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領航重建家園發言稿(精選3篇)
黨旗領航重建家園發言稿 篇1
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總會由進步來補償。
這個夏天,洪澇重創燕趙大地。肆虐的洪水消退后,留給災區的,是倒塌的房屋,沖垮的橋梁,交通、電力、通訊設施被毀,曾經的家園變成廢墟,一片狼藉,滿目瘡痍。面對無情的洪澇災害,人們深深陷入失去家園的悲痛中,有淚水、有嘆息、有焦慮、有恐慌、有絕望……希望,希望,希望呢?!
有一種希望,叫“災后重建”。每次大災之后,如何讓災區群眾在災難中看到希望,都會成為要解決的首要問題。8月5日,河北省召開“7·19”特大洪水災害災后重建工作動員大會,明確要求舉全省之力打好災后重建攻堅戰,力爭用一年左右時間使災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達到或超過災前水平。那么,災后重建,什么更重要?如果把災后重建看成一個三維空間的話,除了我們直觀看到的物質重建這個維度外,還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心理重建,包括穩定人心、重樹信心、堅定決心,一個是制度重建,包括現有制度完善和制度創新。這兩個維度雖是看不見的,卻是更重要的,也是更難、更需要我們重視的,這也是已被唐山抗震證明了的。現在,更多的人看到的往往是物質上的新唐山,而唐山人對地震這種自然災害在心理上、精神上、思想上的經驗和實際意義應該更重要,對這次災后重建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穩定人心,盡快恢復災區生產生活正常秩序,這是災后重建的基礎和首要任務。當年唐山大地震發生后,由于災情巨大,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根本就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國家調集賑災物資保障受災群眾的生活救濟,同時堅強的唐山人民患難與共、共渡難關,震后10天產出第一車“抗震煤”,震后14天發出第一度“抗震電”,震后28天煉出第一爐“抗震鋼”……從表面看,這無疑是災后重建的“唐山速度”,向世人證明了唐山沒有倒下,而更深層的實際意義,應該在于讓災難中的人們看到生活還在繼續,要堅強地活下去,極大地鼓舞了人心,消除了內心的焦慮和恐慌。從這一點看,這次災后重建,也要把穩定人心放在首位,從恢復生產生活正常秩序入手,全力搶修搶通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被毀基礎設施,最大限度地滿足災區群眾吃、穿、住、行、用、醫等基本生活需求,妥善安置受災嚴重的群眾,確保災區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住所、有干凈水喝、有病能夠及時醫治,使其保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心存一份新希望。
重樹信心,及時疏導災區群眾心理,這是災后重建的前提和關鍵所在。災難不僅給幸存者的生命和財產造成損失,也給他們的心理造成重大創傷。這種傷害更隱蔽、更持久,更需要被理解和安撫。1976年,由于當時醫療條件有限,唐山震后專業心理救援缺失,使很多幸存者心理上留下了陰影。對此,我們要組織心理醫生和專業志愿者,深入災區對那些出現焦慮、恐慌、過度悲傷等心理問題的群眾進行心理疏導,對那些災難中失去親人、房屋倒塌、損失嚴重的群眾實施心理干預,幫助他們走出悲痛,重拾生活信心。要加強輿論引導,積極宣傳抗洪救災的相關政策、措施和先進典型,激發受災群眾戰勝災難的信心。我們看到,洪水過后,搶險救災物資源源不斷運到災區,救災隊伍隨處可見,水來了、電供了、路通了,滿街的淤泥在清理、潰口的河堤在加固、狹窄的河道在拓寬、水淹的農田在復耕……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在社會各界力量的幫助下,災后重建已全面展開,大多數群眾重樹生活信心,燃起了災后重建的希望。
堅定決心,充分發揮災區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主體作用,這是災后重建的重點和力量源泉。人民群眾是災后重建的主體,也是災后重建最直接的受益者。災后重建要把重點放在自救自建上,做好群眾引導工作,堅定戰勝災難的決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投身災后重建。當前,各地受災群眾化悲痛為力量,堅定重建美好家園的決心,不等不靠、自強不息。邯鄲市涉縣井店鎮王金莊村,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重新壘砌被沖毀的石堰、梯田,沒有計酬,沒人抱怨。邢臺市受災較輕的12個縣(市)分別與受災較重的12個村結成幫扶對子,擰成一股繩,加快災后重建。沒有比人民更強大的力量,沒有比民心更穩固的基石。受災群眾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積極參與到與水、電、路、訊及其他基礎設施的重建中,要遵循客觀規律,積極配合解決好一些沖毀的設施和民房選址不科學、設計不合理的問題,特別是不適宜居住的,要主動服從易地搬遷計劃,真正在災后重建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
