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優化物流業發展環境座談會上的講話
(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XX年全省物流相關產業投資2190億元,同比增長25.7%。我省鐵路、公路、海港、內河水運、航空、管道交通四通八達,高等級公路網已經形成,公路通車里程22.9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85公里;沿海港口生產性泊位473個,年吞吐能力8.64億噸;鐵路里程3800公里,專用線450余條;民航機場8個,航線236條,其中國內航線218條、國際航線18條。全省四縱四橫和城際鐵路正在規劃建設當中,形成了現代化的鐵路運輸體系。各地結合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大對物流園區(中心)建設的投入,已建成物流園區245個,在建園區94個,規劃新建園區37個,物流中心407個,物流信息化技術得到充分應用。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拉動了社會就業,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四)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成效顯著。近幾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二、三產業剝離工作的部署,加快推進制造企業釋放物流需求,剝離物流服務環節。XX年,以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實施意見》,首批啟動40個示范工程項目,帶動作用明顯,85%以上的制造企業采用現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實施流程再造,并在倉儲、運輸和配送等多個環節實施了物流剝離、合作和服務外包,取得明顯經濟效益。XX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7.9%,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相當于新增社會效益276億元,物流運行效率不斷提高,濰柴動力、山東海化集團、首鋼東星、冰輪集團、魯南制藥、濟鋼集團等制造企業實施主輔分離,開展供應鏈一體化管理,企業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張裕集團實施物流外包產成品噸公里運價比過去下降了45%;山鋼集團推進水鐵聯運和供應鏈整合后,年降低物流成本3億元。山東立晨物流與臨工沃爾沃聯動發展,提供供應鏈管理一體化服務,聯動發展合作后XX年為臨工沃爾沃節約物流費用30%。
(五)物流基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首先,物流行業協會工作得到加強。XX年成立了山東省物流與交通運輸協會,舉辦物流科技與裝備展和物流供應鏈一體化高峰論壇等大型活動,部分地市也開始建立協會,物流協會工作網絡逐步形成。其次,是統計工作不斷創新和完善。省經信委會同省統計局建立了我省物流業統計指標體系和《山東省物流統計核算與報表制度》,篩選物流企業、工業企業、商貿企業1000戶進行直報,引導各市逐級建立現代物流業信息的收集、統計、分析和上報制度,推進物流牽頭部門、統計部門、行業協會多方聯動工作模式的建立。第三,物流教育和培訓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積極推動校企聯合,職業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在職技能培訓等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六)物流業政策環境有所改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發布以來,政府有關部門對物流業重視程度提高。XX年建立了由省經信委為牽頭人,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濟南鐵路局、山東民航局等20個部門和單位組成的現代物流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辦公室。多次召開聯席會議辦公室會議,落實調整振興規劃確定的10大任務、8項重點工程。省經信委組織編寫了《山東省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和《山東省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明確期間我省現代物流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下發了《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實施意見》(魯政辦發〔2010〕51號),會同交通運輸廳、濟南鐵路局、民航山東安監局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多式聯運試點的工作意見》(魯經信交字〔2010〕487號)。省質監局起草了《山東省物流標準化發展規劃》,提出各階段制、修訂的物流標準項目。下達涉及物流服務、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物流技術和安全操作的地方標準47項,設定33家省級物流標準試點單位,組織40家企業進行物流標準化的培訓,促進了我省物流標準化的推廣和應用。濟南鐵路局制定了《鐵路物流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建成40個物流經營基地,建立與地方區域經濟相結合的30個戰略裝車點的目標。省郵政局聯合十個部門出臺了《關于推動農村郵政物流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細化了政策措施,支持郵政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完善連鎖配送業務,做大做強農村郵政物流。省交通運輸廳制定了《山東省交通現代化物流發展總體規劃》,明確了陸路、水路、航空立體交叉的物流主通道網絡結構。商務廳制定了物流配送網點建設網絡和批發市場體系的相關政策。農業廳出臺了《農村批發市場建設意見》,進一步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省經信委和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聯合下發《加大我省首批重點物流企業金融支持力度的通知》,公布了首批50戶重點物流企業,進行重點扶持,推動企業做大做強。各市也在加大對物流業的支持力度,出臺了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和物流發展規劃,部分市建立了現代物流工作協調機制,出臺具體的財稅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