級領導干部到發展困難多、民生難題多、社會矛盾多的地方去,面對面聽取意見、接待信訪,及時就地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在攻堅克難中促進干群關系融洽、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要更加注重統籌兼顧。社會管理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須堅持遠近結合、統籌結合、整體推進。要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既要充分發揮政法部門的作用,又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齊抓共管,形成整體合力。要尊重基層創新精神,深入挖掘培育先進典型,總結推廣成功經驗。要堅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群眾滿意、公眾支持、成效明顯的社會管理新模式。
(三)扎實推進“創先爭優”。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是新時期加強政法工作的現實需要,是推動政法工作科學發展的強大力量和不竭動力。
1、要在基層基礎上創先爭優。要以“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為契機,重點解決基層“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章辦事”的問題,筑牢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要加強基層黨政組織建設。全縣政法系統各基層黨組織要以建設學習型機關、服務型隊伍、效能型部門為主題,深入開展“比學習,創一流素質;比團結,創一流隊伍;比服務,創一流作風;比效能,創一流業績;比奉獻,創一流形象”的“五比五創”活動。要通過設立黨員先鋒崗、黨員示范窗口,組建黨員服務隊、城鄉黨員結對幫扶等形式,充分發揮好黨員干部在服務群眾、化解矛盾中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和促進基層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能力的提升。要加強基層綜治組織建設。嚴格落實省、市關于基層基礎建設標準要求,進一步健全組織體系、配強業務人員、規范工作流程、加大經費保障。“一個中心”建設要統一標準:綜治委主任要由黨(工)委書記擔任,綜治辦與綜治維穩信訪中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綜治辦主任要由鄉鎮黨委班子成員擔任,配備3-5名專職人員。“兩所一庭”建設要確保“四個到位”:確保人員到位,基層庭(所)要有5名以上警力,中心庭(所)要超過10名;確保經費到位,足額預算和撥付業務公用經費;確保裝備到位,每個所(庭)至少要保證一臺工作用車;確保“動作”到位,各庭(所),包括所有的政法基層窗口單位,都要按照“人要精神、物要整潔、說話要和氣、辦事要公道”的要求,加強內務管理,提高辦事效率,規范執法行為,提升服務水平,贏得群眾口碑。社區和村要全面落實“五個一”:1名負責綜治維穩的副主任,1-2名社區民警,1-3名流動人口協管員,1支“一長三員”隊伍,1筆不少于5000元的調解經費;要加強基層群眾組織建設。廣泛發動機關干部、黨員、離退休人員、青年學生、環衛工人、物業管理人員等社會力量開展群防群治活動,積極探索商場“店鋪聯防”、小區“鄰里守望”、村組“十戶聯保”等多種群防群治新形式,進一步完善和壯大群防群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