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閩南文化對閩企的創業及轉型成功的重要作用
第二次轉型:改變傳統營銷渠道
1991年,伴隨著贊助八一籃球隊,匹克名聲大振。匹克鞋很快成為了當時的搶手貨,匹克由此取得了飛快的發展。
然而1998年以后,由于安踏等一大批運動品牌的興起,市場競爭的加劇,體育用品行業的渠道體系由“以商場為主”轉向了“以專賣店為主”營銷模式。
一直以“大商場營銷”和走批發路線為主的匹克因此發展步伐遲緩,在與其他新崛起的閩籍運動品牌的競爭中處在了下風,先后被許多后來者趕超。
于是,匹克開始了第二次轉型——經銷渠道的變革,確立了把專賣店開到各大城市中去的戰略。從此匹克專賣店在全國各省市像雨后春筍紛紛冒出,遍及全國各個人口密集的地方。
第三次轉型:國際化品牌戰略,“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內運動品牌。
隨著事業的快速發展,加上來自國內外各種品牌的競爭,匹克預感到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出,光靠產品質量還遠遠不夠,匹克還需建立區別于其他品牌的核心價值,于是匹克迎來了第四次轉型——發展國際化品牌的戰略轉型。XX年匹克正式聯姻nba,走出了一條與其它體育品牌不一樣的發展道路。利用nba的資源,匹克在籃球領域的資源優勢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匹克的“籃球裝備專業制造商”的形象得到了強化。
第四次轉型:強強聯手,打造國際化企業。
XX年9月29日,匹克公司正式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XX年底,全國匹克門店突破7000家,實現銷售額42.49億元,已連續三年保持30% 以上的增長。
匹克上市之后,面臨再一次的轉型,從一個家族企業轉變成真正一個國際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國際化的管理要求擺在眼前——企業的財務分析、科學決策、防范風險、計劃執行、協同辦公、信息共享等諸多方面都必須在短期內獲得快速提升,國際化的品牌必須配予國際化的管理。
企業迫切需要更加精細的管理手段和一個更為系統的信息溝通平臺,用于加強內部的現代化標準管理,實現全世界各地的分支構和銷售門店,以及各區域的合作伙伴的協同“作戰”。于是XX年,匹克與軟件正式合作,引入了eas平臺的服裝版,利用先進的信息化平臺全面推進自身的管理水平,匹克的第四次重大戰略轉型由此正式拉開了序幕。而方面將匹克作為標桿客戶,投入重大力量全力配合,始終以幫助客戶成功為己任,未來將在匹克的第四次重大轉型中添加一筆濃墨重彩。
“我能,無限可能”,相信匹克在日后會挑戰更多的極限,創造出更多的精彩。
以上就是匹克的四次重大轉型,其中創始人許景南面對貧苦和困境,勤勞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面對耐克公司悄然撤廠的窘境,許景南頑強的打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匹克品牌;面對市場新興力量的激烈競爭,他帶領導匹克適時轉變營銷渠道,面對眾多同類品牌的擠壓,許景南和他的團隊獨具慧眼將目前投向了nba,率先開辟了國際化品牌之路。許景南就是在這跌宕起伏的人生路上憑借著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帶領著匹克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他完美詮釋了作為一個閩南民營企業家積極進取的創業精神,所有這些,正是閩南文化的強大感染力和推動力,在企業轉型中的完美體現。
由以上論述,得出——閩南文化是閩南企業創業及轉型成功的驅動力,它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最后我想說:轉型就是一種創新,創新就需要膽識和魄力,“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是轉型的重要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