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心得體會演講稿(通用3篇)
自主學習心得體會演講稿 篇1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我體會到了讓學生自主投入學習的重要性。在此,我想談談我對自主學習的一點小小體會。
⒈自主學習能保護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經常無意識地扼殺了幼兒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扼殺,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對事物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驅使學生會問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教師應該給予重視和鼓勵,不要害怕和阻止學生的“好問”,不要諷刺和貶低學生的“怪問”;教師要培養和表揚學生的勤于提問,不要限制和壓抑學生的“多問”;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而且問得頗有見地、切中要害,從根本上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教師還應深入學科知識,創造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深奧道理,激發、培養他們的好奇心。
⒉自主學習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主動掌握整個學習過程,自發、自覺地投身學習,自己對自己負責,學習的主動性會大大增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很快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比他們在教師的強迫下學知識都更可貴。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保障進一步的自主學習,二者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使學生受益無窮。在學習過程中,明確目標,開闊思路,豐富想象;需要不斷克服困難,不怕挫折,具有敢于懷疑,敢于成功的精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培養了良好的學習品質。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單純地教給學生各類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教會他們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實現自我發展。
自主學習心得體會演講稿篇2
一、營造自主學習的環境,讓學生愿學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必須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最佳氛圍。因此,課堂上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關注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對教師的講解、學生的發言大膽發表不同見解,努力開創課堂教學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新局面。一堂成功的課,應從導入新課起,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內在求知欲望。另外,準確適當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思維共鳴,從而激活學生探究新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指導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會學。
學習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好的學習方法,學生掌握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中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云;“授人魚,不如授人漁”。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類型的不同,指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學會自主學習。
對于學習的主觀意識比較強,屬于班級中的優秀群體。我們主要關心他們學習熱情的持久性,著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我通常的做法是:讓學生準備一本筆記本,上面可以記自己在預習中碰到的疑問,課堂上的典型例題、解法,練習和考試中出現的錯誤及剖析。記筆記時不要把本子記滿,要留有余地,以便課后反思、整理,這樣既可提高聽課效率,又有利于課后有針對性的復習,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于學習態度比較被動,學習熱情不高的學生。我更多地關注他們的的內心喜好,經常走近他們、走進他們,要在培養他們的積極心態和學習興趣上花功夫,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樹立學習信心,化被動為主動。平時除了指導他們怎樣預習、復習、怎樣寫考后反思外,課上還要鼓勵他們勤思考、勤動手、勤發言。課后,教師要融入這些學生中,既輔導知識又輔導學法,解決學生個性化的問題,幫助每一個學生自主地去學習,真正地會學習。
三、留足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樂學
課堂的開放,是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下的開放。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應特別注意為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情境,凡是能通過動手操作理的內容,一定要讓學生動起來,即使學生的動手能力不盡人意,但只要他參與了,就是表現自己了,他就會多一份興趣,多一點自信。當學生們因為某個問題發生爭論時,教師可以先不急于表態,而是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自圓其說,這樣不但給學生提供了傾聽別人發言的機會,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而且使學生在爭論、互評、自由發表觀點中展示了自我,這樣就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把枯燥死板的學習過程變成為生動、活潑、主動學習和有個性的創造過程。
總之,學習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差異:既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又要讓學生體驗成功。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有做到了愿學、會學、樂學,才能真正實現主動學習。
自主學習心得體會演講稿 篇2
親愛的各位同學:
大家好!