不忘初心,嚴格按照災后重建政策辦事,這是災后重建的保障和基本要求。災后重建工作點多面廣,事關災區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災區長遠發展,時間緊、任務重,要嚴格按照災后重建的政策制度辦事,以制度重建統籌推進災后重建,做好大量外部生產要素注入、內部生產要素重新配置與利益關系調整,加快恢復與提升災區發展能力。我們看到,廣大黨員干部在這次抗洪救災中不忘初心,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沖鋒在前、吃苦在前,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成為人民群眾的主心骨,黨群干群關系更加融洽,全社會表現出一種空前團結、空前集中的凝聚力,而怎樣將這種凝聚力轉化到日常生活中并保持常態化,這是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的。毋庸置疑,災后重建要以人民為中心,搞好頂層設計和政策體系建設,重點做好兩項制度建設:一是完善現有制度,補苴罅漏;二是加強制度創新,從物資資源分配、工程招標,到民間慈善組織建設、非營利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到黨群干群關系的改善等,都需要新的制度來催生和規范。特別要強調的是,對災后重建各項資金,必須專款專用,嚴格執行監管制度,發現問題必須嚴肅查處,為打好災后重建攻堅戰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洪水已經退去,河流失去了泛濫時的桀驁,在極大的破壞和損失中,也帶來了災后重建的新生活、新希望。因為希望,在以后災后重建中,河北人民會更加堅強、更加努力,既要抓好災后心理重建、制度重建,也要加快推進災后衛生防疫、農房修復重建、水毀工程和險工險段修復建設、農業復產、企業復工、對口支援等重點任務,破舊立新,生生不息!
黨旗領航重建家園發言稿 篇2
各位在座的朋友們:
大家好!
讀過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小說《最后一片葉子》的人,想必還記得這句話:“當最后一片葉子落下時,生命就都結束了,我也得離開這個世界而去了。…酷愛生活的女畫家約翰西,患了肺炎瀕臨大限時,“害怕在她輕輕抓著這個世界的手越來越乏力的時候,她會真的像一片輕輕的、纖弱的葉子那樣,隨深秋的寒鳳飄逝而去”。初讀這篇小說時,少年不識愁滋味,對主人公那仿佛病態的癡語我并不以為然,而正是在人類對綠色頂禮膜拜,綠色食品,綠色能源、綠色電腦、綠色冰箱,綠色建筑被人們廣為崇尚的今天,重讀小說《最后一片葉子》,才感悟到,這分明是一個寓言故事,約翰西的心語,分明是谷世之言,大籟希聲。
就在歐·亨利自己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的土地上,不是就有過深刻的歷史教訓嗎?著名總統羅斯福對梅花鹿可謂情有獨鐘,從這點小小的總統私人利益出發,他便下令對北利亞桑納州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進行大規模掃蕩,大批鹿的天敵----獅子、狼等食肉動物被捕殺殆盡。四千多只鹿于是生物爆炸一般,呈幾何級數迅猛增長,十幾萬只伸特長脖子的可愛精靈們,吃光了樹上的葉子,仿佛只在轉眼問,著名的大森林就從地球上消失了,最后剩下的,只有凡頭病鹿。魯迅先生說過,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在我省南部,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她向來就被人們稱為鑲嵌在我們這個植物王國皇冠上的一顆綠寶石。她的美麗,當然是綠色賦予的。可是,就在這綠寶石之上,有8家紅磚廠的大煙囪,不分晝夜地噴吐著氟化物和二氧化硫嚴重超標的濃煙,致使1262畝的天然橡膠林受害,三萬零五百株橡膠樹為之枯死,膠民們雖然怨氣沸騰,卻眼睜睜地奈何不了它,無獨有偶,在同一緯度的廣西某地,也上演過驚人相似的一幕,如果說那一幕還有點不同的話,就是紅磚廠的廢氣除了使大面積膠林枯死外,還造成50多畝芒果只開花不結果,出現果荒。我們知道,天然橡膠是目前地球上極為少有的自然資源,僅生長在赤過附近,我們也知道,芒果是公認的“水果之王”,那么何以會出現上面那樣的情況呢?----因為紅泥巴變成磚塊,只需要幾天的時間,遠比橡膠芒果來錢要快!
