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禮儀演講稿(精選3篇)
商務禮儀演講稿 篇1
初次見面,交際雙方都希望盡快消除生疏感,縮短相互間的感情距離,建立融洽的關系,同時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那么,怎樣通過交談才能較好地做到這一點呢?
通過親戚、老鄉關系來拉近距離
由于親戚老鄉這類較為親密的關系會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使交際雙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特別是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與自己有某種關系,更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故而,若得知與對方有這類關系,寒暄之后,不妨直接講出,這樣很容易拉近兩人的距離,使人一見如故。現在許多大學里面,都存在一些老鄉會、聯誼會等組織,這些老鄉會、聯誼會就是通過老鄉關系把同一地方的學生召集在一塊,組織起來。同時也通過老鄉會來相互幫助、聯絡感情、加強交流。從人的心理上來講,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有一種“排他性”,對自己的或跟自己有關的事物往往不自覺表現出更多的興趣和熱情;跟自己無關的則有一定的排斥性。因而在交談中這類關系的點出就使對方意識到兩人其實很“近”。這樣,無論對方位在你上或你下,都能較好地形成坦誠相談的氣氛,打通初次見面由于生疏造成的心理上的“設防”。毛澤東同志就常用這種“拉關系”的技巧。建國后接見民主人士時,凡是與他有點親戚關系的,以及通過師生、故友的關系有些瓜葛的,往往是剛一見著面,沒出兩三句話,他就爽直地和盤托出其間絲絲縷縷的關系,在“我們是一家子”的爽朗笑聲中,氣氛親熱了許多,使被接見者倍感親切。
以感謝方式來加強感情
我的一個同學在跟一個高年級學生接觸時的頭一句話就是:“開學時就是你幫我安置床鋪的。”“是嗎?”那個同學驚喜地說。接著兩人的話題就打開了,氣氛頓時也熱乎了許多。那個高年級同學的確幫過我們許多人,不過開學初人多事雜,他也記不得了。而我這個同學則恰到好處地點出了這些,給對方很大的驚喜,也使兩人的關系拉近了一層。一般說來,每個人都對自己無意識中給別人很大的幫助感到高興。見面時若能不失時機地點出,無疑能引起對方的極大興趣。因此,初次見到曾幫過自己的人時,不妨當面講出,一方面向對方表示了謝意,另外無形中也加深了兩人的感情。
從對方的外貌談起
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相貌或多或少地感興趣,恰當地從外貌談起就是一種很不錯的交際方式。有個善于交際的朋友在認識一個不喜言談的新朋友時,很巧妙地把話題引向這個新朋友的相貌上。“你太像我的一個表兄了,剛才差點把你當作他,你們倆都高個頭,白凈臉,有一種沉穩之氣……穿的衣服也太像了,深藍色的西服……我真有點分不出你們倆了。”“真的”這個新朋友眼里閃著驚喜的光芒。當然,他們的話匣子都打開了。我們不得不佩服這個朋友談話的靈活性。他把對方和自己表兄并提,無形中就縮短了兩人之間的距離,接著在敘說兩人相貌時,又巧妙地給對方以很大的贊揚,因而使這個不喜言談的新朋友也動了心,愿意與其傾心交談。
剖析對方的名字來引起對方的興趣
名字不僅是一種代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的象征。初次見面時能說出對方的名字已經不錯了,若再對對方的名字進行恰當的剖析,就更上一層樓。譬如一個叫“建領”的朋友,你可以諧音地稱道:“高屋建瓴,順江而下,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謂意味深遠呀!”對一位叫“細生”的朋友,可隨口吟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或者用一種算命者的口吻剖析其姓名,引出大富大貴、前途無量之類的話,這也未嘗不可。總之,適當地圍繞對方的姓名來稱道對方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商務禮儀演講稿 篇2
信仰忌諱
荷蘭人信奉的主要宗教為天主教和新教。其中天主教徒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略多些;新教徒占不到三分之一。他們忌諱“13”、“星期五”。他們認為“13”象征著厄運,“星期五”象征著災難。他們忌諱交叉式握手和交叉式的談話。認為這些都是極不禮貌的舉止。他們在相互交往中,不愿談論美國以、錢和物價等方面的問題。荷蘭的古城史塔荷斯特被視為“神秘的女人村”。這里的婦女對現代化設施、器械以及社會風尚都很反感,甚至表示憎惡。另外,他們還特別忌諱別人對他們的拍照。
荷蘭忌諱有人詢問他們的宗教信仰、工資情況、婚煙狀況、個人去向等問題。他們認為私人事宜不需要他人過問。他們喝咖啡忌諱一杯倒滿。他們視倒滿為失禮的行為和缺乏教養,認為只能倒到杯子的三分之二處才為合適。
商務禮儀演講稿 篇3
一般禮儀
不必給出租汽車司機小費。
稱謂與問候
正式信函來往要用頭銜稱號;在其他情況下可以不拘形式。見面時要與在場的人一一握手,包括孩子。
約會與準時
事先預訂約會時間并準時赴約。
款待與饋贈
送鮮花、巧克力或類似的禮是當地習俗。新穎別致的禮物最受歡迎。禮物都要精心包裝。不要把其他食品作為禮物。
在啜第一口酒之前或之后進行祝酒。
交談
荷蘭人喜歡人們贊美他們的家具、藝術品、地毯以及其他的室內陳設。
應回避的話題:美國的政治、金錢和物價。
恰當的話題:荷蘭的政治、旅行和體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