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新時代的好青年家國情懷演講稿(精選3篇)
爭做新時代的好青年家國情懷演講稿 篇1
尊敬的__:
大家好!
人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及貢獻。新時代,新征程,吾輩新青年更應肩負起時代的責任與使命:為時代揚帆,為國家筑夢。方能不負青春,不負此生芳華。
回往歷史的波瀾壯闊,我們不禁憶起那一位位為國家擔當的有志青年,宛如閃耀在時代中的星火,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社會動蕩,一位位思想家敢于向時代發聲,“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那動蕩年代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猶如一;鸱N,在中華文明中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無數的遠方和人們,都與我有關”,時代的重任肩負在以筆為劍、深刺黑暗胸膛的魯迅先生手中;肩負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成功的周總理身上:“吾輩生于積弱不振之中國,安忍坐視不一救耶?”總理向時代發問,向青年號召,要將民族復興的責任與使命,牢記心中。
動蕩年代的責任意識彌足珍貴,而和平年代的家國情懷也同樣值得贊頌與敬佩,“時代楷!背涕_甲,隱姓埋名十數載,為國鑄重劍;“人民的生物學家”鐘揚,將生命獻給種子,在高原上綻放生命;“耶魯大學”高材生齊玥飛腳踏泥濘俯身躬行,在棘刺和田壟中拓荒,埋下的是種子,收獲的是理想;為貧困人民脫貧,他始終奔赴在攻艱前線;為邊疆和平奉獻,守望在時代前線的駐邊戰士;不辭勞苦把責任和細致融入生產、融入生命,他們是無私奉獻,具有責任和擔當的大國工匠……
一代代青年將責任牢牢握緊,把握時代的航舵;一代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責任宛如時代的星火在空中閃耀。
回望改革初期,在那個改革大幕初啟,中國奮力追趕世界的時代,激蕩夢想,四十年已過,中華大地轉瞬已是滄海桑田,可新時代新青年更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馳空想,不騖虛聲,以自身的力量為時代發聲;改革開放天地寬,砥礪奮進正當時。
新時代的追夢人,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團結起來。為時代揚帆,為國家筑夢!
爭做新時代的好青年家國情懷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我是xx學院12級物理方向的,很榮幸能夠站在這個講臺,與大家分享我大學四年的青春足跡和心路歷程。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一個致遠人的家國情懷。
心懷大愛,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這是父母一直以來對我的教育。在這樣的家庭熏陶下,從小熱愛自然科學的我在收到交大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就決定了加入致遠學院,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為國家的基礎科研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在致遠逐夢的四年,我在奇妙的物理世界中暢游,領略了諾獎得主的風采,結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先后在物理系劉熒老師的超導實驗室、張潔老師的顆粒物質實驗室和制冷所巨永林老師的低溫工程實驗室參與科研實踐。畢業設計期間,在巨永林教授的指導下,我獨立完成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八研究院805所的火箭氧箱增壓模擬工作,取得了不錯的研究成果。最終,我決定跟隨巨永林教授繼續攻讀低溫工程方向的博士學位。
故事說到這里,似乎可以畫上句號了,然而,這幾乎是每一個致遠人共同的故事,與我的演講主題"家國情懷"也只擦了一點邊。與大多數致遠人不同,對我的心路歷程產生重大影響的是擔任致遠學院學生黨支部書記的經歷。
剛進入致遠學院時,我的想法很簡單,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學習和科研中,將來能用所學的知識回饋社會與國家。心中這份最原始的家國情懷一直伴隨我走過了兩年大學時光,也幫助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直到競選致遠學院學生黨支部書記的機會擺在我面前時,我的想法開始發生了轉變:作為學生黨員,我有責任把這份家國情懷傳遞給身邊的同學,用我的正能量去感染更多的人,而學生黨支部書記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平臺。
當然,困難是不可避免的,我也曾經因為支部工作與科研學習的沖突而感到焦慮和不知所措,因為同學們對黨建工作的不理解而感到失落與彷徨。
但最終,這一切都成為了我成長的動力:我從14級計算機科學方向的預備黨員徐世超同學身上學會了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我在15級新生入學時邀請老黨員為新生寫信,讓同學們對入黨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在我和支部黨員的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優秀的致遠學子加入了黨支部這個大家庭。黨支部成員同時也是我的好朋友袁家興同學,曾兩次獲得國家獎學金,他在大四時決定跟隨物理系邢向軍教授攻讀理論物理的博士學位。
當我問起為什么做出這一選擇時,他告訴我,祖國是他盡責的陣地,他愿意在中國實現自己的科學夢想,為國家的基礎科研事業奉獻自我,實現人生價值。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兩個擁有同樣理想信念的靈魂產生的共鳴。
出于對致遠學院以及學生黨建工作的熱愛,我在大四下半學期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研究生階段以學生黨建工作輔導員的身份繼續留在致遠,為學院的學生黨建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輔導員面試過程中,一位評委老師問我為什么要擔任輔導員,我的回答是:
我希望把這份家國情懷傳遞給更多的人;我希望,在黨支部的引領下,能有更多的致遠學子留在國內,或在出國深造后回到祖國,投身國家的基礎科研事業;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有更多屬于中國的學術大師活躍在全球基礎科研領域的前沿,讓世界為之矚目!