綠色是和平和生命的象征。在很小的時候,我的心便融進了一個綠色的海洋。穿了十凡年國防綠的我,在老山戰區那片陽光充足,綠色位濃的亞熱帶叢林中,度過了人生位美好的一段年華。就是在那樣一個空氣、陽光、風雨充足的天然大氧吧里,我步入了而立之年。此生最難忘的,能維系裁生命的,大概就只有那特殊的一片綠色了。而事實上,那片我魂牽夢紫的土地至今還不富裕,一些地方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發育程度不高,邊民的農事,至今還離不開刀耕火種,縱火燒荒。我曾目賭過兩個邊民合伙買一盒火柴平分的事,開始想當然地以為他們太窮,買不起一盒囫圇的火柴,后來才發現,在他們的生活里,四季灶膛火不斷,一根火柴燒一年,大樹小樹變成灰。我能給他們的,就是一個毫無用處的忠告:可別把咱的林子都燒光了呀。
在世博會期間,談論這樣沉重的話題,或許不大會時宜。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們知道,當今世界性的十大環境問題,即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等,這其中就有9項是因綠色植被遇破壞直接導致的。樓房越益越高,生活越來越好,綠色卻越來越少,越來越遠,有感于此,我曾寫下過這樣的詩句:煙囪長成了森林/鋼筋和混凝土切斷了視線/我的瞳孔里就再沒有了綠色/那天空的湛藍呢/那海水的碧綠呢/那河流的清亮呢/那空氣的爽朗呢。
黨旗領航重建家園發言稿 篇3
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人們的欲望不斷膨脹,金錢成了大多數人衡量自己幸福額度的標準。我們有很多的教師因為自己的崗位平凡,身份卑微而苦惱,因自己的傾心付出而得不到回報而抱怨。其實我們可以退位思考,我們改變不了現實,又不想被現實改變,就只有去看清現實,接受現實,在現實中尋找些許的快樂。
一、選擇積極的角色進入生活
魏書生告訴我們,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我們埋怨,發脾氣,使起不了任何作用的。與其這樣,我們不如“松、靜、勻、樂”去對待生活。松靜勻樂是魏書生倡導的一種對待生活和工作的心態。“松”就是身體放輕松,“靜”就是心靈寧靜,時刻地域外界的干擾,“勻”就是呼吸勻暢,“樂”指時刻保持心情快樂。
1、平靜心態,樂觀的對待工作和生活。
俗話說“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就笑;你對他哭,他也在哭”。你對生活的態度決定與生活對你的態度,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感覺做任何事都不順心,那是因為生活將你的壞心情反射出來了。每天都要重復的上班,年復一年的講授教材,也許你認為很機械,面對工作時候難免會煩躁,每當這個時候,我們煩躁只會讓你覺得工作更無聊。這時候埋怨,發牢騷,只會讓我們感到生活越來越糟。這時候靜下心去看待工作,雖然每一年教著同樣的教材,但是我們面對的學生卻在變化。在面對不同的學生時我們可以選擇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或許會有不同的感受。平靜的對待工作,在不變中求不同,你的工作方法會改變,同時你自己也會改變,你的自身素質也會在其中提高。
2、做好自己,不攀比
“人比人,氣死人”作為教師的我們在社會大浪的洪流中,讓我們感到了做教師的卑微。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富裕,高品質的物質生活讓我們望塵莫及。很多教師因此苦惱,抱怨生活,埋怨命運不公。其實在這些面前,我們可以“松、靜、勻、樂”。房有住的就行,不一定要豪華。車也只是一個代步工具,方便出行就可以了。對于那些名牌和奢侈品我們就沒必要去追求了,我們就是一平凡的人,沒必要用奢侈品來實現自己的身份價值。
我們做好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沒必要去看別人怎么生活。你看的多,比的多,想要的就更多,欲望就越多,你對生活抱怨的就更多。
3、做好身邊的每一件小事。
教師這個行業是極為的平凡的,每天都在面對一群不諳世事的孩子,有很多教師感覺自己的一腔熱血無處拋灑,教育這片天地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
現實,我們就是教師,大事輪不著我們做,我們就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個時候我們還是要“松、靜、勻、樂”。寫好每一節教案,上好每一節課,認真批改每一次作業,用心教化每一位學生。若能做好這些平凡的小事,當我們走進教室看到學生聚精會神的聽課狀態,感受到師生融洽的氣氛這也是快樂的。當我們批改到學生認真書寫的作業時,我們也會身心愉悅。但我們看到一個特困生被轉化時,我們也會感到教育成果的自豪。名人,偉人做的事咱也做不了,咱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本職內的每一件小事,品嘗著做小事成功的快樂。
二、用心對待自己的工作
我們的工作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除了給學生傳授知識外,還要關愛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如果我們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只是一味的埋怨現在的學生難教,教不會,我們一直在厭教的情緒中工作,這只會讓我們越來越不喜歡這個職業。魏書生說:“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是我們不夠豁達;埋怨學生難教育,常常是我們的方法太少。”因此我們不如從現實出發,面對現實,用心對待自己的工作。
