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三維目標,改進作文教學
依照三維目標,改進作文教學 墨香閣 對以往的作文教學該是值得反思的時候了,新的作文教學樣式該會是怎樣的呢------ 在提筆想把近年來對小學作文教學的一些探求付梓于紙上的時候,我的心靈再一次地震顫不已——作為一個長期致力于作文教學并實施作文教學質量評價的我來說,可謂是罪孽深重啊!我們從許許多多的孩子作文中,幾乎感受不到孩子的靈性與活力,體會不到兒童、少年特有的眼光與稚氣,看不到敏睿的情思和豐富的想象力,讀不到鮮活靈動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孩子們在每每代他人立言,用自己的嘴說大人的話,說報紙上的話,說《優秀作文選》上的話,他們的思想是那樣的“成熟”與老氣,他們的思路是那樣的雷同與俗套;他們的語言是那樣的虛偽與世俗;他們的“生活”又是那樣的“虛情假意與乏味”。每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捫心自問一下:孩子們的思想哪兒去了?想象力哪兒去了?對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哪兒去了?本能的創造力又哪兒去了?是否被我們為其獲得高分而千方百計強求他們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確,內容具體,條理清楚,詳略得當”而扼殺了的呢?反觀我們所沿用了近半個世紀的命題作文范式,不難看出那是命題者主觀企求的一種指令性作文,與我國幾十年來一直沿用的指令性計劃經濟可謂是一個模式。它讓孩子們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的、封閉的、偽圣的靜態之中,直接制約著寫作主體的個性情趣和獨特的思維想象能力的發揮。因此,作文教學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大革命”前夜,我們應理直氣壯地打破那些陳腐的、落后的、僵化的、功利性的、制約孩子發展的模式化作文桎梏;依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結果性目標”、“體驗性目標”、“發展性目標”(三維目標)構建起一套先進的、開放的、鮮活的、創新的、解放孩子思想與表達的新的作文教學模式來,以還作文教學本來的面目,變作文為孩子們語文學習的一大樂事。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孩子們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和強化寫作主體的認識水平、思維質量、語言素質和寫作能力。我們說,作文教學理應是語文知識與語文技能(結果性目標),寫作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性目標)和思想認識與品德情操的深化(發展性目標)三維立體動態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根據課程標準這一建構理論、目標體系進行作文教學改革,無疑理路清晰,方向明確,操作便利。我們的任務是引領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搜集處理信息以及構思表達。其目的是以解放孩子的大腦,解放孩子的雙手,讓孩子們“以我手寫我心,以我心吐真情。”充分表達孩子對生活的理解,表白自己內心的獨特感受,求得孩子們純真的思想,求得孩子真實的感情。從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高尚的品德情操。這樣的作文教學理念終將使孩子們的作文變得寫作的氛圍和諧而輕松,寫作的范圍廣闊而自由,寫作的主題多向而不確定,寫作的題材廣袞而不定向,寫作的語言富有童趣而真實,寫作的形式不拘一格而又不落俗套。充滿生氣而富有活力。 學生作為社會個體,理應讓他們容社會以主體觀照——你經歷了什么,體會了什么,感受了什么? 社會是個大課堂,社會是個大學府,社會是個取之不竭的寫作題材庫。作文無一不對社會以觀照。孩子們生活在這個社會里,每一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個體,人人都自覺不自覺地接觸、感受、領悟、認識社會及社會間的關系。學生的習作即直接地反映著他們對社會的這種感悟與認識。唐朝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和白居易的“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便是對社會現實的觀照而真實地反映與揭露了黑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但由于以往的作文教學體制的僵化,導致孩子們不能把這種社會認識作為寫作的題材、反映的主題,反過來直接影響了孩子們對社會認識的全面性、廣泛性和深刻性,從而制約了學生敘說真話,直抒真情的可能性。我們一旦把校門打開,讓學生走入社會去切身地觀察社會、體驗生活、調查訪問、記錄隨感,準能讓他們寫出對社會的經歷、體驗和感受,并進而領悟作文的真諦。 請看以下教師的命題將會給孩子們一個全新的思路,給我們教師一個全新的理念。——“現代社會高度的文明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十分的方便和富裕。但另一方面也產生了種種危害,損害了人們的生活……請選擇一種危害來寫。”