謝謝大家!
爭做新時代的好青年家國情懷演講稿 篇3
家,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溫馨的字眼。對于戲耍的孩子,家是黃昏的炊煙、遮雨的屋檐,是噴香的菜飯、是爸爸慈愛的笑臉媽媽懷抱的溫暖;對于離家的人兒,家就是漂泊后的歸宿,疲累后的港灣,是游子心底的歸依,是白發人葉落歸根的夙愿。
隨著歲月的遷移,伴著成長的腳步,走出家門,媽媽是家的牽掛;走出國門,華夏兒女炎黃子孫長江黃河泰山昆侖,家是相同的血脈,是傳承的文化,是五十六個民族,是我們的大中華;而縱觀歷史的變遷生民的轉換環境的演變,地球天下宇宙又何嘗不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
家是永遠的牽掛。李白仗劍天涯,飄逸瀟灑,仍會“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把對價的思念托付給北歸的大雁;“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奔沂嵌鸥︻嶔ち麟x、骨肉離散的思念。
然而遭遇離騷的屈原,在放逐的過程中,無論遭遇多少苦難,他都可以戴高冠,佩長劍,行吟“九歌”。而一旦郢都被攻陷,國破家亡之時,生命便無從附著。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誰能懂得辛棄疾這個游子那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的愁思,也只是悲劇詞帝“李煜”對南唐故土一席的懷念。
有國才有家,國泰然后民安。國家是皮,家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翻閱中國的近代史,回望我們的昨天,我們曾經歷過那么多的苦難和考驗,百年屈辱,八年抗戰,洪水,非典,雪災,還有20xx,5,12大地震的汶川……我們一次次被*在地,然而更一次次挺起腰桿,明天我們或許會面臨著更多的苦難、更大的考驗,然而背靠960萬平方土地的祖國,面前是13億雙手的溫暖,我們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度過?
作為我們,新時代的驕子,應該怎樣成長,才能無愧于“未來中國的脊梁”?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講究修身、治國、平天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我出發,飽讀詩書,站在文化的前列,站在世界的高度,然后我們才能一步步走出小家,心懷祖國,放眼天下。
今天終將成為歷史的昨天。我相信,只要我們在心中長久地懷有這份厚重的家國情懷,他日回望,生命定能書寫出最輝煌的篇章,我們一定無愧于中國的脊梁!
請讓我用幾句歌詞來結束我的演講,題目是:《用愛寫的家》:
誰說識字憂患起偏偏是世代書香人家
博古通今以明志淡泊寧靜自高雅
滿屋的經史哲論一張口家國天下
指點江山五千年激揚文字論華夏
并非采菊東籬下不過是尋常百姓人家
燕子飛過屋檐下炊煙裊裊映丹霞
少不了家長里短說不盡酸甜苦辣
心中明月清風坐看風云變化
都是一樣的路啊一樣的雨雪風霜
一樣的世事冷暖一樣的春秋冬夏
都是一樣的情啊一樣的真真假假
一樣的悲歡離合一樣用心寫的愛
用愛寫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