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校園國旗下演講5分鐘(精選3篇)
文明校園國旗下演講5分鐘 篇1
今天的循環日記,我想和大家討論一下校園里的不文明現象。我覺得這些雖然是小事,但很容易帶來安全隱患,需要引起重視。下面,就聽我說一說吧。
首先,我想說一下追逐打鬧的壞處.下課時,我常常看見有的同學你追我趕,在玩警察捉小偷等游戲,他們橫沖直撞,像一列列失控的火車,總會不小心撞倒人或物。的確,他們現在玩得不亦樂乎,可要是不小心摔了個鼻青臉腫,頭破血流,到時候肯定有人要哭鼻子了,這樣玩雖然很開心,但也有一定的危險,不僅要給老師和家長帶來麻煩,還會影響自己的學習。所以啊,我奉勸大家一定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到造成不良后果的時候才后悔。
另外,我還想和大家說一說我在校園里看見的不文明現象。在校園里,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散落在地上的垃圾。彎一彎腰,撿一撿腳邊的垃圾,這是多么簡單的一個動作啊,可是很少有人這么做。其實,美麗整潔的校園要靠大家來維護,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動作,卻能體現你愛不愛校園,愛不愛班級,有沒有把校園當作自己的“家”來看待!所以,我們應該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如果看見地上有垃圾,請彎一彎腰把它撿起,扔進屬于它的垃圾桶。
解小是我家,快樂文明靠大家。作為解小的一名小小主人,我真希望我們的學校越來越好,讓我們一起來努力,加油啊!
文明校園國旗下演講5分鐘 篇2
每年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成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星期天的下午,我做完作業后,就去馬路對面的廣場跑步,剛來到斑馬線,就看到一位老爺爺持著拐杖正要過馬路,他用艱難的腳步向前走,一輛汽車從遠方緩緩駛來,按著喇叭,一點也沒讓禮的意思,我以閃電般的速度沖到老爺爺的'身邊,把老爺爺拉了回來,老爺爺說:“謝謝你啦,小朋友!”我摸摸頭,羞澀的說:“老爺爺,謝謝您的夸獎,這是我應該做的。我還是直接扶您過馬路吧。”說完,我就扶著老爺爺一步一步慢慢地朝馬路對面走去,緊接著我繼續沿著道路一邊跑步一邊哼著小曲兒。
大約過了20分鐘,跑累的我正往回家的路上走著。在小區門口看見一個瘸腿的老奶奶,駝著背,還一直不停地咳嗽。見她這般摸樣,不忍心的我趕緊過去扶她回家,送她到了屋里,老奶奶表揚了我,說:“小朋友啊,真是太謝謝你了,你們學校的老師還有家長把你教育的真好。”我一聽,臉紅了起來,說:“這是我們少先隊員應該做的,今天是老人節,也是我們幫助老人的節日。”
重陽節是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一個幫助老人的節日。
文明校園國旗下演講5分鐘 篇3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后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于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為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里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筆記中說“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里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制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后,始有紙制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俗呼風箏。”唐以后,風箏盛行,并定清明節為風箏節,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后,風箏的形狀已不局限于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風箏制作已成為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制作極為簡單,采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
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清明前后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于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后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