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觀后感(6)
4月22日下午,為了切實增強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的自覺性、持久性、堅定性、針對性、實效性,以實際行動緬懷和紀念焦裕祿同志,我院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集體學習,觀看電影《焦裕祿》。
電影的大致情節是這樣的:1962年,焦裕祿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時值該縣遭受風沙、內澇、鹽堿危害,糧食產量降到歷史上最低水平。焦裕祿一上任,就開始同全縣干部和群眾一道,清查受災的詳細情況,制定戰勝災害的方案,同嚴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焦裕祿患有慢性肝炎,但他不顧同志們的勸阻和病魔的折磨,同大家一起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被蘭考人民譽為“黨的好干部”。1964年5月14日,他終因肝病醫治無效病逝。臨終前,他向當地黨組織要求說:“我活著沒有治好蘭考的沙丘,希望死后把我埋在蘭考的沙丘上,我死了也要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為完成他的遺愿,近十萬群眾自愿趕來,組成一支浩蕩的送葬隊伍,將焦裕祿的骨灰送回蘭考。
這個電影拍的太好了,一個個生動的鏡頭,一句句感人的話語,仿佛又把我們帶回到了焦裕祿同志帶領蘭考人民治理“三害”、戰天斗地的撼人心魄的場面,重溫焦裕祿同志的先進事跡,我深受感動,時不時地潸然落淚、感慨萬分。
焦裕祿是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他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他是深得民心的好干部,他的心里時刻裝著全縣的干部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
焦裕祿是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做為共產黨員,我應該向焦裕祿同志學習,學習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學習他知難而進的創新精神。我希望有機會去蘭考看看,看看焦書記奮斗過的地方。我們中華民族的希望,就寄托在這樣的脊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