1.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班主任,他的世界觀、他的品德、他的行為、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他的學生。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教師把學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這種人。”我希望我的學生成為積極向上、勇于創新、不怕困難、對人以誠相待、有同情心和責任感,有一定心理承受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我首先就要使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作為一名班主任每天都要和班中的學生打交道,處理大大小小的事件,反反復復,總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如果你常為這樣的瑣事所累,變得不開心,生氣,煩躁,發怒、那只會影響你自己的心情,還會傷到你的身體。其實一個積極樂觀的班主任,他對生活和工作的態度,很容易是學生受感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會使學生的性格開朗樂觀。
2、巧干工作,讓自己變輕松
魏書生老師在教學中,自己不上課,不布置作業,不批改作業,最終學生的成績還特別的優異。這只能說魏老師很聰明,他用智慧控制全局,讓所有的學生不偏離學習的軌道,讓他們熱愛學習,樂于學習。他告訴我們無論你怎樣的巧干,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始終都要遵循教育原則: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學以致用,學而實習,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魏書生老師有很多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去借鑒和學習,如:他的課堂教學十要求,要求學生的每天“七個一分鐘”,培養學生的八個好習慣,六步教學法等。這些方法,會為我們的教學及班主任工作巧干,提供很多的幫助。比如我們在給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就可以仿照魏書生的作法,每次作業至少分三類,若這樣的話,學生抄作業的現象應當會被遏制。適當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布置作業,這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3、樹立為學生服務的觀念
這是魏書生老師“民主管理”的其中一方面。(民主管理:樹立服務觀念,
和學生建立互助關系,發展每個人的個性和特性,決策過程中多商量。)魏書生當班主任時始終向大家傳達一個信念:當領導無論你的官職有多高,當老師的,當班干部的都是公仆,都是為人民服務的,他個人也不過是個學生們的服務員。他認定自己不是學生的權威,只是一個助手,是為了喚醒他們的求知欲望的助手,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人的助手。這也就要求我們和學生之間要有平等的觀念。
是學生給了我們工作的機會,如果沒有學生就沒有教師這個行業,我們職業的目的也就是服務與學生,為他們傳道授業解惑。所以我們在學生面前,要放下身姿,與學生和諧共處。當他們犯錯時,沒必要動輒大怒,孩子犯錯這是必然,要是每個學生都很乖巧聽話,我們教師就不用去做學生心靈的雞湯了。我們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觀念,就不能強迫學生適應自己,而應努力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原有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學適應學生的需要。教師要善于在教學大綱要求與學生的心靈實際之間架橋,要努力防止離開學生心理的此岸世界,而只在大綱、教材的彼岸世界動腦筋的行為,這樣的工作方式只會讓你很累,很疲倦。
4、做一名健康的教師,教會學生自強
魏書生老師提倡“把教書放在第三位,把育人放在第二位,自強放在第一位。若把這個思想豎立起來就是一座“金字塔”。塔基是“自強”,塔身是“育人”。塔頂是“教書”,每一層之間都有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建造塔基的過程也就是自強的過程,其底面積愈大,穩度就愈高,育人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這一觀點在教育學生時,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自尊,有自身存在價值,又有社會責任的人。假如把學生和教師放在一起考慮,那么對學生教育思想教育的前提是什么呢?我想塑造健康教師是重要的條件之一,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學會自強,面對工作要有勇挑重擔的勇氣,只要在自己的能力承受范圍之內,這樣還可以鍛煉自己的能力。在遇到工作困難的時候,不能只是一味彷徨,發牢騷,我們應想辦法克服困難,讓其迎刃而解。在學生的面前樹立一個自立的形象。教師自身找到支點后,才能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學生溝通。才能更好的教育學生。
正如魏書生老師說:“教育是一項可以給人以雙倍精神幸福的勞動,教育對象是人,是學生,是有思想,有語言,有感情的學生。教師的勞動收獲,既有自己感覺到的勞動的成功的快樂,更學生感覺到的成功快樂,于是教師的收獲是雙倍的,乃至更多于其它勞動的倍數的幸福。”當我們聽到學生的一聲問候,看到學生的點滴進步,聽到學生的朗朗讀書聲,看到學生在校園里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們應當是快樂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坐著一件件平凡的事,收獲著一點點平凡的快樂。
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也就是選擇了奉獻。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不要抱怨社會的復雜,不要抱怨世態的炎涼,我們就做好自己,堅守好自己的崗位。守護心靈的一方凈土,構筑自己的精神城堡,用一顆平常心,實實在在做自己的事情,你會享受到生活帶來的快樂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