這一命題所涉及的社會范疇之廣、學生題材選擇之寬、所表現的主題之多是不言而喻的——交通的發達給人們帶來了步行的不便,剝奪了兒童玩耍游戲的場所,增加了噪音,污染了大氣;過度的放牧和濫砍濫伐,導致沙塵暴的頻發和土地的沙化;高樓大廈的建成,使人們難以見到陽光;居住在高樓里的人相互難以交流,人際關系冷漠;商業的繁榮,霓虹燈、燈箱廣告閃灼,這種光污染直接對人們產生危害;塑料袋的普遍使用,污染村莊、田野、河道;植物催生素的普遍使用催生了新一代青少年;城市化的迅速擴大,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造成農村土地荒蕪,糧食產量減產,家庭成員難以相聚,產生親情疏遠;鰥寡孤殘弱者,乃至下崗職工難以維持生活……這類題材把學生的生活與社會的關系拉近了距離,使學生不再用一雙單色調的眼睛來看待社會。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人們普通過上了富裕生活的背后,還有人們為此付出代價的一面。學生任選一組材料即可反映一個社會問題,表達出對社會的真實經歷、體會、感受和對社會有質任的思考。有效地杜微孩子們那種具有慣性且定勢了的假話、套話、大話、空話和虛情假意的所謂情感。從而訓練了學生觀察社會、體驗生活、分析事物的能力。自然,認識水平的提高,作文的質量也就提高了。因此,語文教師要有目的地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去真切地感受社會的氣候,領略社會的變遷,融入市場經濟的大潮,與這個社會休切相關,才能寫出真情實感、富有活力的習作來。《二十年商業生涯》、《拆掉柜臺,走向市場》、《看臉色,話買賣》等幾篇富有時代特色的習作,真實地反映了從事商業活動的母親、阿姨、姑姑或親戚、鄰居從計劃經濟的“站柜臺、使臉色”到市場經濟的“走市場、笑迎客”的社會變遷及個人命運的變化;從封閉式的柜臺式經營到半開放的倉儲式經營,再到全開放的超市式經營,人們的思想、理念、經營方式都發生了質的改變。無疑這類題材反映了社會的進步,表達了學生的真實感受,是學生容社會主體觀照,富有創意表達的真實習作。 今天的孩子接納自然的機率是否太低了點,王國 維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仍然適用今天的作文教學“師蜘蛛而織帛縫補,從燕子而筑臺造房,摹黃鶯啼鳴而別十二聲律。”(引《呂氏春秋》)人類依賴自然,師從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密不可分。從文學的角度講,自然界“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人間詞話》)大自然的魅力曾為多少文人騷客為之傾慕不已,曾有多少詩文大家留下了璀燦的詩辭文章。景物是有形的、實在的,對于人來說,一切景物又都賦于了人的情感。作文教學要讓孩子走出家門,去領略大自然的美景,學會觀景移情,移情入景,變景物為情思,化情思為景物,做到情景交融。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一詩采用了切割時空加夸張的手法把自己被流放赦回時的情思寄寓在景物之中,膾炙人口。誠然,孩子的情思與他們眼里的景物絕不能與文人墨客相提并論。但校校都以安全為理由,把學生禁錮在大自然之外,不沾自然之靈氣,不吮景物之養料,何能變景物為情思,化情思于景物呢?某教師在春暖花開的季節,煞費苦心地設計了一組游歷本地山水的線路圖,供學生雙休日擇景瀏覽:東臨青山湖,西進大峽谷,南斯石花洞,北乃天目山。清涼峰峙大明山,千頃天池遙西湖,天目神目覓龍須,欲為結伴千般好,勝日尋芳在身旁,眾生何不趁雙休。這一招倒也靈驗,雙休日一到,父攜子母帶女,趁著大好春日,不少學生各各游歷了本地的名山大川、天池溶洞,收獲尤豐,感觸頗深——“懷抱必勝的信念,登上高聳入云的清涼峰,望著綿綿群山和千山一碧的座座山峰,不禁暗暗叫苦。進,前面的路更長、更險,使人望而生畏;退,后面的路更狹窄、陡峭,叫人不敢回頭探望。腳底板抽筋般的痛,劃破的傷口淌著血。美景雖好,可烏云大片大片地壓下來,那里顧得了觀景。頃刻間,大雨傾盆,一家人鉆進了一個天然的避雨崖洞。山上的雨比校園里的雨更涼、更大。當雨止后,我們一步一滑地爬下山來,鼻子打著噴嚏,傷口流著血,跑步進了清涼峰山莊。”(引小作者:張子衿)讀完這篇小短文,不禁使我們想起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話來:“……我們的眼睛觀察萬物,則萬物都看我之色彩;自然之美也無不能暗示生活。”小作者親歷攀峰的感觸可謂至深至切:她觀賞到高聳的山峰,領略到連綿的群山,目及到千山一碧的春象,領略到山里與城里不一樣的瓢潑大雨,更體驗到登山的艱難險阻……有過信心,有過后悔,有過沮喪,也有過痛苦,情思與景物互相交融。文句雖然稚嫩,但畢竟是親身經歷,切身體驗,感受至深的以身作文,以心立意。與鸚鵡學舌般地照搬照摹名人景象、他人之言有著質的區別。值得稱頌,值得提倡。教材作為例子,它具有綜合性的功能與作用,鑒教材以畫蛇添足不失為作文教學的成功之舉 美術上的“畫蛇添足”純屬多余。而語文教學中的“畫蛇添足”則不然,它能使我們用足用活教材,激起學生靈敏而深刻的思維,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體驗,感悟出學文寫文與做人的真諦來。固然,這一作文的隱性資源,也早已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如何充分地挖掘并利用這一資源來進行“畫蛇添足”,讓學生變換新的角度進一步感受、體會社會、人生、世態和情事,作為作文教學新的增長點呢?方法也不外乎改編課本劇、排演課本劇、改寫故事結局、續寫新的故事、創造新的寓言童話等。語文教材中不乏有著故事性強,人物命運懸,思維角度廣的好作品。我們可以在學完課文后,就教材的某個或幾個問題再度作一番“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見仁見智的探究,從而寫出富有創新意義的佳作來。教例