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講話
大家都是農村工作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只有提高對生態文明村的認識,才能把握創建工作的主動權,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創建生態文明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是基礎。沒有生產發展,就談不上生活寬裕,沒有生產發展,就沒有力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創建生態文明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光靠政府投入不行,歸根到底要通過自身發展生產,增強集體和村民的經濟實力來實現。當前,我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沒有建立起來,有人沒活干,有活沒人干。如何把農民組織起來發展經濟、增收致富,是農村基層組織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創新思路,要針對農民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經營難以與國際國內大市場有效對接的問題,強化基層組織的經濟功能,大力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幫助農民組織起來進入市場,增收致富。凡是有發展產業基礎和條件的村,都要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措施,組織發動黨員干部發揮帶動示范作用,采取有效辦法培育、組建各種符合需要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引導和幫助農民加強經濟合作。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例如,咱們密云凈土、凈水、凈氣,為發展無公害蔬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可是蔬菜賣不上好價錢,銷路成問題。河南寨套里村積極探索,一方面把菜農組織起來建蔬菜基地加強管理,一方面跑銷路搞訂單蔬菜簽訂購銷合同,有的老兩口緊靠一個蔬菜大棚,每年就收入一萬五千元。再如石城、不老屯、高嶺等地成立板栗協會,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沒入會的村民板栗3塊錢賣不出去,入會村民的板栗三塊三,人家到家門口收購,村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護,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
創建生態文明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村容整潔是切入點。去年我們通過“三治五化”改善村容村貌,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發現不少問題。一是有些鎮、村在創建工作中,沒有深入貫徹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則,還不同程度存在為創建而創建,重形式輕內涵的現象,不切實際,貪大求洋,錢沒少花,勁沒少費,但效果不好,老百姓并不滿意。二是有些村創建工作重建設輕管理,沒有研究建立保持村容整潔的長效機制,就為拿塊牌子,驗收完了馬上反彈,村莊環境還是臟亂差。當然這只是個別現象。其實在建立長效機制保持村容整潔方面,我們也有很好的典型。比如太師屯鎮前南臺村通過保潔員自愿申報、公開選舉的辦法,提高了村民的環境意識和責任意識,調動了群眾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在治臟治亂方面,溪翁莊鎮石馬峪村把每月30日定為“環保大集日”,村民用自家的或撿來的1公斤白色垃圾到村委會換取一袋洗衣粉,不僅使村內的白色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受到群眾歡迎,還使村民亂扔亂倒的陋習得到改變,環境意識深入人心(他們的經驗在十里堡鎮得到推廣和創新,用白色垃圾換二鍋頭,老百姓更高興,干勁更高)。朱家灣村發揮黨員和村民代表的模范作用,分片包片,定崗定責,通過評選十星級文明戶發動、組織村民參與生態村建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創建生態文明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好規劃是前提,植樹造林是重點。北京市生態文明村指標體系第一條就要求編制并實施村域規劃。以前,由于沒有專門的農村規劃編制導則,我縣大部分村莊沒有做過規劃;在村莊建設上,缺乏對農民的指導;農房低水平重復建設,村莊建設缺乏特色。通過總結XX年生態文明村建設經驗,我們越來越認識到,規劃是龍頭,好的規劃也是生產力。只有抓好規劃,才能逐步改變村莊建設雜亂無章、水平低下的問題,改善農民群眾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