在過去大家學習很多都是要靠老師的監督和爸媽的催促才能夠完成學習的任務,因為那時候我們還小,需要監督,但是我們已經進入到了初中,不在是一個需要大人時刻監督和指導的小學生了,我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可以自己主動學習了。
被動的學習永遠走不遠,就如一輛汽車,如果要人推著走,本身就存在這非常重的阻礙,前進困難,雖然能夠前進,但是速度還是非常慢。看那些不需要別人推著走的車子,能夠非常快速的前進,非常快的超越一個有一個對手,我們甘心做那種需要別人推著前進的人嗎。不我們是優秀的,能夠自己學習,會主動學習。
不要讓老師和爸媽擔心,不要什么事情都要靠他們催促,我們應該做好自己,做到一點就是要學會主動去學習,主動學習的人能夠在學習中體會到學習的各種樂趣,但是如果一個學生不能主動去學習,需要老師推一下前進一步,這樣的學習非常累,因為自己本來就非常排斥如何能夠學習好呢,只會讓老師和自己都陷入到被動中。不要做成績差的人,也不要做木偶,學會自己前行,自己奮斗。
機會永遠都掌握在我們的手中,學習也都是為了自己的未來,沒有知識的學習和積淀是不可能長大的,是不可能有多大的長進的。不要讓其他人失望,也不要讓大家流淚,做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吧,努力奮斗,成績優秀的人大家都喜歡,偷懶雖然一時輕松,但是也為以后的學習埋下了隱患,因為偷懶就會落下很多課程,知識一環連一環,一個環節學的不好,基礎不牢固,對于以后的學習影響非常嚴重。
沒有一個人愿意成為一個不夠優秀的人,不要成為班級里面的尾巴,不要讓自己失望,我相信你們是優秀的,畢竟我知道沒有人愿意被大家看不起。多流一些汗水又如何,多奮斗一些又如何,這要我們成績優秀,能夠讓老師開心,爸媽高興就行,畢竟他們為我們付出了很多,在我們學習中陪伴我們,在我們生活中照顧撫養我們,我們應該用好成績好結果來讓他們高興。
主動去接受知識,主動去學習,其實學習并不難,難的就是不知道主動,不知道努力,沒有過不去的河,只是自己不敢嘗試,河水有多深,我們只有試過了才知道,不要因為其他人說學習難,就認為自己不能學習,其實我們自己也能夠自主學習,而且會學的更好,請大家給自己信心,也努力去自主學習。
謝謝大家!
自主學習心得體會演講稿 篇3
尊敬的領導、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不聽命、不依賴于別人的獨立自主的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則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具有強烈的求知欲,能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具有刻苦鉆研精神,并且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的評價。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就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而是能用科學的方法主動探求知識、敢于質疑問難、個性充分發展的學習的主人。
自主學習
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需要教師經常地啟發、點撥、和引導,需要長期地、有計劃地進行培養。這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密切相關,對教師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在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科學的質量觀的同時,不斷更新知識、研究和探討有關的問題,十分重要。
一.培養學生的興趣,增強主體意識
教書是為了育人,學生獲取知識是發展自己的起點,學生的內因才是獲取知識的關鍵,所以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額外的負擔,就會主動去學。 教師的情感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間接的興趣,小學生往往是喜歡哪位老師就喜歡這位老師所教的學科,學習中就能更加積極主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從思想觀念上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熱情鼓勵每個孩子,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并在教學中多動腦筋,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作為教師,要多學習一些教育教學理論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用科學武裝自己的頭腦,并且要刻苦鉆研教材,依據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要巧設問題,促進思考,使學生產生探索的興趣;還可以通過操作訓練,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他們體驗學習的樂趣。例如:在教學乘法的意義時,教師可以和學生展開比賽,在學生一步一步計算時,教師已迅速說出了結果,這樣幾道題下來,學生會產生很大的疑問。趁此機會教師可以發問:看到老師算得這么快,你有什么想法嗎?學生的興趣已被激發起來,思維的興奮點都集中在教師的問題上,內心產生了對新知識的渴求。學生帶著疑惑進入新課, 有了興趣,自然而然就會逐漸產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二.改進教法,指導學法
達爾文有一句格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必須在教學中改進教法,指導學習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關鍵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歸納、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數學能力,逐步掌握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 加強直觀操作。
加強直觀操作,指導學生初步學習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數學知識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為適應學生的思維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指導學生抽象數學知識和原理,就需要為學生提供具體材料,使學生通過操作具體操作進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為抽象數學知識的支柱。例如:在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讓學生動手做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學具,并用學具裝一裝沙子或大米一類的東西,還可以讓學生用"1立方厘米"的學具湊在一起拼一拼“1立方分米”,用米尺利用墻角實際體會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充分感知什麼是物體的體積、常用體積單位的大小、相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么是1000……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象“1立方千米”究竟有多大,引導學生獨立概括出“體積”、“體積單位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可以直觀地認識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概念,這是一種引導學生逐步學會概括抽象的數學知識的重要方法。
2、 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促進語言和思維的協調性。
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指導學生學會有條理地思維、正確地敘述自己的思維過程。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正確的思維離不開語言的支持。指導學生用語言有順序、有條理地闡述數學問題、表達自己的思維程序,是發展學生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學中,首先應注意訓練學生用準確的語言來回答問題,引導學生從生活語言過渡到數學語言;然后借助于適當的數學活動,如:動手操作或觀察教師的實際操作,指導學生完整地表達數學含義,促進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最后再指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數學問題或數學原理,使學生能夠達到語言和思維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