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領導在2008年春節老干部情況通報會上的講話
以上成績的取得,既是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也是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團結一致、奮力拼搏的結果,更離不開各位老領導、老同志的關心和支持。在此,我謹代表區五套班子,再次向各位老領導、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2008年是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鞏固宏觀調控成果、保持經濟社會良好發展態勢的關鍵一年,全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積極應對宏觀調控新形勢,堅持以富民強區為目標,深化改革為動力,招商引資為抓手,服務城市為己任,努力實現經濟增長與富裕群眾相統一,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相統籌,物質文明建設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相協調,加快推進“五年總量翻番,八年全面小康”的進程。積極實施“511”計劃,促進全區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511”,即地區生產總值達50億元,增幅14.5%;純財政收入凈增1億元,總量達6.6億元,增幅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10%,分別為10500元、5980元。
具體工作中,將堅持做到“六個始終突出”:
第一,始終突出富民創業。進一步營造全民創業氛圍。在政府層面上,樹立為民營經濟服務是政府重要職能的觀念,使各級領導干部把服務民營經濟擺上突出位置;在社會層面上,強化輿論導向,突出創業典型的宣傳,努力形成“千家萬戶求致富,千方百計創新業”點擊查看本資料原創網站更多文章的全民創業氛圍。進一步拓寬民營經濟發展領域。在農村,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目標,調優農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提升現有龍頭企業的市場開拓能力、精深加工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多形式推動土地有序流轉,全年力爭新增農村勞務輸出1500人以上;在城區,大力發展社區經濟、“沿河經濟”、“道口經濟”和專業市場經濟,努力打造城市服務業新亮點。進一步提升民營經濟發展層次。引導民營企業科學分析、辨證看待宏觀經濟形勢,自覺地走加快發展、科學發展之路,著力培植“骨干型”、“科技型”、“外向型”民營企業群體。
第二,始終突出體制創新。繼續深化區屬企業改革。對已完成改制的企業,認真對照執行《區屬改制企業職工身份置換費用及相關費用監督管理辦法》,切實梳理并解決改革中的遺留問題,把改革重點進一步轉到完善企業內部管理機制,激發改革轉制活力上來。推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堅持精簡機構、調整布局與深化內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有機結合,廣泛吸納社會投資與政府投入引導有機結合,今年基本完成經營性服務類事業單位改制任務。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進一步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把政府職能轉移到引導企業、調節經濟、管理社會上來,積極推行服務承諾制和責任追究制,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改革創新投融資體制。進一步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疏通社會投資渠道,搭建投資平臺,積極將各類資本引向城市建設和園區開發,逐步建立以政策性投資為引導,民間投資為主體,外資及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
第三,始終突出開放開發。毫不動搖地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發展的根本出路,以招商引資論干部工作優劣,以招商引資論干部能力強弱,以招商引資論干部政績大小,努力打造“客商發財我發展”的“誠信海陵”形象,實現由“引資”向“選資”轉變,由“引資”向“引智”轉變,繼續打好臺資、韓資、民資“三張牌”,確保招商引資成效。在加快九龍、泰東鄉鎮園區建設的基礎上,按照“產業基地、城市板塊”的定位,扎實推進海陵工業園區建設,堅持特色發展、規模發展、集約發展,把領導精力、政策優勢和資金人才進一步向園區傾斜。今年,海陵工業園區確保基礎設施投入2個億,招商引資力爭實際到帳10個億,外資30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